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城市道路網規劃設計方法

道路網絡是城市綜合交通網中最基本的網絡,其他網絡往往是依附于道路網而存在,例如公交網、軌道交通網、貨運網等,道路網的功能結構必須為其他網絡的敷設創造必要的基礎。由此可見,城市道路網的規劃設計是城市今后發展基礎,是其他各類網絡布設的關鍵,必須按照規定的程序、方法和內容,認真仔細地進行規劃設計,為城市的全面健康發展打下良好處基礎。

一、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的主要任務

城市交通規劃是城市道路網規劃的基礎。城市交通規劃必須以城市總體規劃為基礎,滿足土地使用對交通運輸提出的要求,發揮道路交通對土地使用誘導作用,以利于城市的發展。城市交通規劃一般分為3個層次,即城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城市交通綜合規劃及城市交通近期建設規劃。

(一)城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

現代化城市正處于快速城市化和機動化的時期,城市交通發展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戰略機遇期。制定切實可行的城市交通發展戰略作為城市交通發展最高層面的規劃,可以為城市交通明確了發展方向。在制定城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時,必須認識到交通系統的復雜性,交通問題牽涉到經濟、社會、投資、基礎設施、行政、政策、法律、國民素質、管理等方面,要解決交通問題必須運用系統工程的思想,需要綜合解決方案。任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決手段都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

城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是城市交通的遠景指導性規劃,根據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規劃的年限一般為20~50年,規劃用地范圍也宜適當大一些,以滿足未來城市發展需要。城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應解決以下問題:遠景交通發展目標及水平;與遠景城市用地布局相適應的城市交通方式及交通結構;與遠景城市用地布局相適應的城市干道網布局結構;遠景城市對外交通和市內客貨運輸設施布局;實施規劃所需的重要技術經濟對策;有關交通發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議。

(二)城市交通綜合規劃

城市交通綜合規劃是城市交通規劃中重要的規劃形式。城市交通綜合規劃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歷史和現狀的交通供需狀況與地區人口、經濟和土地利用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分析研究,對地區未來不同的人口、土地利用和經濟發展情形下,交通運輸發展需求的分析和預測,確定未來交通運輸設施發展建設的規模、結構、布局等方案,并對不同的方案進行評價比選,同時提出建設實施方案的一個完整過程。

為了支持城市科學、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交通與土地、經濟的協調,構建高效、通達、安全的交通發展環境,在編制城市總體發展規劃時,必須同時編制城市交通綜合規劃。城市交通綜合規劃是體現城市公共政策和政府引導城市發展,協調好長遠發展與近期建設之間的關系,并在資源的約束條件下,突出建設集約化城市和節約型社會的指導思想。

城市交通綜合規劃是城市交通的中長期建設規劃,規劃的年限一般為10~20年,規劃用地范圍與城市總體規劃用地范圍一致。城市交通綜合規劃主要研究城市綜合交通發展戰略,確定主要交通方式和設施的布局規模,不同交通系統之間的銜接原則,城市交通分實施規劃和近期建設計劃等。

根據我國多數城市的實際情況,在編制城市交通綜合規劃時應符合以下指導思想。

(1)體現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即符合經濟的可行性、財政的可承受性、社會的可接受性、環境的可持續性,保證交通供需之間的平衡。

(2)保持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道路網規劃原則和方格網式道路骨架系統。

(3)交通戰略制定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據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效率優先分配道路的使用空間,重視行人交通、自行車交通、公共交通的發展。

(4)協調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通過城市交通的發展合理引導城市土地的開發與利用,以高質量、高效率的交通運輸體系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

(三)城市交通近期建設規劃

城市交通近期建設規劃是城市交通總體規劃從宏觀調控走向實施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城市交通近期建設項目安排的依據;其中的道路交通部分更是體現和落實規劃意圖的重要組成內容。道路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的主要內容是確定近期交通發展策略,確定主要對外交通設施(機場、鐵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和城市主干道、軌道交通、大型停車場的設施布局、建設規模和實施時序等。道路交通近期建設規劃既要針對城市的主要交通問題,又要考慮城市發展的需要,引導和促進城市總體規劃意圖的實現。

城市交通近期建設規劃是短期的建設規劃,規劃的年限一般為1~5年,有的擴大為5~10年,規劃用地范圍一般為適當擴大的建成區。城市交通近期建設規劃一般不單獨進行編制,而是在城市交通綜合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城市交通近期建設規劃包括以下主要內容:現狀交通網絡評估;交通項目實施計劃(分年度及優先排序);新建交通建設項目方案設計;交通改建項目方案設計;建設資金的籌措方案;建設計劃的技術經濟評價。

二、城市道路系統規劃應遵循原則

1.滿足組織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要求

城市各級道路應方便城市各分區、組團、各類城市用地之間的聯系,并應合理劃分城市各分區、組團、各類城市用地,同時有利于組織城市的景觀。

2.滿足城市交通運輸的要求

道路的功能必須同毗鄰用地的性質相協調;城市道路系統應合理布局,完整通暢,各級道路良好銜接,并與城市用地規劃結合,使交通均衡分布;要有適當道路網密度和面積率;道路系統要有利于實現交通分流,為不同的使用對象都能提供高效服務;要為交通組織和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干道系統應盡可能簡單、規則,減少畸形交叉口;道路系統應與城市對外交通有方便的聯系,并盡可能減少二者之間的相互干擾;要有利于提高交通的可靠性,以滿足各種緊急情況下的運輸要求。

3.滿足城市環境的要求

城市道路的布局應盡可能使建筑用地取得良好的朝向;道路走向既要有利于通風,又要考慮抗御臺風和冬季寒風的正面襲擊;過境道路和貨運道路應避免直穿生活區,以減少車輛噪聲的影響;舊城道路網的規劃應充分考慮歷史、地方特色,對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道與名勝古跡要加以保護。

4.滿足各種工程管線布置的要求

城市道路規劃應根據城市市政工程規劃為市政管線的敷設留有足夠的空間,還應與城市人防工程規劃密切配合。

三、城市道路網絡規劃設計的程序

城市道路網絡規劃工程序框圖如圖3-1所示。城市道路網絡規劃,首先要分析分析影響城市道路交通發展的外部環境,從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城市擴大、有關政策制定和執行、建設資金變化等方面,來確定城市道路交通發展的目標和水平,預估未來城市道路網絡的客貨流量、流向,確定道路網絡的布局、規模和位置等,并落實在圖紙上。

圖3-1 城高道路網規劃工作框圖

四、城市交通道路規劃的過程

不同層次的交通規劃,由于規劃期限和要求深度不同,其規劃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規劃過程是基本一致的。如城市交通綜合規劃的主要過程如下。

(一)進行總體設計

進行總體設計是確保城市交通綜合規劃成功的關鍵環節,主要包括成立城市交通規劃工作的組織機構,確定交通規劃的目標、指導思想、規劃年限、規劃范圍,編制交通規劃工作大綱等。

(二)資料采集與分析

(1)社會經濟調查 社會經濟調查主要包括:規劃區域內各交通分區的土地利用性質;人口總量分布、構成及增長、工農業結構、布局產值;國民經濟收入狀況;自然資源及旅游資源分布,規劃期內可能的投資與布局;各交通工具的擁有量與構成;各種客貨運輸方式的運輸量及比重等。其調查的目的在于為出行預測提供必要的參數。社會經濟調查主要包括以下資料。

①城市地形圖 地形圖比例為(1:20000)~(1:50000),包括城市市界以內地區。

②城市區域地形圖 地形圖比例為(1:50000)~(1:100000),包括與本城相鄰的其他城鎮,能看出區域范圍內城市之間關系,包括河湖水系、鐵路、公路與城市的聯系。

③城市發展經濟資料 包括城市性質、發展期限、工業及其他生產發展規模,對外交通、人口規模、用地指標等。

④城市道路現狀資料 包括(1:500)~(1:100)的城市地形圖,能夠準確地反映道路平面線形、交叉口形狀,道路橫斷面圖。

(2)交通情況調查 交通情況調查是了解城市交通網絡現狀交通信息的必要手段,包括起、終點(O-D)調查、交通設施調查、交通道路狀況調查、公交線路隨車調查等。

①起、終點(O-D)調查 起、終點(O-D)調查在城市交通規劃的交通調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進行城市交通規劃的前提和基礎資料。主要包括居民出行O-D調查、機動車出行O-D調查、貨物出行O-D調查、公交客流O-D調查、自行車出行O-D調查。其目的在于找出居民出行、機動車出行、貨物出行、公交客流出行及自行車出行的現狀空間分布規律,以及各交通方式的出行參數,為出行預測提供依據。

②交通設施調查 交通設施調查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網調查、城市出入口道路調查、城市廣場及公共停車場調查、城市公共設施(線路、場站、車輛、營運)調查、城市對外交通樞紐(航空、鐵路、公路、水運)調查,其目的在于了解現狀交通設施狀況,并為各類交通設施現狀評價及規劃提供依據。

③交通道路狀況調查 交通道路狀況調查主要包括交叉口各車型的流量、流向、車速、延誤調查,路段各車型流量、車速、延誤調查,機動車及非機動車停車調查,交通事故調查,交通環境(噪聲、大氣污染等)調查,其目的在于了解現狀道路網的交通質量,并為規劃道路網服務質量標準的選定提供依據。

④公交線路隨車調查 公交線路隨車調查是拍調查公交線路各站點上下乘客量及斷面流量,其目的在于了解現狀公交線路的服務狀況(客流分布均勻性、方向均勻性、滿載率等),為公交線路優化提供依據。

(3)交通需求預測 交通需求預測是利用資料調查與分析的成果建立各種預測模型,并運用這些模型預測規劃區域未來交通需求狀況,其目的是為交通系統的規劃、評價提供依據。

交通需求預測主要是指城市交通預測和城市貨運交通預測。城市交通預測的內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出行預測、城市流動人口出行預測、城市對外及過境客運交通預測等3部分。城市貨運交通預測包括城市市內貨運交通預測和城市對外及過境貨運交通預測兩部分。

除預測以上兩部分外,還要對城市經濟發展指標、城市人口及分布、居民就業就學崗位等方面進行交通需求預測。

(4)交通方案制定 根據交通需求預測的結果,確定城市交通網絡及其他交通設施規模和布局方案,以便做到城市交通系統的供需平衡。實踐充分證明,城市交通的規劃布局方案非常重要,它是其他各項規劃布局的基礎。

交通方案制定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網規劃布局(道路線形布局、紅線、橫斷面、主要交叉口、橋梁、涵洞等)方案;城市貨運系統規劃布局方案;城市對外出入口道路布局方案;公共交通線網及場站布局方案;軌道交通(大城市的輕軌、地鐵等)布局方案;城市對外交通樞紐(機場、港口、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等)布局方案;自行車交通網布局方案;公共停車場布局方案等。

(5)交通方案評價 城市交通規劃方案評價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不僅關系到城市交通規劃布局方案是否科學合理,而且關系到城市的發展和經濟。對城市交通規劃方案的評價,應從技術、經濟、環境及綜合評價多個方面進行。

技術評價主要是城市交通網絡總體性能評價,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網絡總體建設水平,城市交通網絡總體技術性能(如交通網絡布局質量、交通網絡容量及服務水平等)。經濟評價指標是指國民經濟評價,目的是消耗較少的社會資源取得最大的經濟價值。環境評價是指城市交通規劃對涉及的噪聲、振動、大氣污染和水質污染等的評價。綜合評價是指從技術、經濟、環境與社會多個方面進行評價。

(6)交通方案調整 根據對城市交通規劃方案評價結果,對規劃方案不足的部分進行必要的調整,使交通規劃方案比較完善。如果對方案的土地利用、交通方式結構及交通網絡結構進行了調整,則需要重新進行交通需求預測。

五、城市道路網規劃設計方法

城市道路網規劃是在城市交通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實際上是交通規劃的繼續和深入。城市道路網規劃也要依據城市總體規劃,體現總體規劃布局和土地利用的要求,因而也是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實踐經驗,城市道路網規劃設計方法如下。

(一)現狀調查與資料準備

城市道路網規劃中的現狀調查與資料準備,主要包括城市現狀的地形圖、城市發展前景資料、交通現狀調查資料、交通現存的問題和城市用地與交通規劃初步方案等。

1.城市現狀的地形圖

城市地形圖主要包括城市市域范圍和中心城區范圍兩種,市域地形圖能夠反映區域范圍內城市之間的關系,河流、湖泊、公路、鐵路、機場、港口與城市的聯系等。地形圖的比例尺可為(1:5000)~(1:10000),在進行具體設計和定線時,還需要比例尺為(1:1000)~(1:2000)的地形圖。

2.城市發展前景資料

在黨的十七大會議上,把城鎮化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性的大戰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因此,在今后城市建設發展中,我們還必須高度重視城市規劃、高度重視城市交通建設的質量、高度重視提高我們的管理水平。

調查城市發展前景資料,主要包括城市性質、規模、人口、經濟及交通發展資料,城市的發展階段、規劃期限和規劃目標等。

3.交通現狀調查資料

交通現狀應調查、搜集的資料包括:交通小區劃分及小區經濟、土地利用資料、交通網絡結構及道路幾何要素資料、歷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資料、居民出行特征資料、機動車出行特征資料、貨物出行特征資料、現有交通管理設施及效果資料、大比例尺[(1:500)~(1:1000)]城市地形圖等,借以準確反映道路現狀。

4.城市交通現存問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區車流不暢、交通阻塞問題日趨嚴重,已成為制約城市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對于道路交通現狀存在問題的調查,主要包括路網結構、密度、干道網,及主要交叉口的形式、線形、通行能力等方面不適應程度;靜態交通存在的問題;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等。

5.城市用地與交通規劃初步方案

城市用地布局和交通規劃初步方案,主要包括城市總體規劃中做出的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統(如客貨運輸、對外交通、靜態交通)規劃初步方案。

(二)道路網初步方案設計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及城市交通系統的要求,考慮城市的發展及用地布局的調整,從骨架和功能的角度提出道路網規劃初步方案。

在道路網初步方案規劃設計階段,著重解決道路的交通問題,即依據城市道路網規劃和基本要求、城市道路網布局的結構形式特點,城市道路網規劃的技術指標等,對道路網的結構形式、路線走向、交叉口形式、橋梁渡口位置及形式等,做出若干方案進行分析比選。

(三)提出具體的設計方案

提出具體的道路設計方案,就是對干道等主要控制點的平面位置、高程、橫斷面形式、干道縱斷面、交叉口形式與范圍等,具體幾何設計問題提出設計方案。

(四)修改道路網規劃方案

對于初步方案進行全面分析比較,對社會、經濟、交通、環境等的影響和效益進行分析,在技術評價方面要注意路網系統功能分析、橫斷面形式、交叉口形式和交通組織方式進行分析,并對初步設計方案進行完善。

(五)繪制道路系統規劃圖

繪制道路系統規劃圖,包括道路網規劃平面圖及標準橫斷面圖。道路網規劃平面圖主要標出城市主要用地的功能布局,道路平面線形和豎向線形的主要控制點的位置、坐標及高程,交叉口的平面形式及控制點高程,靜態交通如社會公共停車場、廣場位置及規模、加油站位置等,比例尺一般為1:10000或1:5000。標準橫斷面圖應標出道路紅線控制寬度、斷面形式及尺寸,比例尺一般為1:500或1:200。

(六)編制道路網規劃說明

編制道路網規劃說明,是對整個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工作進行必要的方案說明,一般主要應包括:現狀道路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未來的交通需求分析及道路規劃目標、設計的依據、規劃的原則,各項指標及參數的確定,道路系統規劃實施后的交通效果、環境效益及其社會經濟效益分析,道路路網分期實施方案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內容。

六、城市各類道路的規劃要求

城市道路系統是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組成的,各種道路的功能和規格不同,則對它們的規劃要求也不相同。

(一)快速路的規劃要求

快速路是城市中有較高車速為長距離交通服務的重要道路,與主干路形成城市的重要交通走廊,將市區各主要地區、主要近郊區、市中心與衛星城鎮、機場、工業區、倉儲區和貨物流通中心快速連接,承擔大部分的中長距離出行。對于快速路的規劃應滿足如下要求。

(1)人口在200萬以上的大城市及長度超過30km的帶狀城市,應當設置快速路。快速路應形成系統或與其他干路構成系統,并與對外公路有便捷的聯系。人口在50萬~200萬的大城市,可根據城市用地的形狀和交通需求確定是否修建快速路,一般快速路可呈“十”字形在城市中心區的外圍切過。

(2)快速路的機動車道應設置中央分隔帶,兩側不宜設置非機動車道,可設置輔道。

(3)與快速路交匯的道路應嚴格控制。快速路兩側不應設置公共建筑出入口。行人過街人流量集中的地段,應設置人行天橋或地道。

(4)城市快速路的設計車速一般為80km/h。

(二)主干路的規劃要求

城市的主干路與快速路形成道路網的主骨架,是連接城市各主要分區的交通干道,是城市內部的主要大動脈,主干路為中長距離的出行服務,也是快速路的主要集散通道。對于主干路的規劃應滿足如下要求。

(1)主干路應當以交通功能為主。自行車交通量大時,宜采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2)主干路一般不設立體交叉,而采用擴大交叉口的辦法提高通行能力,個別流量特別大的主干路交叉口,也可設置立體交叉。

(3)主干路兩側不應設置吸引大量車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進出口。

(三)次干路的規劃要求

次干路是城市中數量較多、服務范圍最廣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配合主干路組成城市干道網,起聯系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并兼有服務的功能。次干路功能多樣化及橫斷面布置靈活可變,最能體現城市路網的多樣性和城市活力。對于次干路的規劃應滿足如下要求。

(1)交通性的次干路應盡量實施機動車專用,以確保交通容量符合有關要求。

(2)生活性的次干路應對過境交通實行一定限制,實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分道,優先滿足公共通行,注重道路綠化的布置。

(3)景觀性的次干路應注重道路與沿街建筑整體視覺效果,同時還要滿足觀賞、游覽、娛樂、休憩的需要。

(四)支路的規劃要求

支路是次干路與街坊路的連接線,還包括非機動車道路和步行道路,解決局部交通問題,以服務功能為主。部分主要支路可以補充干道網的不足,可以設置公共交通線路,也可以作為非機動車專用道。支路上不宜通行過境車輛,只允許通行為地方服務的車輛。對于支路的規劃應滿足如下要求。

(1)支路應為次干路和居住區、工業區、市中心區、市政公用設施用地和交通設施用地等的內部道路連接。

(2)支路應平行于快速路的道路相接,不得與快速路直接相接。可采用分離式立體交叉上跨或下穿快速路,或右進右出快速路的輔道。

(3)支路應當滿足公共交通線路通行的要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株洲市| 宜宾县| 巴彦县| 安泽县| 鲁甸县| 内黄县| 富蕴县| 巨野县| 固原市| 伊川县| 凯里市| 建昌县| 阳曲县| 正镶白旗| 淅川县| 岳阳县| 阿坝县| 久治县| 容城县| 繁昌县| 安远县| 宁阳县| 阳山县| 商南县| 清苑县| 双江| 罗城| 临猗县| 岗巴县| 阳东县| 伊春市| 辽源市| 车险| 永川市| 阳春市| 漯河市| 聊城市| 铜鼓县| 贵溪市| 三原县| 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