-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
- 劉經強 劉崗 段向帥主編
- 2500字
- 2020-04-29 16:04:02
第二節 城市化和道路交通發展
城市化和城市道路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標志。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呈現出“快”和“變”的特點,城市化發展面臨著人口膨脹、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及資源消耗挑戰、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的壓力。如何要科學確定中國的城市化建設方針和城市道路交通發展的規劃,是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種類
(一)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也稱城鎮化、都市化。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西班牙工程師A.Serda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鎮化的基本理論》中提出的。到20世紀開始為人們所接受并流行,其含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中將其定義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城市化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四個過程,即:城市化是城市對鄉村施加影響的過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過程;城市化是全社會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過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會人口比例提高的過程。
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2008年2月26日發表的《世界城市化展望》統計,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超過了50%,人類從此進入城市時代。2008年世界銀行在《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治理、績效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到2010年,全球城市化率達46.6%,城市人口達36.23億;2020年,全球的城市化率將上升到55%,城市人口44.88億,而在所有新增的城市人口中94%將來自發展中國家。可以說,一個國家所具有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從它的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就可以直觀反映出來。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各國都將城市化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二)城市化種類
至20世紀中葉,世界城市化主要表現為集中的圈層式發展模式。隨后,發達國家逐漸出現了新的發展模式,即適度分散式的城市化發展。這種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走廊式的城市帶,即所謂的帶狀式城市群(帶);另一是所謂的都市圈或城市群。進入21世紀后,發達國家的逆城市化現象,即人口和工商業從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鎮轉移,城市化地域不斷擴大,向農村地域推進,并以中小城鎮的分散發展為主,形成城鄉一體化,并且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三)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策略的演變,大致經過了四個階段:重點建設,穩步前進階段;控制大城市規模,發展小城鎮階段;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建設小城鎮階段;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階段。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這是我國對城市化發展的根本方向和策略,也是今后進行城市建設的基本方針。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斯蒂格利茨認為,21世紀有兩件事將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即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中國的城市化。他指出,中國的城市化將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并產生最重要的經濟利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迅速發展,小城鎮迅速崛起,在此期間中國城市化發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左右。作為21世紀中國實施邁向現代化第三步走的重大措施之一,中國政府已將“城市化戰略”列入發展規劃。
未來20年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戰略機遇期,隨著國家綜合實力加強、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國城市快速擴展和促進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也將保持強勁的勢頭。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城市化率在30%以下為初期發展階段,30%~70%為中期加速階段,70%以上為后期成熟發展階段。如果依據這一標準,中國目前進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發展階段。城市化建設已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城市作為中國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成為決定政治穩定、民生進步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城市化發展帶來的問題。由于城市的無限擴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在許多城市出現了城市規模不足、城市資源利用效率較低下的現象。這導致出現了城市環境質量下降;公共交通擁擠;居民住房緊張,綠化面積小;城市就業難度加大,失業人數增多;城市貧困人口上升,城市的生態環境有待改善等所謂的“城市病”。當然從某種角度說,“城市病”是現代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副產品,也是需要人類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城市化與城市道路的關系
在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城市交通問題。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原來城市交通狀況越來越差,已經開始影響正常的生活。城市交通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它關系到經濟、社會、環境、科學技術和民眾生活等諸多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交通相比,我國的城市交通問題更加突出,解決問題的難度更大,在城市化進程中更需要給予特別重視。
目前,我國城市交通發展的歷程,相當于西方國家20世紀70年代,與發達國家相比,城市機動車的密度還比較低。盡管如此,由機動車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和城市交通堵塞問題日趨嚴重。這充分說明我國在城市道路交通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我國在城市道路交通的規劃和設計方面遠遠滯后于現代城市道路交通發展的要求。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地政府投巨資進行城市道路交通設施的建設,城市交通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功能日趨分明完善,初步形成了城鎮聯動共同發展的喜人局面,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市的凝聚力、輻射力和服務能力大大加強。
近幾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種車輛數量急劇增長,尤其是私家車已快速走進千家萬戶。私家車的大量出現也給城市道路交通帶來巨大壓力,同時也給城市道路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城市化發展的事實充分證明,城市化發展是城市道路發展的基礎,城市道路建設是實現城市現代化的超前工程,也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城市道路建設必須適應城市用地規模擴展與交通量增長的需要。城市的發展和運轉離不開交通,強化商品的交換和流通需要交通,交通是發展現代城市的關鍵環節。加快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建立社會主義新型城市,加快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