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名老中醫陳慧儂教授治療不孕癥經驗集
- 陳慧儂 李衛紅主編
- 979字
- 2020-05-19 14:02:20
五、重視濕瘀致病,主張濕瘀同治
陳教授認為濕邪是婦科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由于濕為陰邪,重濁黏滯,其性趨下,易襲陰位,而胞宮沖任位于下焦,容易損傷沖任、胞宮而導致婦科疾病。濕邪致病,有內濕、外濕之分。外濕多與環境氣候有關,如氣候潮濕、久居濕地,或經期、產后冒雨涉水感濕發病,濕邪內侵,損傷沖任督帶,并隨體質而發生熱化或寒化,引起帶下、陰癢、陰瘡或盆腔炎等。內濕多由于脾失健運,或氣化失司,水濕停聚而成。水濕內停,阻滯氣機,血行不暢而成瘀血;濕為陰邪,易傷陽氣,脾陽不足,不能運血攝血,血行遲滯或血失統攝而成瘀;濕瘀互結,郁久化熱,熱傷陰絡,迫血妄行,血不歸經而成瘀血,因此出現濕瘀并存的證候,因此患者會出現疼痛、出血、帶下、陰癢等癥狀,多見于盆腔炎、月經失調(經間期出血、月經先期、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崩漏)、痛經、閉經、月經后期、帶下病、胎動不安、胎漏、不孕癥、癥瘕、婦人腹痛等。陳慧儂教授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濕瘀是婦科病不可忽視的病因,但大家在婦科致病因素對濕瘀致病的重視不夠,因此撰寫論文《婦科疾病因濕致瘀之我見》[40],提出了“因濕致瘀,濕瘀同治”的觀點,并總結濕瘀致病的有效治法和方藥,進一步完善中醫婦科學的病機與治療內容,可謂是一大突破,廣受盛贊。
陳老在臨證治療濕瘀互結疾病時,強調要濕瘀同治,在行氣除濕的同時,還應活血化瘀。喜用《金匱要略》的當歸芍藥散加減以健脾祛濕,行氣化瘀。該方重用芍藥以斂肝止痛,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合澤瀉淡滲利濕,佐當歸、川芎調肝養血。諸藥合用,共奏肝脾兩調,補虛滲濕“濕瘀同治”之功。在臨床上常用于血虛肝郁引起的婦科盆腔疼痛癥和妊娠腹痛,以及月經失調和卵巢功能障礙。或是祛濕劑與行氣活血的方劑合用,如三妙散加佛手散、失笑散、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等。通過祛濕可改善水液代謝,活血祛瘀改善濕瘀膠結的病理循環,每獲良效。
在臨證時如瘀血重患者出現疼痛等癥狀,在祛濕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如:丹參、雞血藤、三棱、血竭、田七、當歸、川芎、水蛭等。若寒濕重,出現下腹冷痛,畏寒肢冷,則加溫經散寒的小茴香、桂枝、吳茱萸等;若濕熱瘀結,可見帶下黃、下腹灼熱疼痛,則加清熱利濕的蒼術、黃柏、川楝子、薏苡仁、兩面針、白花蛇舌草等;若脾腎陽虛所致的月經后期、痛經,則加巴戟天、淫羊藿、肉桂、附子等溫補腎陽;或病久損傷氣血,則予以健脾益氣養血的理沖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