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
- 劉經(jīng)強 劉崗 段向帥主編
- 1028字
- 2020-04-29 16:04:03
第一節(jié) 汽車的行駛速度
汽車的行駛速度是交通最基本的特征指標。在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中,需要針對不同的交通狀態(tài)引用相應的速度指標。速度指標種類繁多,例如設計速度、瞬時速度、運行速度、行程速度、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時間平均車速、空間平均車速、85%高位速度、15%低位速度等。
一、設計速度
設計速度也稱為計算行車速度,最早由AASHTO(美國國家公路與運輸協(xié)會)在1940年提出的,設計速度理念被視作公路線形設計的里程碑,許多國家早期的設計規(guī)范都是基于這個理念而產生的。
設計速度是城市道路和公路進行幾何設計的依據(jù),道路幾何設計的其他要素,如平縱橫設計中的平曲線半徑、圓曲線半徑、緩和曲線、視距、超高、加寬、縱坡等,都必須從屬于設計速度的要求,以達到幾何設計的均衡性。
根據(jù)《城市道路設計規(guī)范》(CJJ 37—2012)中的規(guī)定,城市道路的設計速度如表2-1所列。人口多于50萬的大城市采用Ⅰ級,人口20萬~50萬的中等城市采用Ⅱ級,人口小于20萬的小城市采用Ⅲ級。設計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宜采用大值。當舊路改建有特殊困難時,如商業(yè)街、文化街等,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比較認為合理時,可適當降低計算行車速度,但應考慮由于設計速度變化對夜間安全行車安全造成的隱患。
表2-1 城市各級道路設計速度

二、速度特征
瞬時速度也稱為點速度或點車速,是指車輛通過道路上某一點時的瞬間速度,可以通過人工量測盡可能短的距離內的行駛時間計算得出,也可以通過雷達測速儀或埋入式電子速度儀測取。
時間平均速度也稱為時域均速,是指在一定時段內、在道路某一定斷面(點)交通流中的車輛,通過該斷面時的瞬時速度的算術平均值。
空間平均速度也稱為空域均速,是指在較長距離的路段內同一時間交通流中車輛瞬時速度的算術平均值。
時間平均速度、空間平均速度及時間平均速度和空間平均速度的關系,分別可用式(2-1)~式(2-3)表示:
(2-1)
式中 Vi——觀測到的第i輛車的瞬時速度,km/h;
n——觀測的車輛總數(shù)。
(2-2)
式中 d——路段的長度,km;
ti——觀測到的第i輛車行駛距離長為d的路段所需的時間,s。
(2-3)
式中 ——車輛瞬時速度在路段內分部的方差。
限制速度簡稱為限速,是指交通管理部門或路政部門在認為必要的條件下(如安全、管制等),對路段提出的行車速度限制值,該值一般都小于設計速度(計算行車速度)。
運行速度是指在距離較長的路段內,車輛處于連續(xù)行駛狀態(tài)時的速度平均值。行程速度是指指在距離較長的路段內,單位時間內車輛行駛的距離。運行速度和行程速度的區(qū)別是運行速度不包括延誤,而行程速度將延誤包括在時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