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玉器鑒賞
  • 王昶 申柯婭 李坤編著
  • 5018字
  • 2020-04-30 18:44:20

第二節 玉器的紋飾

玉器上雕琢的各種圖案花紋,種類繁多,且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這些圖案花紋統稱為紋飾。不同的歷史時期,紋飾往往會有很大的差別,因此了解這些紋飾及其使用,對玉器鑒賞和玉器斷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紋飾的形態,可將紋飾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一、幾何紋飾

1. 繩紋

繩紋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紋飾,顧名思義,就是繩索糾絞之形,故又稱為絞絲紋(圖2-57、圖2-58)。戰國時期的玉環多為這種紋飾。

圖2-57 繩紋示意圖

圖2-58 繩紋玉鐲

(宋,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藏)

2. 弦紋

弦紋是古代陶器及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之一,也是古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紋飾。弦紋指在器物身上的線條,往往圍繞器身一周,大多呈陽紋線,細直如弓弦,故而稱之為弦紋(圖2-59、圖2-60)。弦數不一,一般以兩、三道的最為常見。

圖2-59 弦紋示意圖

圖2-60 弦紋玉琮

(商,殷墟婦好墓出土)

3. 谷紋

谷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為玉器上的一種紋飾,為圓形凸起的小谷粒加上彎曲的短線構成,彎曲的短線形似谷芽,故而稱之為谷紋(圖2-61~圖2-63)。谷紋是歷代玉器的主要紋飾之一,在戰國玉器上已大量使用。

圖2-61 谷紋示意圖

圖2-62 谷紋龍形佩

(戰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圖2-63 谷紋玉璧(西漢,南京博物院藏)

4. 蒲紋

蒲紋是一種類似蒲席一樣的紋飾,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成,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紋樣。這種玉器紋飾流行于漢代(圖2-64、圖2-65)。

圖2-64 蒲紋示意圖

圖2-65 蒲紋玉璧

(西漢,河南省商丘博物館藏)

5. 乳釘紋

乳釘紋是古代常用紋飾之一。紋樣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另一種則是將每個乳釘置于斜方格中,稱為斜方格乳釘紋。圓形凸起的單個紋樣形狀類似突出的乳頭,故又名乳突紋。其造型的意識根源是古代人類,從母親出發而創作的一種雕琢紋樣,表達了古人對母性的崇拜和生育繁衍的企望心理。因此,盡管紋樣比較簡單,但給人一種莊重古樸的感覺(圖2-66)。

圖2-66 乳釘紋玉璧

(漢,陜西省博物館藏)

6. 云紋

云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吉祥圖案,象征高升和如意。在古代,人們對大自然的變化感到奇怪和有趣,根據太陽的形狀,便創造出了圈紋和雙圈紋;根據月亮的形狀和變化,便產生了半圓形紋飾;根據多姿多彩的云朵形狀,便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云紋。云紋也是玉器上的重要裝飾紋樣(圖2-67)。

圖2-67 云紋玉璜

(戰國,山東省曲阜孔府文物檔案館藏)

7. 雷紋(回紋)

雷紋是青銅器紋飾之一,即以連續的方折回旋形線條構成的幾何圖案。尤其在商周青銅器上普遍使用,但在玉器中比較少見,僅在一些神奇動物或禮儀器物中偶有出現,通常與云紋組合構成云雷紋(圖2-68)。

圖2-68 云雷紋劍珌

8. 渦紋

渦紋多用在圓形紋之內,是由幾個云紋圍繞著中間呈旋轉水渦樣的紋飾(圖2-69)。其形狀如同水渦旋轉的幾何圖案,故又稱漩渦紋(水渦紋)。此紋最早出現在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時期仍為小件玉器上的紋飾。從戰國時期起,才出現在大件的玉器上。

圖2-69 渦紋玉環

9. 連珠紋

連珠紋又稱聯珠紋、連珠、圈帶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幾何圖形的紋飾,是由一串彼此相連的圓形或球形組成,呈一字形、圓弧形或“S”形排列,有的圓圈中有小點,有的則沒有(圖2-70)。

圖2-70 連珠紋玉環

(元,南京博物院藏)

10. 重環紋

重環紋是中國古代傳統裝飾紋樣,也是青銅器裝飾的重要紋樣之一。重環紋是采用單陰線或雙陰線,雕出似瓦的形狀紋飾,都是重復地排列出現(圖2-71、圖2-72)。重環紋多作為裝飾雕琢在龍、獸的身上。始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時期。

圖2-71 重環紋示意圖

圖2-72 龍鳥紋、云紋、谷紋、重環紋玉璧

(西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二、動物紋飾

1. 獸面紋

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是青銅器和玉器上常見的紋飾之一。最早見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獸面紋有的有軀干、獸足,有的僅作獸面。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時期的玉器上常??梢砸姷?。獸面紋在各個時代有其不同的特征,其演變與青銅器上的紋飾演變一致。獸面紋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征,同時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獸的面部巨大而夸張,裝飾性很強,常作為器物的主要紋飾,與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圖2-73)。

圖2-73 獸面紋玉飾

(西周,山西省博物院藏)

2. 螭紋

螭,是一種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墩f文》中說:“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痹诠糯奈镏?,螭紋約始見于春秋時期。而從目前考古發掘資料看,玉器上的螭紋始見于春秋晚期,發展于戰國,盛行于漢代,宋元明清歷代亦頗為常見,是中國古代玉器中最重要的紋飾之一(圖2-74)。

圖2-74 螭龍橢圓形玉璧

(戰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3. 夔紋

夔紋又稱夔龍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用于青銅器和玉器的裝飾。夔是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主要形態近似蛇,多為一角、一足、軀體細長、口張開、尾上卷,作爬行狀。夔紋常用于裝飾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邊部和腰部。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商代的夔紋身短,作單獨紋樣構成的較多;西周的夔紋身長,通常用作二方連續紋樣。在當時的玉器上亦常見雕琢有夔紋(圖2-75)。

圖2-75 夔龍紋玉佩

(戰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4. 蟠虺(huǐ)紋

蟠虺紋又稱虺紋,以盤曲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卷曲長條形,蛇的特征很明顯。

蟠虺紋作為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各種形態的小蛇互相纏繞,構成四方連續的幾何圖案,布滿器物全身,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網狀花紋的代表性圖案(圖2-76)。

圖2-76 蟠虺紋劍珌

(春秋,南京博物院藏)

5. 鳳鳥紋

鳳鳥紋為古代青銅器、玉器紋飾之一。鳳,在神話傳說中為群鳥之長,是羽蟲中最美者,飛時百鳥隨之,尊為百鳥之王。在古人的心中,鳳是吉祥之鳥。最早出現在玉器上的鳳鳥紋圖案則始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鳳。時代處于商代后期,約公元前13世紀。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鳳是目前我國所見雕琢于玉器上的最早的鳳鳥藝術形象。整器作仰身回首狀,冠、喙如雞,短翅長尾,尾羽分作兩股交叉,翅上琢出陽線翎紋,姿態極為生動,顯示出藝人的精湛技藝和創作才華(圖2-77)。

圖2-77 玉鳳

(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6. 龍紋

龍紋是青銅器和玉器的重要紋飾之一。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圖像,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圖像,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根據龍紋的結體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龍紋、蛟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等幾種。在歷代玉器上,龍紋常被琢制成各種不同的樣式(圖2-78)。

圖2-78 龍紋玉璜

(西周,河南省三門峽市博物館藏)

7. 魚紋

魚紋是中國傳統寓意紋樣,圖案表現為魚的形態,脊鰭與腹鰭各一個或兩個,似魚鱗的紋飾(圖2-79)。通常用單陰線和雙陰線雕出呈半圓狀錯位排列的類似于魚鱗狀。

圖2-79 魚形玉佩

(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8. 蟬紋

蟬紋是中國古代的裝飾紋樣之一,寓意吉祥,常被應用于青銅器和玉器的裝飾上,主要類型有無足蟬紋、有足蟬紋和變形蟬紋。蟬紋作為中國傳統紋樣中動物紋的一種,有著悠久的歷史,蘊涵著豐富濃厚的文化,它所具有的審美意境和寓意,表明了這種紋飾具有極高的藝術參考價值。

蟬紋始見于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盛行于漢代至明、清時期。良渚文化的玉蟬形佩是玉蟬的最早發現,蟬具有象征意義,具有再生之意。古人常以蟬為形作玉琀,置于死者口中,象征幻化,以求復生,佩蟬代表品質高潔之意。原始社會至春秋時期,玉蟬造型簡單抽象,只雕出眼和象征性的軀體,多圓雕,有穿孔,用于佩戴。戰國、兩漢時期,用陰線區分出頭、腹、翅等部分。漢代玉蟬線條簡單,棱角分明,刀法鋒利,俗稱“漢八刀”(圖2-80),多為片雕,無穿孔,用于隨葬。明、清時期的玉蟬具有寫實意義,形體大,造型渾厚,雙翅注重裝飾,常以陰線或陽紋雕出羽毛、肢爪等部位,腹腔紋雕琢形象,胸前出現肢爪,蟬的頭部有穿孔,寫實性很強,供佩戴(圖2-81)。

圖2-80 玉蟬

(漢,江蘇省揚州博物館藏)

圖2-81 白玉蟬紋佩飾

(明)

9. 蠶紋

蠶紋多由數個單獨個體橫向排列,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兩眼突出,體有鱗節,體屈曲狀,通常飾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10. 鴛鴦紋

鴛鴦紋是一種傳統寓意紋樣,多用作圖案紋飾。鴛鴦紋多雌雄雙棲,結伴戲水,或比翼齊飛,或交頸而眠,雄鳥翼內側兩枚飛羽擴大呈扇面形豎立,各部位羽毛均琢制得惟妙惟肖,琢磨也很光滑,制作精致。鴛鴦雌雄偶居不離,故以之比喻夫婦。自古至今,被人們視為愛情的象征。

11. 雁紋

雁紋是中國古代傳統紋飾之一,是鳥紋中雁的寫實的形象。始見于商代,唐宋時期較為盛行。商代的雁紋制作簡單,僅琢磨出外形輪廓。唐、宋時期以后,雁紋琢制技術日趨成熟,形式多樣,常與蘆葦、池塘、荷葉等圖案組合在一起。有的昂首直立,有的作回首狀。此外,還有曲頸佇立的群雁。制作細膩,磨制光滑。

12. 鹿紋

鹿紋是指鹿身上的花紋,鹿諧音“祿”,有升官發財之意,因此鹿是古代藝術品中常見的題材。玉器中最早出現鹿紋是在商代,以后各代屢有發展變化,各具時代特征,其形態多樣,寓意吉祥,應用廣泛,既是深受國人喜愛的裝飾紋樣,又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鹿紋圖案在玉器中所見甚多,造型也較多樣。有站、有臥,有動、有靜,生動可愛、形象秀麗。明、清時期流行在藝術品上使用吉祥圖案,鹿紋常與蝙蝠、壽桃或壽星同時出現,意為“福祿壽”。小鹿與老者相依,象征“福祿常在”。

13. 龜紋

在中國古代,龜是神獸中的四靈之一,是長壽的象征,因之常用于名貴的工藝品上。

龜的制作始見于新石器時代,其后一直沿用,新石器時代的玉龜,頭頸前伸,四爪短小作爬行狀,龜背有縱向凸的棱線向兩側斜下,龜腹平整,有一對小孔,琢制相對簡單,只是琢磨出龜的輪廓。商代早期基本沿用前代造型。商晚期,玉龜造型及圖紋雕刻趨于成熟,出現了縮頭縮尾的烏龜,雖制作簡單,但雕刻得非常形象。其后玉龜少見。

14. 鶴紋

古人以鶴為仙禽,喻義長壽。玉器上的鶴紋流行于宋代以后,一般為丹頂鶴。明、清時期最為流行,有的昂首鳴叫,有的曲頸呈弓狀,有的游戲于花塘林間,也有的飛翔在白云之中,形態十分優美。鶴紋通常與松樹、小鹿、龜、壽星一起,組合成吉祥圖案,寓意同享高壽,制作精美,磨制光滑。

三、人物紋飾

人物紋飾是一種以人物為主要題材的紋飾。始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其后歷代均有出現,尤以明、清時期為多。

新石器時代人物紋僅有頭像,質地較差,由于受到琢制技術的限制,因而都比較粗糙。也有些用陰線雕刻出人面形象,人物的頭、發、冠、眼、鼻、口均細致入微,活靈活現,以良渚文化玉器中的人物形象琢制最為精良。

商代開始有人物的全身像出現,這時期人物的眼、鼻、口輪廓,用雙勾陰線雕出,眼為“臣”字眼,面部表情較呆板。

戰國和漢代流行樂舞人物紋,造型多為扁平狀玉片,常見為女性,作甩袖舞蹈狀。雕刻精細,線條流暢。

唐代的一些玉器上雕琢有深目、高鼻、卷發胡人樂舞圖案。

明、清時期,人物紋大量出現,主要有嬰戲紋、歷史人物故事,玉佛像及山水人物等題材。

1. 嬰戲紋

嬰戲紋是一種以兒童形象為題材的玉器裝飾圖案。以嬰兒為畫面主角,內容有釣魚、玩鳥、趕鴨、抽陀螺、攀樹折花等,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出現于戰國,盛行于宋、元、明、清歷代。

宋代的嬰戲紋的種類較多,有童子玩蓮、玩燈、攀枝等各種姿態,所飾的兒童眉清目秀,小鼻小口,五官緊湊,神態與體形均活潑可愛。明、清時期嬰戲紋題材更加廣泛,明代玉器中的嬰兒形象前額后腦突出(圖2-82),清代嬰戲紋較明代雕刻更加細膩。各時期嬰戲圖中的嬰兒均肌體豐滿,神態活潑,惹人喜愛。

圖2-82 嬰戲紋玉佩

(明,湖北省博物館藏)

2. 人物故事紋

人物故事紋以歷史人物故事為題材所雕刻的畫面,清代最為流行。有大型圓雕,如《大禹治水圖》玉山子、《會昌九老圖》玉山子、《秋山行旅圖》玉山子等,也有小型的繪畫作品。以歷史人物或人物故事為題材,在煙壺內壁繪畫的內畫鼻煙壺等。

四、植物花卉紋飾

植物花卉紋飾是中國古代玉器常見紋飾之一,流行于唐代之后。唐代的花卉紋主要為荷花,多穿枝過梗,與鳳鳥紋雕琢在一起。宋代的荷花紋出現較多,構思也很巧妙,荷花的花、葉、莖、果都雕刻得細致入微,琢磨也很細膩。宋代以后,除流行荷花外,吉祥圖案開始盛行,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紋作為榮華富貴的象征,成為玉器上的主要紋飾。所刻牡丹刀法犀利,立體感很強。明、清時期,玉雕中各種花卉大量出現,如牡丹、荷花、梅花、桃花、玉蘭等。除花卉外,各種其他植物也進入玉器紋飾中,如白菜、扁豆、葫蘆、葡萄、石榴等,多含有吉祥寓意。制作細膩,琢磨光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云龙县| 吕梁市| 万山特区| 茶陵县| 崇明县| 石棉县| 藁城市| 昭平县| 永济市| 肇庆市| 青铜峡市| 河北省| 扬中市| 沈丘县| 湟源县| 延吉市| 本溪市| 广昌县| 亚东县| 通海县| 盘山县| 九龙城区| 安国市| 怀柔区| 隆德县| 宜兴市| 安阳市| 樟树市| 柏乡县| 新营市| 深水埗区| 乌苏市| 阳信县| 沧州市| 大理市| 盘山县| 阳东县| 睢宁县| 万宁市| 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