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與健康教程·上冊
- 肖培君 蘇慶偉主編
- 1324字
- 2020-05-07 15:06:34
二、運動處方
運動處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隨著康復醫(yī)學的發(fā)展及對冠心病等疾病康復訓練的開展,運動處方開始受到重視。運動處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復醫(yī)師或體療師,對從事體育鍛煉者或病人,根據(jù)醫(yī)學檢查資料(包括運動試驗和體力測驗),按其健康、體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狀況,用處方的形式規(guī)定運動種類、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及運動頻率,提出運動中的注意事項,是指導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和科學鍛煉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因人而異,對“癥”下藥。196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使用了運動處方術語,在國際上得到確認。德國Hollmann研究所從1954年起對運動處方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制定出健康人、中老年人、運動員、肥胖病患者等各類運動處方,社會效果顯著。
1.健康檢查
了解鍛煉者的一般身體發(fā)育、傷病情況和健康狀況,以確定是否是健身運動的適應者,有無禁忌證。
2.運動負荷測定
檢測和評定鍛煉者對運動負荷的承受能力。以心肺功能為主,進行安靜和運動狀態(tài)下的生理功能檢測,主要有心率、血壓、肺活量等指標。
3.體能測定
進行力量、耐力、速度和靈敏的身體素質檢測,從中判定鍛煉者的運動能力和生理機能的狀況。
4.制定運動處方
(1)運動目的 通過有目的的鍛煉達到預期的效果。由于各人的情況千差萬別,運動處方的目的有健身、娛樂、減肥、治療等多種類型。
(2)運動項目 在運動處方中,為鍛煉者提供最合適的運動項目關系到鍛煉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選擇運動項目時,要考慮運動的目的,是健身、還是治療;要考慮運動條件,如場地器材、余暇時間、氣候等;還要結合體育興趣愛好等考慮。
(3)運動強度 是運動時的劇烈程度,是衡量運動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可用每分鐘的心率來表示。一般認為心率120次/分以下為小強度,120~150次/分為中強度,150~180次/分或180次/分以上為大強度。測量運動強度的簡單辦法是:測量運動后10秒的脈搏×6,就是1分鐘的心率,可據(jù)此判斷運動強度。
①適宜運動強度范圍,可用靶心率來控制:以本人最高心率的70%~85%作為標準。
靶心率=(220-年齡)×(70%~85%)
如20歲的靶心率是140~170次/分。
②最適宜運動心率
最大心率=220-年齡
心率儲備=最大心率-安靜心率
最適宜運動心率=心率儲備×75%+安靜心率
如某大學生20歲,安靜心率70次/分,最大心率為220―20=200次/分;心率儲備為200―70=130次/分;最適宜運動心率為130×75%+70=167.5次/分。
(4)運動時間 指一次鍛煉的持續(xù)時間。它與運動強度緊密相關,強度大,時間應稍短,強度小,時間應稍長。有氧鍛煉一般在30分鐘左右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5)運動頻度 指每周的鍛煉次數(shù)。關于運動頻度,日本的池上晴夫研究表明,1周運動1次,肌肉酸痛和疲勞每次發(fā)生,運動后1~3天身體不適,效果不蓄積;1周運動2次,酸痛和疲勞減輕,效果有點蓄積,不明顯;1周運動3次,無酸痛和疲勞,效果蓄積明顯;1周運動4~5次,效果更加明顯。可見,1周運動3次以上,效果才明顯。
5.效果檢查
由于個人情況千差萬別,在實行運動處方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不合適的地方,應在實踐中及時檢查和修正,以保證鍛煉的效果。
運動處方:可以選擇一些簡單易做的體育項目,如跳繩、俯臥撐、廣播操、跑步等。
理由:以上項目簡單易行,有助于舒緩繃得過緊的“弦”,不斷提醒自己“我還行”。堅持鍛煉,自信心一定會逐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