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玉器鑒賞
- 王昶 申柯婭 李坤編著
- 18958字
- 2020-04-30 18:44:18
第一節(jié) 玉器的形制
中國古代玉器的形制繁多,從最初單一的生產(chǎn)工具,逐步發(fā)展到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古代玉器按其用途大致可以分為:禮器、儀仗器、喪葬器、佩飾器、玉制工具、實用器、陳設器和雜器八大類。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玉器的用途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演變。
一、禮器
玉制禮器主要用于祭祀、朝享、交聘、軍旅等活動中,這些器物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成為古代禮制的具體體現(xiàn),即所謂的“藏禮于器”。古代玉器中,著名的“六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就是非常典型的禮器代表。
1. 玉璧
玉璧的基本形制呈圓形片狀,中有圓孔。《爾雅·釋器》記載有:“肉倍好,謂之璧”,意思是玉璧的邊徑為孔徑的兩倍,稱謂“璧”。實際上,邊徑為孔徑兩倍的玉璧并不多見。玉璧是古代最重要的禮器,其使用年代之長、出土地域之廣、數(shù)量之多是其他玉器所無法比擬的。玉璧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包括素面、細刻、鏤孔、浮雕、出廓、墨書等。玉璧始見于新石器時代,盛行于漢代。
(1)新石器時代的玉璧 這個時期的玉璧多用介于玉石和巖石之間的材料制成,以青灰色居多。制作古拙,不甚規(guī)整。璧體通常厚、薄不均,璧面雖經(jīng)拋光但仍凹凸不平,璧面留有切割琢磨的痕跡,孔璧常有錯位偏斜現(xiàn)象。璧形較簡單,通常光素無紋(圖2-1、圖2-2)。

圖2-1 玉璧
(紅山文化,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圖2-2 玉璧
(良渚文化,南京博物院藏)
(2)商周時期的玉璧 這個時期的玉璧基本用玉石制成,以綠色為主,也有棕色、黃褐色的,制作比較規(guī)整,璧體、璧孔邊緣的厚度基本相等,璧面通常琢磨得較平坦光滑(圖2-3、圖2-4)。

圖2-3 玉璧
(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圖2-4 玉璧
(西周,陜西省寶雞市周原博物館藏)
(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玉璧 春秋時期的玉璧顏色綠中閃黃,璧面開始出現(xiàn)用雙勾陰線勾出對稱的花紋(圖2-5)。戰(zhàn)國時期的玉璧制作精美,璧體圓度精確,打磨光亮,花紋裝飾題材廣泛,造型變化繁多,出現(xiàn)了勾云紋、谷紋、獸紋、臥蠶紋等紋飾,并開始出現(xiàn)鏤空的透雕技法(圖2-6)。

圖2-5 龍紋玉璧
(春秋,陜西省鳳翔縣博物館藏)

圖2-6 獸面紋谷紋玉璧
(戰(zhàn)國,山東省曲阜孔府文物檔案館藏)
(4)漢代的玉璧 漢代的玉璧基本沿襲了戰(zhàn)國時期的風格和特點,但玉璧的形體較戰(zhàn)國時期的大,小型玉璧的數(shù)量相應減少,并在璧面邊緣留出一個寬帶。除用陰線琢制細部的輪廓外,透雕裝飾也較為常見,許多玉璧玉質(zhì)晶瑩潔白,正反兩面均琢制花紋,周緣起棱,上端有透雕的動物紋飾(圖2-7)。

圖2-7 獸面紋蒲紋玉璧
(東漢,陜西省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漢代以后的玉璧,多仿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玉璧形制。尤其是清代后期,玉璧的琢制相對比較粗糙,紋飾也不成章法。
玉璧的最主要用途:第一是用作禮器,《周禮》中介紹玉璧是祭天的禮器;第二是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物;第三是用作佩飾玉,這種玉璧一般較小;第四是作為隨葬品。
2. 玉琮
玉琮的基本形制呈外方內(nèi)圓形,是一種中部有孔的粗管形玉器。玉琮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明、清時期有仿制品。
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玉琮形狀繁多,一般為體形較瘦長、中間穿孔較細的柱形,或體形較扁寬、中間穿孔較粗的鐲形。有的橫截面為弧邊方形,有的橫截面為正方形。這時的玉琮圓柱體的外面常做出四塊凸起的對稱弧面,上有陰刻或浮雕的獸面紋,沒有紋飾的地方便自然形成間隔的凹槽,以突出獸面紋飾(圖2-8)。

圖2-8 獸面紋玉琮
(良渚文化,江蘇武進寺墩遺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商周時期的玉琮,多為平素無紋的外方內(nèi)圓體,體形有高矮之分,有的在方柱形的四角上又附凸出的四角或琢制蟬紋。戰(zhàn)國時期的玉琮,仍保持外方內(nèi)圓的形狀,琮面開始琢制變形的鳥獸紋,構(gòu)圖緊湊,線條流暢。漢代的玉琮很少見,目前所見玉琮基本都是由舊玉改制而成。明、清時期則出現(xiàn)有仿古的玉琮,多琢制幾何紋飾或八卦紋飾。
玉琮在禮器中,是用作祭地的禮器,如“以黃琮禮地”,或是財富與權(quán)力的象征。有的則認為玉琮是與原始宗教、巫術(shù)活動有關的器物。
3. 玉圭
玉圭的基本形制呈上端尖銳、底端平齊的長方形玉片(圖2-9)。玉圭始見于商代,興盛于戰(zhàn)國以后。商代的玉圭多為平首式,角微圓,形如鏟。有的一端有兩個對穿的圓孔,兩孔之間有一周不太明顯的凹槽,腰部琢制出兩周凸弦紋,表面有光澤。西周時期的玉圭質(zhì)地良好,造型規(guī)整。春秋時期的玉圭,主要為尖首平底。戰(zhàn)國時期的玉圭頂端呈三角形,制作更加規(guī)整,多為光素無紋,有的還在近底邊中部鉆了一小穿孔。漢代的玉圭質(zhì)量較好,琢制極為精細,多用青玉和碧玉制成。

圖2-9 玉圭
(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漢代以后玉圭少見。明、清時期又開始制作玉圭。明代的玉圭質(zhì)地良好,琢制精細,有的在圭面上刻有植物紋、谷紋等紋飾,也有的玉圭兩面均琢制谷紋。清代的玉圭制作更加精細,多作為皇家的祭祀禮器,玉質(zhì)較好,形體也較大。
玉圭是重要的禮器,如“六器”中,以“青圭禮東方”。“六瑞”中的“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即用圭的不同尺寸、不同紋飾來體現(xiàn)等級的差別。
4. 玉璋
玉璋的基本形制呈底平上尖的長方形薄片,與玉圭相似,流行于商代至西漢時期。
商代的玉璋,其造型多為一側(cè)有利刃,一側(cè)中部內(nèi)凹成弧形。有的尖部呈魚嘴形叉刃,器身兩側(cè)較薄,一側(cè)為弧形,另一側(cè)微內(nèi)曲、中間稍厚。柄與身之間有三組陰刻平行線紋,并有一孔(圖2-10)。戰(zhàn)國時期的玉璋,其造型為半圭形,下端微弧,制作細膩,磨制光滑。漢代的玉璋,有桃葉形者,一面平整,一面隆起,兩端各有一小孔。

圖2-10 玉璋
(商,河南省博物院藏)
《周禮》記載有:“以赤璋禮南方”,說明玉璋是重要的禮器。
5. 玉琥
玉琥的基本形制呈圓雕、浮雕和線刻的虎紋玉片飾。主要用于禮器和裝飾品,流行于商周時期。
商代的玉琥,俯首卷尾,作三棱半立體浮雕俯臥狀,張口,口有一孔,尾下卷,“臣”字形眼,制作較簡單(圖2-11)。西周的玉琥,多仿商代的樣式,但開始注意顯示虎身的斑紋,頭有雙耳,制作較為精致。

圖2-11 圓雕玉琥
(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琥是古代的“六器”之一,“以白琥禮西方”。
6. 玉璜
玉璜的基本形制呈弧形,形如半璧。主要用作禮器和裝飾品,用于祭祀或佩戴在身上作為裝飾(圖2-12)。玉璜最早見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流行于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唐代。

圖2-12 龍紋玉璜
(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時代的玉璜制作較簡單,琢磨不甚規(guī)整,多數(shù)表面光素無紋,造型有長條、扇面、半璧、橋形等。商周時期的玉璜,造型多呈三分之一圓周狀,玉璜的琢制水平提高,造型規(guī)整,琢磨平滑,邊角整齊,通常在琢制花紋的部位兩邊各刻一條陰線,使陰線當中形成一條凸出的陽線。紋飾題材有龍首、魚等,極為精致。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玉璜繼承了早期玉璜的幾何樣式,琢制工藝有了很大的進步,除了單線陰刻外,還大量采用了透雕、浮雕及邊緣加飾花紋的表現(xiàn)技法。
7. 玉瑗
玉瑗的基本形制呈圓形板狀體,中間有一大圓孔,“好倍肉,謂之瑗”,即孔徑與邊徑之比為2∶1(圖2-13)。

圖2-13 鳥獸紋玉瑗
(春秋,河南省博物院藏)
玉瑗的主要用途,據(jù)說是作為請召的信物,“召人以瑗”,即欲請人來,叫使者持瑗而去。也作為引導君王上階之器,以免君王失墜。據(jù)說古代君王上臺階時手持瑗之一邊,引導者持另一邊。另外,玉瑗還可以作為佩飾,或起到繩帶樞紐的作用。
8. 玉環(huán)
玉環(huán)的基本造型為形同玉璧、玉瑗的圓形板狀體。三者的區(qū)別在于孔徑與邊徑的比例不同。“肉好若一”就是環(huán),即孔徑與邊徑大小相等(圖2-14)。玉環(huán)通常可以用作佩戴的飾物。

圖2-14 玉環(huán)
(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9. 玉瓏
用玉琢成的龍形或龍紋玉器統(tǒng)稱為玉瓏(圖2-15)。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歷代關于龍都有無數(shù)的傳說與神話。

圖2-15 龍形玉瓏
(西漢,江蘇省徐州博物館藏)
二、儀仗器
玉儀仗器主要是指各種玉制的兵器,如玉戈、玉刀、玉戚、玉鉞等。這些玉器的形制多仿青銅器造型,源于實用器。但在原始社會末期和青銅器時代,用玉制成的戈、刀、戚等兵器,多無使用痕跡,據(jù)此判斷主要是用作儀仗器,也用作禮器。
1. 玉戈
玉戈的基本形制呈扁平體,由內(nèi)和援兩部分組成,援的前鋒呈三角形,內(nèi)呈長方形并琢有一個圓孔(圖2-16)。始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盛行于商代。

圖2-16 玉戈
(商,山東大學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戈,器形相對比較簡單,戈的形狀寬而短,多數(shù)內(nèi)、援不分,少數(shù)則內(nèi)、援俱全。近尾部有一穿孔,多數(shù)為光素無紋。
商代的玉戈,從數(shù)量上看有所增多,器體仍為扁平狀,援部平直或呈三角形,頂端尖銳,戈面出脊。有的在背部琢有一個圓孔,有的在戈內(nèi)的底邊和援的上部用雙勾陰線琢制獸面紋,有的在后端一面琢制銘文。商代以后,玉戈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
2. 玉刀
玉刀的器形如船,用作禮器和兵器,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
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刀呈長方形,雙面刃,通體磨制光滑。有的刀面有三孔或四孔,質(zhì)地不純。
1975年,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的夏代七孔玉刀制作精良,長達65cm,寬9.5cm,最厚處0.4cm。刀的玉料呈墨綠色,局部有黃色沁;刀形體平,呈肩窄刃寬的寬長梯形,兩側(cè)有對稱的凸齒;玉刀兩面紋飾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線陰紋組成網(wǎng)狀和幾何圖形,并有鋒利的刃部,是迄今為止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最大玉器。因玉刀刀背處有等距且排成一條直線的七個圓孔,故名“七孔玉刀”(圖2-17)。

圖2-17 七孔玉刀
(夏,河南省偃師文化館藏)
商代亦有形似砍刀的長條形玉刀。商代以后,玉刀少見。
3. 玉戚
玉戚的基本形制呈方形或長方形薄片狀,形似玉鉞和玉斧(圖2-18),用作兵器和禮器,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

圖2-18 玉戚
(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戚多呈長方形,平背弧刃,兩側(cè)各琢有凸出的齒狀裝飾,接近背端處有上下并列的兩圓孔。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戚數(shù)量較多,有的為扁平長方梯形,斜頂,側(cè)邊平直,刃微弧。有的為狹條形,上部豎列上小下大的二孔;有的是扁薄的長方梯形,平頂,弧刃;有的是扁平狹長梯形,弧頂;也有的呈扁平長方梯形。這些玉戚均無砍劈的痕跡,通體磨光,上部都有穿孔,便于捆扎放置。
商代的玉戚背部接近弧圓,刃部分四段,兩側(cè)琢有凸齒,琢制細膩。
4. 玉鉞
玉鉞的基本形制呈梯形,器形較厚重,刃部通常較薄,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在禮儀中用作權(quán)杖,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鉞,有長有短,有寬有窄,器體扁平,頂窄刃寬,刃部較薄,呈弧狀,兩端有尖,整體呈長方形或“鳳”字形,近背部有一個或兩個圓孔,磨制精細,光潔閃亮,有刃角無鋒口,刃角處無使用痕跡。有的在兩面刃部一角,用淺浮雕裝飾神人獸面復合紋。
商代由于青銅技術(shù)的興盛,青銅鉞大量出現(xiàn),玉鉞逐漸減少。這時玉鉞的基本造型為扁長方形,平肩弧刃,有的在器面中部有一個較大的穿孔。如:2003年,山東濟南大辛莊遺址出土的玉鉞,長9.6cm,寬8cm。玉料為綠色的青玉,上端局部受沁泛白,中間有圓形穿孔,整體呈梯形,下部略寬,弧形刃不明顯(圖2-19)。此后,玉鉞逐漸消失。

圖2-19 玉鉞
(商,山東大學博物館藏)
三、喪葬器
由于古人受鬼神、宗教思想的影響,加之受認識水平的局限,人們認為人死之后會升入另一世界,為了使死者靈魂永存,就要想方設法保護尸體,使其不致腐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都認為玉石具有這種功能,所以從戰(zhàn)國開始,逐漸形成了喪葬用玉的風俗習慣。根據(jù)喪葬玉器所放置的位置,可分為以下幾類。
1. 玉九竅塞
玉九竅塞是指堵塞或遮蓋死者身體九竅的一套玉器,包括:眼蓋,耳、鼻塞,口琀,肛門塞,生殖器罩。一般制作工藝簡單,多用玉片或玉柱按九竅的形狀琢制,個別的用舊玉改制。流行于西漢、東漢時期。目的是“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不朽”。
(1)玉眼蓋 是指覆蓋在死者眼部的玉飾片。多數(shù)為長方形,表面微鼓,緣周穿有小孔,一端近中部也有小孔,面無紋飾。始于東周,流行于漢代。
(2)玉瑱 是指堵塞在死者耳部的玉飾件。呈八棱長條形,一端粗,一端細,通體磨光,流行于西漢時期。
(3)玉鼻塞 是指堵塞在死者鼻孔部位的玉飾。形制呈圓錐體,細端弧圓,粗端平齊,通體磨光,流行于漢代。
(4)玉肛門塞 是指堵塞死者肛門的玉飾。形制呈錐臺形,通體磨光,流行于漢代。
(5)玉生殖器罩 是指遮蓋死者生殖器部位的玉飾件。
(6)玉琀 是指含在死者口中的玉飾,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
新石器時代的玉琀基本不作修飾,器形也不固定,有圓柄形、環(huán)璧形、心形等,均用薄玉片或碎玉琢制而成。
商周時期的玉琀,多用玉石磨成菱形作為口琀,也有用佩飾改為口琀的,其中蟬形玉琀較為突出,稱作玉蟬。
玉蟬的基本形制是用玉片琢制成蟬的形狀。始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盛行于兩漢時期。
新石器時代的玉蟬造型比較簡單,器體呈橢圓形,用凹凸的弧線琢制出眼、翼的輪廓,背面平整,有切割的痕跡,近首端有一對穿孔。商周時期的玉蟬呈扁平體,雕琢出頭和雙翼,頭部有凸起的雙眼,嘴部有一孔。戰(zhàn)國的玉蟬,開始用陰線琢制出頭、腹、雙翅等部位。
漢代的玉蟬琢制精致,呈扁平狀,中心稍厚、頭部雙目外凸、器體用數(shù)道斜磨陰線分別琢制出頭、腹、背及雙翼,尾部翼端呈三角尖鋒狀,結(jié)構(gòu)準確,形象逼真(圖2-20)。

圖2-20 玉蟬
(西漢,南京博物院藏)
2. 玉握
玉握是指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春秋至漢代初期,玉握通常是無孔的璜形玉器。
因為豬是財富的象征,東漢初年后,玉握定型為一對長柱形玉豬,所以玉豬成為漢代最流行的玉握。基本造型為長圓形的玉石條狀,呈伏臥的圓雕豬形,背部滾圓,身體肥碩,腹部平齊,器體用陰線分別琢制出各部位輪廓,頭部與尾部各有一小圓孔。琢磨細膩,制作精致,拋光較好(圖2-21)。魏、晉、南北朝時期,往往在墓葬中出土有同樣形制的玉握,以后逐漸消失。

圖2-21 玉豬握
(西漢,江蘇省連云港市博物館藏)
3. 玉衣
玉衣是西漢、東漢皇帝和貴族死后專用的殮服,玉衣又稱作玉柙、玉匣。
西漢時始有完整的玉衣。玉衣由數(shù)千片小玉片穿綴而成,分為頭部、上身、褲筒、手套和鞋五個部分,各部分彼此分離。玉衣制作時,根據(jù)不同部位的需要,將玉片分別設計為長方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四邊形、多邊形等不同形狀。玉片角上有穿孔,以便用金屬絲綴連。穿綴玉衣用的金屬絲分為:金絲、銀絲和銅絲,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東漢時,玉衣的使用有明確的等級規(guī)定,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始封的列侯、皇帝的寵妾和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玉衣殮尸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東漢末年。
四、佩飾器
玉制的佩飾器種類很多,有頭飾、耳飾、項飾、首飾、身飾等幾大類。佩飾是玉器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美化人身的重要器物。很多玉佩飾成組出現(xiàn),又稱為玉組佩。
1. 玉玦
玉塊是一種環(huán)形有缺口的玉器。“玦,環(huán)之不周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就有玦形器出土。春秋時期以前,玉玦多作為耳飾。
早期玉玦的特征是:形狀不太規(guī)整,中孔略偏一側(cè),橫斷面呈圓形或橢圓形。
商代玉玦為扁平圓形,中間有小缺口,并且中孔位置多居中。有的整體雕成動物形,有的雙面陰刻蟠龍紋,背脊起扉棱。動物形玦在玦口兩側(cè)巧妙利用動物的眼、嘴或尾制成穿孔。春秋時期的玉玦,器身滿飾云雷紋、卷云紋、虺龍紋,孔位于玦的正中(圖2-22)。

圖2-22 虺龍紋玉玦
(春秋,山西省博物院藏)
玉玦除用作耳飾外,還有符節(jié)的作用,“逐臣待命于境,賜環(huán)則還,賜玦則絕”。此外,還有早做決斷之意,如“君子能決斷則佩玦”。玉玦的流行時間較長,直至唐代。
2. 玉簪
玉簪是指古人用來束發(fā)及連冠于發(fā)的一種玉制裝飾物。始見于商代,其后歷代均有發(fā)現(xiàn),基本形制為長條形,一端尖銳,用于插入發(fā)中,另一端較粗,露于發(fā)冠之外。粗端常雕刻成動物、花瓣等各種形狀。
漢代的玉簪,大小長短不一,以白玉為多見。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玉簪,白玉光潔無瑕,首部透雕鳳鳥紋和卷云紋,簪身用陰線雕刻卷云紋,尾部刻有魚首并有一圓孔(已殘),質(zhì)地細膩,制作精細(圖2-23)。

圖2-23 玉簪
(西漢,河北省博物館藏)
明、清時期,出土和傳世的玉簪較多,以白玉發(fā)簪最常見,玉簪首的花紋雕刻精細,圖案多樣,主要有:如意形、如意梅花形、如意鳥紋形、如意鏤空花首形、云頭形、透雕龍紋形、蝙蝠和鹿首形、透雕花果形、靈芝首形等。其大小各異,形態(tài)不一。質(zhì)地細膩,琢磨光滑。
3. 扳指
扳指是指佩戴于拇指上的玉制裝飾品。原為古人拉弓扣弦時,戴在手指上用以扣弦之物,后逐漸失去實用價值,成為裝飾品,但仍保留了原有的造型。扳指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為圓筒形,下端前高后低,中間有孔,可套入成人的手指。一面的下端有凹形淺槽,用于扣弓弦,正面用雙勾陰線琢制有獸形紋飾,雙眉下各有一小圓孔,可穿系細繩系于手腕。
商代以后,扳指漸趨少見。到了清代,扳指又開始大量出現(xiàn),清代扳指仍呈圓筒形,有的光素無紋,有的飾以各種浮雕或陰刻圖案,圖案題材有:花草、龍、蟠螭、人物及吉祥圖等。除單層紋飾外,還有多層的圖案紋飾,琢制精細,拋光好。
4. 玉鐲
玉鐲是指佩戴于手腕上的玉制裝飾品。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流行于其后歷代。
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玉鐲多為青玉制成,器體內(nèi)圈略呈橢圓形,外圈呈圓角方形,四邊微外弧,面光滑,有一周淺凹槽,周邊中部各鉆一個圓孔。石器時代晚期的玉鐲,器體略呈鼓形,鐲身寬扁,內(nèi)壁較平直光滑,外壁為弧面。通體磨光精細,光潔晶瑩。商周時期的玉鐲,外壁微凹呈束腰狀。器體輕薄,制作精細。春秋時期的玉鐲,斷面為橢圓形,通體呈絳索狀,拋光好。戰(zhàn)國以后出土的玉鐲較少見。明、清時期傳世和出土的玉鐲種類、樣式很多,有二龍戲珠形、麻花形、雙龍首形,白玉素面、青玉素面等,制作細膩,光澤柔和。
5. 玉佩
玉佩是指古人系在衣帶上或佩戴在胸前用作裝飾的小件器物。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常見的玉佩,有魚、鳥、蟬、龜?shù)刃螤睿煨秃唵危喟延衿癯山颇撤N動物的形狀,再用陰線琢制出輪廓。商周時期,玉佩日趨興盛,開始在玉佩上雕琢簡單的幾何形紋飾,并開始出現(xiàn)了龍形佩。戰(zhàn)國至漢代各種佩飾數(shù)量大增,除動物形玉佩外,人物形玉佩也占一定地位。宋代以后,玉佩極為盛行,題材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有人物佩、動物佩、植物花卉佩等。明、清時期,玉佩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許多佩飾還富有吉祥寓意,琢制技法上大量運用透雕技術(shù),使玉佩顯得更加玲瓏剔透。
6. 龍形佩
龍形佩是指外觀呈龍形的玉佩。流行于商至漢代及明、清時期。
商周時期的龍形佩,龍體較短,龍首較大,頂部有兩個短粗的角,張口露齒,二目圓睜。眼睛形狀如同向下傾斜的“臣”字,俗稱“臣”字眼。龍身有的側(cè)臥,有的卷曲,有的尾部稍卷,龍身上多飾有雙勾陰線雕琢的云雷紋、重環(huán)紋等紋飾,也有的光素無紋,制作簡單。
戰(zhàn)國時期的龍形佩,數(shù)量大增,制作精美,龍身較細長,蜿蜒曲折,呈近“S”狀。龍的造型有的為平臥頷首形;有的為俯首躬身狀;有的龍身卷曲,豎頸昂頭,龍爪舒伸,尾部翹起呈騰飛狀;有的僅雕出龍體前部,眼睛琢成圓圈或橢圓形,而不再用“臣”字眼,龍角琢成近似耳朵的形狀,龍身布滿谷紋、乳釘連云紋及各種變形花紋。琢制工藝精湛,器形極為精美(圖2-24)。

圖2-24 龍形佩
(戰(zhàn)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漢代的龍形佩,龍首逐漸變長,龍嘴亦較長,龍身卷曲,動勢極強,龍體不再裝飾華麗的紋飾,僅用陰線勾勒出各部位的簡單輪廓。
明、清時期的龍形佩,多是透雕作品,雕刻細膩,龍身呈條狀,龍首上眼、鼻、口、須,龍身的四肢、四爪或五爪等部位細致入微,龍體上多雕有菱紋、斜方格紋等。但龍的形象、氣勢均不及漢代生動。
7. 雞心佩
雞心佩是漢代流行的一種玉佩,由商周及戰(zhàn)國時期的玉韘(扳指)演變而成。器形為扁平橢圓的片狀,中間有一穿孔,孔上部凸起一尖,似心形,因此而得名,造型精巧別致。有的在佩面上飾以對稱的龍鳳紋、鳥獸紋、卷云紋等(圖2-25)。明、清時期出現(xiàn)有仿制的漢代雞心佩。

圖2-25 雞心佩
(西漢,河北省博物館藏)
8. 組佩(全佩)
組佩是指成組成套的玉佩飾,由珩、沖、牙等部分組成。珩是全佩的主干部分,所有全佩上各種雜佩都垂在珩下。圖2-26是一套有玉璧、玉舞人佩、玉璜和玉觿(xī)組成的玉組佩。

圖2-26 玉組佩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珩可由一塊玉組成,也可以是兩塊,它的形制不定,有璜、環(huán)、片等。只要在全佩中起主干作用的都稱為珩。
沖,全佩下垂的器物中間的一個叫沖。
牙,全佩下垂器物中,兩旁兩個叫牙,與當中的沖相撞而發(fā)出聲音。
沖的形制多為方形,牙多為片狀,鏤空,成雙使用。
9. 觿
觿是一種角形器,一般不成對。其可用于解結(jié)繩帶,類似于現(xiàn)代使用的錐子,后逐漸演化為一種佩飾玉器(圖2-27)。《國風·衛(wèi)風·芄蘭》中載:“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這首出自《詩經(jīng)》的詩歌,生動地再現(xiàn)了先秦時代的民間風情,其中“童子佩觿”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習俗,所以,在古代“韘年”也指“童年”的意思。

圖2-27 玉觿
(西漢,江蘇省徐州市博物館藏)
10. 朝珠
朝珠是清代君臣上朝或祭祀慶典時佩戴的飾物。由108顆珠子、4顆佛頭珠、4串墜角、1顆佛頭塔以及背云、計捻等幾部分組成。在108顆珠子組成的珠串中,每27顆珠串入1顆有別于其他的大珠,稱為“佛頭”或“佛頭珠”。朝珠選料嚴格,所用玉材及穿珠所用的絲線及墜角帶的色彩均有等級之分。朝珠制作細膩,光澤柔和。
11. 佛珠
佛珠是佛家使用的玉制器具,也是一種裝飾品。始于唐代,明、清時期則較多見。多以黃線、紅線貫穿各種質(zhì)地的珠子組成,每串有108顆珠子、4顆佛頭(大珠),1顆佛頭塔以及背云、計捻、墜角等飾件,每27顆珠子間有一佛頭,首端有佛頭及佛頭塔兩墜,4串計捻,計捻下端飾以不同的小動物及花葉墜,顯得非常別致。
12. 玉串飾
玉串飾是指系在胸前用作裝飾的玉器。以線貫穿各種形狀的玉飾制成。始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以后歷代均有發(fā)現(xiàn)。
江蘇新沂花廳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玉串飾,由2個琮形管、2個冠狀佩、23顆圓錐形管、18顆鼓形珠等組成,中間以長方琮形管間隔。由白色軟玉制成,光潤潔白,制作精良(圖2-28)。

圖2-28 玉串飾
(江蘇新沂花廳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商代玉串飾多由玉、石、瑪瑙、水晶、蚌殼等質(zhì)料的管、珠、環(huán)、璜、魚、鳥形片等組合而成,制作技術(shù)精湛,造型優(yōu)美。西周時期的玉串飾多以大小不同的紅瑪瑙、白色料珠、綠松石等組成,形狀多為圓形、小管形等。琢磨光滑、晶瑩可愛,極為別致。
春秋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的玉串飾,常見以瑪瑙、水晶珠貫穿的串飾,造型有扁圓形、鼓形,制作精細,琢磨光滑。明、清時期,手串飾已相當流行,以青金石、蜜蠟、白玉、沉香、珊瑚、水晶等質(zhì)料制作的居多,均用18顆珠貫穿。穿綴用線有天藍色、黃色、深紅色等。首端佛頭和佛頭塔用料不同,有珊瑚、翠玉、青金石、碧璽等,多以九珠間隔。都有背云及二墜角。制作精美、磨制光滑,拋光好。
13. 玉環(huán)
玉環(huán)作為一種佩飾,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延續(xù)時間很長。
新石器時代玉環(huán)的基本造型為扁平的圓環(huán)狀,多用白玉、黃玉制作。整體圓整光潔,內(nèi)外壁平直,有的環(huán)上對鉆有小圓孔,孔壁斜直,玉環(huán)中心稍厚,邊緣較薄,通體磨光,制作精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玉環(huán),器形特點是玉環(huán)的中部較厚,兩側(cè)邊緣較薄,由中部至邊緣呈斜坡狀,環(huán)面琢制有云紋、蝌蚪紋或無紋飾。這一時期玉環(huán)制作精巧,拋光好。
明、清時期的玉環(huán)體形較小,主要是各類耳環(huán),使用的原料有白玉、青玉、翡翠、瑪瑙等,紋飾比較復雜。
14. 舞人佩
舞人佩作為一種佩飾,主要流行于戰(zhàn)國和漢代。
戰(zhàn)國時期的舞人佩為頭梳半月形發(fā)髻,表情端莊,身著袖舞衣,一袖甩過頭頂,一袖垂于腰際,端莊秀麗。
漢代舞人佩,舞蹈者舞姿優(yōu)美,線條明快。五官用幾條短陰線勾畫。裙袖加長,裙長拖地。長袖翻飛飄舞,上身略向后仰,舞步輕盈,琢制得栩栩如生,飾物上下各有一圓孔,用以系掛在胸前。圖2-29是一對漢代的舞人佩,均高4.6cm,寬2.5cm。器物中兩名舞者面部正視,舞姿相反,身著交領長裙,袖長曳地,絲帶束腰,呈“翹袖折腰”之舞姿,舞者頭頸和腰身微微扭曲,甩動手臂帶動長袖,將長袖橫向掠過頭頂,在空中形成一道飛虹,又輕落于肩部,另一臂輕撫于腰間,長袖飄逸,身側(cè)裙擺拖地,呈三角形,舞人翩然起舞,優(yōu)美雅致,極具動感。

圖2-29 白玉舞人佩
(西漢,河南省博物院藏)
15. 花鳥形佩
花鳥形佩作為一種佩飾,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明、清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花鳥形佩,多為半月形,上部做成云朵狀。
隋唐時期的花鳥形佩,仍沿用原有形狀,同時出現(xiàn)了做成小花瓣形的佩飾。有的采用透雕鏤空制法,制作精巧。
明、清時期的花鳥形佩,數(shù)量較多,形狀有方有圓,題材有梅、桃、松、鶴、喜鵲等,其中許多賦予吉祥寓意。
16. 牌形佩
牌形佩作為一種佩飾,主要流行于明、清時期,形狀多為長方形。
明代的牌形佩,器體較小,多采用浮雕和鏤雕的技法制作,四周邊框較窄,紋飾題材有動物、人物、山水及詩文詞句等。
清代的牌形佩,器形加大,一般呈橢圓形或方形,四周邊框較寬,器物表面光滑明亮,琢磨精細,造型多樣,紋飾題材除繼承明代傳統(tǒng)外,還出現(xiàn)了戲劇小說故事畫面。清代晚期的牌形佩,通常制作相對粗糙。
五、玉制工具
玉制工具主要見于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但隨著鐵制工具和銅制工具的出現(xiàn),這類玉器制品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玉制工具并非是真正的實用工具,主要是用作表示權(quán)力的儀仗器。
1. 玉斧
玉斧是一種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縛扎執(zhí)柄,下端有刃。玉斧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時期(圖2-30)。斧身為長方形,上部有圓銎(qióng)或長方形銎用以安裝木把,直刃或弧形刃。商代有在銎的一側(cè)做環(huán)狀耳的玉斧,也有的在玉斧上雕有精致的花紋。

圖2-30 玉斧
(紅山文化,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翁牛特旗博物館藏)
2. 玉錛
玉錛出現(xiàn)在東周時期以前的墓葬和遺址中,甚至在許多傳世古玉器中時有所見,其形制總體看來頗似斧和鑿,但較斧厚、長,而較玉鑿扁、寬,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一面磨成刃。其始創(chuàng)期可上推至新石器時代早期,至夏商和西周還時有出現(xiàn),至春秋以后消失(圖2-31)。商周時期錛為長方形,上部略寬,有長方形銎用以插木把,下部略窄,平刃。有的在銎的一側(cè)制有單耳。春秋時期有扁方體錛,銎體高出器身,銎下有兩肩,刃部較肩部寬大,刃呈弧形。

圖2-31 玉錛
(紅山文化,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林西縣博物館藏)
3. 玉鑿
玉鑿是一種主要用于鑿孔和挖槽的工具,流行于商至戰(zhàn)國時期。使用時將鑿置于加工部位,而后用錘敲擊。鑿身細長,上部稍寬,有長方形或方形直銎;下部略窄,有平刃、弧式刃和尖刃等不同式樣。
4. 玉鏃
玉鏃是用弓弩射發(fā)的箭頭,前端有尖頭,兩側(cè)有張開的兩翼,中有凸的棱,后有安裝木制箭桿部分的鋌,流行于商代至漢代。
春秋中期后出現(xiàn)了刃部為三角形的鏃,這種鏃無雙翼,脊上等距離分布著三條窄而鋒利的刃。漢代還有一種平頭鏃,前鋒無鋒,呈圓棍狀,不是實用品。
六、實用器
實用器主要指一些玉制器皿。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如玉簋(guǐ)。到了封建社會,玉制器皿逐漸增多,主要是一些酒器和水器。如爵、觚、杯、耳杯(羽觴)、尊、卣、彝、觥、盤、洗、鑒、簋等。
1. 玉簋
玉簋是仿青銅簋制造的一種玉制容器和工藝品。這種玉制容器主要出現(xiàn)于商代。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兩件玉簋,一件為碧玉簋;另一件是青白玉獸面紋簋(圖2-32),高11cm,口徑17cm,壁厚0.6cm。圓形,撇口,下腹部漸鼓,圈足,簋體外側(cè)的口沿下飾有三角幾何紋,腹上部飾有三級獸面紋,獸眼為“臣”字眼,大鼻,巨眉;腹下部飾菱形和三角形組合的幾何圖案,圈足飾云紋和目紋,均以陰線雕刻。線條流暢,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商代以后少見。

圖2-32 青白玉獸面紋簋
(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2. 玉杯
玉杯是一種飲酒器。用玉石制杯,約始于西漢時期。
1983年,廣東省廣州西漢南越王趙眜墓出土的青玉角形杯(圖2-33)。器口呈橢圓形,器壁較薄,器身腹部琢制浮起的勾連云紋,器底則是纖細婉轉(zhuǎn)又巧妙自然的繩索式浮雕紋飾,纏繞于杯身下部。紋飾的琢制采用浮雕和線刻結(jié)合的琢制技法。制作精美,拋光好。

圖2-33 青玉角形杯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隋代的金口玉杯光素無紋,質(zhì)地溫潤,色澤晶瑩,制作精細。陜西唐墓出土白玉八瓣花形杯,用整塊白玉制成,杯身面無紋飾,壁有凹下的八曲,使杯口呈荷花形狀。選料較好,琢磨精致。
明、清時期的玉杯,式樣繁多,形態(tài)各異,如白玉松樹人物杯、五花形杯、爵杯、雙童耳杯、環(huán)把杯、青玉花鳥紋海棠式高足杯等,但胎質(zhì)較厚,制作有精有劣。
3. 玉觚(gū)
觚是一種酒器和禮器。在古老燦爛的中國酒文化中,飲酒的容器也是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所有的酒容器中,觚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觚是盛行于商周時期的一種飲酒器,通常也被用作禮器,古時重要的“鄉(xiāng)飲酒”禮,所操酒器即是觚,在當時只有身份高貴的貴族或長老才能使用此器。玉制花觚始見于明代,常與香爐等物置于案頭使用,觚內(nèi)可插如意、小戟等器物,以作博古陳設之用。清代則有較多的仿古玉觚(圖2-34)。

圖2-34 仿古出戟斜方觚
(清,故宮博物院藏)
4. 玉尊
玉尊是一種大中型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周時期,春秋時期以后偶有所見。尊與彝本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朝后開始專指這一類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長頸,圓腹或方腹,高圈足。
商代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帶“十”字孔,主要是圓體尊。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式尊。方形尊仍帶肩,肩上多飾有數(shù)個圓雕獸頭。觚式尊又稱大口筒形尊,形似觚而體較粗,商代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這兩種尊器表面多飾有凸起的扉棱,雕琢著繁縟、厚實的蕉葉、云雷紋和獸面紋,顯得雄渾而神秘。西周時期又出現(xiàn)了垂腹的圓尊,大口,長頸,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線條柔和,花紋也比較簡單,已失去了有肩的圓形、方形尊和觚式尊的氣勢。清代乾隆年間琢制有較多的仿古玉尊(圖2-35)。

圖2-35 雙龍尊
(清,故宮博物院藏)
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還有犧尊。將尊琢成牛、羊、虎、象、豚、馬、鳥、雁、鳳等動物形象,統(tǒng)稱犧尊。犧尊上裝飾有各種華麗的紋飾,獸背或頭做成尊蓋,既是實用器皿,又是藝術(shù)價值極高的工藝品,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5. 玉卣(yǒu)
卣,通常用青銅制作而成,是盛酒器和禮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時期,作用是祭祀時盛放一種香草泡過的酒。其造型多為橢圓形,頸微束,垂腹,圈足,帶提梁,俗稱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鳥獸形有提梁的盛酒器,習慣上稱為鳥獸形卣。已發(fā)現(xiàn)的鳥獸形卣有雙鳥、單鳥、貓頭鷹、虎等造型。提梁卣的器身與尊一樣,往往飾有繁縟的云雷紋和各種獸面紋、動物紋,并將裝提梁的系做成各種動物頭像,與厚重的器物造型相呼應,顯得雄渾而莊重(圖2-36)。

圖2-36 青玉獸面紋卣
(南宋,安徽省博物館藏)
6. 玉耳杯
古代的耳杯主要是用作飲酒和盛食物的器皿。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耳杯底部分別繪有“君幸酒”“君幸食”的銘文,意為請君飲酒、請君進食之意。耳杯亦稱“羽觴(shāng)”。耳杯通常仿照漆器制成,流行于戰(zhàn)國漢晉時期,由青銅器逐漸演變而來。器形為橢圓形,口沿兩側(cè)有向外平伸的半圓形耳。2015年,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fā)掘中就出土有玉耳杯(圖2-37)。

圖2-37 玉耳杯
(西漢,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出土)
7. 玉觥(gōng)
玉觥是一種玉制的酒器(酒杯),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有流和把手,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也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尾為把手,四腿作足(圖2-38)。觥的裝飾紋樣同犧尊、鳥獸形卣。

圖2-38 獸面蕉葉觥
(清,故宮博物院藏)
8. 玉匜
玉匜為水器,流行于西周至漢代,用于盥洗時往手上倒水。匜身為橢圓形,前有注水的流,后有端持的把手,下有足。西周和春秋早、中期多為四足,獸首形把手。春秋中期后出現(xiàn)圈足,并有一些將流做成獸頭形。春秋晚期以后,足逐漸消失,變?yōu)槠降住C鳌⑶鍟r期的玉匜,則是仿前朝青銅器造型琢制而成的(圖2-39)。

圖2-39 獸面紋匜
(清,故宮博物院藏)
9. 玉洗
玉洗是一種文房用具,書寫繪畫時用以貯水和洗筆。流行于宋代至明、清時期(圖2-40)。多取花、葉、果實的形狀加以變化,創(chuàng)造出造型獨特而優(yōu)美的作品。

圖2-40 蟠螭柄玉洗
(宋,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的玉洗除花、葉、瓜果為常見的題材外,還搭配有鳥、獸和昆蟲。常見有荷葉形、花形、葵花形、桃形、海棠花葉形、葫蘆形等各種造型。
清代玉洗除自然事物外,往往添加許多人文喻義,如花、鳥搭配有富貴、吉祥之意。蟠桃、蝙蝠則象征福壽雙全等。
10. 玉爵
爵是一種酒器與禮器,流行于夏商周時期。爵相當于酒杯,圓腹,也有個別方腹,一側(cè)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狀尾,流與口之間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個錐狀長足。
夏代爵胎體輕薄,制作粗糙,橢圓形器身,流長而狹,短尾,流口間多不設柱,平底。一般沒有銘文和花紋,偶見有連珠紋者。
商代早期爵的流口之間開始出現(xiàn)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鏤有圓孔,以便溫酒加火時透風。商中期后,爵演變?yōu)閳A身、圓底,流口增高,多設二柱或一柱,柱身加長并向后移,三足粗實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爵體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飾有饕餮紋、云雷紋、蕉葉紋等精美的紋飾,把手上端和柱上也飾有動物形象。有少數(shù)無柱而帶蓋的爵,其蓋被琢成獸首形。
西周前期還有一種器表琢制有扉棱的爵,往往以云雷紋做地,飾有兩層或三層花紋,紋飾繁縟而精美。西周后期,爵逐漸消失。
爵作為禮器,出土時多與觚、觶、角等酒器組合。
11. 玉斝(jiǎ)
斝是中國古代先民用于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盛行于商至西周早期。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體側(cè)有把手,下有長足。斝的形制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狀,腹有直筒狀、鼓腹狀及下腹作分襠袋狀幾種,把手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有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各種形狀。
商代早期斝多為平底、空錐形足或較瘦的袋狀足,胎體輕薄,紋飾簡單,一般只有一層花紋。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為圓底或肥圓的袋狀腹,柱形足,器體厚重,花紋繁縟,常用蕉葉紋、饕餮紋、云雷紋等裝飾,有的以云雷紋作地,其上飾有第二乃至第三層花紋。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七、陳設器
陳設器作為擺設、觀賞的玉制品,通常器形較大。以清代琢制的陳設類玉器最為著名,也包括商周時期的一些無穿孔的小件圓雕玉器。根據(jù)器物的類型,可分為:玉人、玉屏風、玉山子、玉制瑞獸、玉熏爐、玉花插等。
1. 玉人
玉人是指以人物為造型的玉器。始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后歷代均有發(fā)現(xiàn)。
石器時代玉人的基本造型為小型片狀,多為人面造型。這時玉人的特點為頭大身小,方臉,長眼細眉,蒜頭鼻,大嘴巴,兩耳較大,耳垂各有一穿孔。其制作簡單、粗糙,多采用平面雕刻技法制作(圖2-41、圖2-42)。

圖2-41 玉人
(紅山文化,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圖2-42 玉人
(凌家灘文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商代的玉人常見的有圓雕跪坐或蹲踞狀雙手扶膝等造型,臉型較長,眉毛細長呈彎月形,眼睛形狀似漢字中的“臣”字,俗稱“臣”字眼,小口大鼻,不雕兩耳。衣冠和發(fā)式均精雕細刻,人身及人面上所雕線條多采用雙勾陰線技法。
西周的玉人多為立形,眼睛仍為“臣”字眼,小嘴凸鼻,眉毛略粗,耳有穿孔,有的通身有數(shù)道陰線刻紋,用以表示衣、領、腰帶和裙等部位的輪廓(圖2-43)。雕刻技術(shù)逐漸改變了簡單古拙的遺風。

圖2-43 玉立人
(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春秋時期的玉人造型為橢圓形,圓雕或偏體正面像,頭戴冠帽或頭梳雙髻,五官仍保留商周時的特點,雙耳佩環(huán)。面部、衣紋等均以陰線雕刻,所刻線條流暢(圖2-44)。

圖2-44 玉跪人
(春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從戰(zhàn)國開始有玉舞人,其形象造型為扁平狀玉片,上下有穿孔,舞女甩袖作舞蹈狀,身材比例勻稱,臉為長方形,眉毛細長,小口小鼻,“臣”字眼消失。玉人琢制細膩,形態(tài)優(yōu)美,衣紋繁簡有序,線條流暢。雕琢技法多用單陰線、短陰線或云紋來表現(xiàn)。
漢代的玉人,仍保留了戰(zhàn)國時期的特點,除舞女外,也有男性形象出現(xiàn),唐代開始出現(xiàn)胡人形象,多被雕琢在玉帶板上。玉人形象有坐有跪,發(fā)型卷曲,深目高鼻,神態(tài)自然,線條清晰,制作精巧。多采用淺浮雕加飾陰線技法琢制而成,技法熟練。
宋、元代以后,玉人造型逐漸增多,常以頑皮、可愛的兒童為主要形象做成立體圓雕。宋代兒童形象五官緊湊,小鼻小眼。明代兒童形象前額寬闊,后腦勺明顯突出。兒童多肌體豐滿,圓頭圓腦,天真可愛。
明、清時期除流行兒童造型外,一些玉佛像、玉觀音、玉羅漢也常有出現(xiàn)。清代的許多玉山子上都有人物形象,人物雖小但雕琢精細,形象逼真。
2. 玉屏風
玉屏風始見于東漢,盛行于清代,是一種雕琢有多種精美圖案的長方形、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圓形玉制薄片,插放于按器物尺寸制作的木座或玉石座上。
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中的玉屏風于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北陵頭村出土(圖2-45),黃色,雜有褐斑。由鏤空的兩側(cè)支架和上下兩塊屏板鉚合而成,屏板兩端有長方形榫,榫端各有一圓孔。兩側(cè)支架上下各有一長方形卯孔。支架形似雙璧相連狀,每璧皆透雕一龍纏繞于正中的卯孔。兩屏板皆呈半月形。上層屏板正中雕琢盤膝端坐的東王公形象,其下及左右飾有跪姿女子、鳳、麒麟、瑞獸等羽化動物的形象;下層玉屏板比上層略小,正中鏤空雕琢同樣盤膝端坐的西王母形象(與東王公均為東漢時神話傳說中的典型形象),其頭部兩側(cè)飾日、月紋,兩側(cè)各跪一婦人,四周飾龜、蛇、熊等。所有雕刻的人與獸皆透雕加飾陰刻線。全屏雕飾神話故事,與漢畫像藝術(shù)題材相似,將天上人間、人物鳥獸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不受時空環(huán)境的制約,手法頗為自由,堪為鬼斧神工的玉雕杰作。

圖2-45 玉屏風
(東漢,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藏)
3. 玉山子
玉山子是清代流行的一種圓雕陳設玉器,盛行于清代乾隆時期,多是以山水人物及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大型場景,如“大禹治水”“秋山行旅”“南山積翠”“會昌九老”等。清乾隆時期琢制的松鶴老人玉山子(圖2-46),長23.3cm,寬11cm,高23cm,玉質(zhì)為青玉,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黃褐色沁斑,體呈三角形;通體巧雕亭臺、樓閣、長階;長老身穿長袍,手持拐杖,閑談聊天;山間樹木郁郁蔥蔥,樹蔭下立一鶴;背面有乾隆御題詩一首和“比德”“朗潤”二印。

圖2-46 松鶴老人玉山子
(清,故宮博物院藏)
4. 玉制瑞獸
(1)玉鹿 始見于商代,流行于唐宋時期,盛行于明、清時期。早期玉鹿為片狀佩飾,制作簡單。唐代出現(xiàn)圓雕的玉鹿,鹿的體態(tài)豐滿,頭頂琢制有蘑菇狀或靈芝狀角,鹿身光素無紋。宋代玉鹿多作鹿臥姿態(tài),鹿抬頭前視,雙耳貼于角下,通體光素無紋,器表溫潤柔和,發(fā)出油脂光澤。明、清時期,盛行吉祥圖案紋飾,鹿諧音“祿”,因此,玉鹿大量出現(xiàn),常見臥鹿身上附飾蝙蝠的造型,寓意“福祿雙全”“福祿常在”。
(2)玉羊 古人以羊喻吉祥,因之多種藝術(shù)品常以羊為題材。圓雕的玉羊,始見于漢代,以后歷代均有制作。漢代玉羊豐滿圓潤,神態(tài)安詳,多作靜臥平視狀,眼睛微凸,頭頂雙角卷曲,用陰線雕刻出輪廓,同時琢制有細密短小的細陰線象征皮毛。臥羊底部四肢間隔,常見有“三陽(羊)開泰”玉佩飾和圓雕玉羊等,制作較細膩,磨制光滑。
(3)玉馬 始見于商代,商代玉馬多用小型玉片雕琢,造型古拙而呆滯。漢代始出現(xiàn)高頭大馬,有臥、有躍,有的在狂奔,馬身勁健,馬口微張,似在嘶鳴,兩耳豎立,兩眼前視,鼻部隆起,四肢粗壯有力。有的馬身微向后傾,似隨時準備奔馳而去,奔馬的身側(cè)用陰線刻出雙翼,在底座上雕出朵朵云紋支撐奔馬的足和馬尾,似馬生出雙翼,奔踏于云間,即“天馬行空”的造型,琢制精細。唐代的玉馬頭部造型具有漢代遺風,但身軀豐滿,腿細臀圓,從整體上看不如漢馬雄健,一般作曲頸低首狀,雙耳前傾,加三角形眼眶,鬃毛纖細。
(4)玉象 最早見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形神兼?zhèn)洌瑯O具生氣。其頭部有上翹又向下內(nèi)卷或向下垂直內(nèi)存的長鼻,大耳,巨口,身軀肥大,身上和足上飾有雙勾陰線紋。唐代的玉象豐滿圓潤,琢制技法嫻熟。明、清時期有“太平有象”之說,玉象又始得大量出現(xiàn),用白玉、青玉、碧玉各種材料琢制而成,多為大耳、小眼、卷鼻、長牙,四肢粗壯,雕刻細膩。玉象的形象有抬頭向前、回首后視等姿態(tài),神氣活現(xiàn),惟妙惟肖。
(5)玉兔 始見于商、周時期,器形呈扁平片狀,兩面雕刻。玉兔琢制成抿耳大目,圓眼或近似方形眼,似受驚欲躍姿勢,四肢較粗,有的胸前有一孔,也有頭尾三孔的,制作簡單,僅勾勒琢制出動物體態(tài)及輪廓。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玉兔為圓雕,挺胸昂首,雙目前視,四肢彎曲作伏臥狀,腹部有一穿孔。制作精細,磨制較光滑。之后少見。
(6)玉熊 1972年,于陜西省咸陽市新莊漢元帝渭陵西北漢代遺址出土。長8cm,高4.8cm,用圓雕技法琢制而成,把熊的肥胖笨拙、四足交錯漫步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眼睛雖小但很有神,雙唇緊閉,肋邊腿側(cè)雕刻出鬃毛,具有很強的寫實性。
(7)玉辟邪 辟邪是古人幻想出來的一種可以祛辟災難的神獸,又稱天鹿、麒麟等,始見于西漢,流行于整個封建社會。西漢辟邪為圓雕,頭生一角,身有雙翅。有的匍匐趴臥,有的蹲踞于地,也有的足短身矮,獸頭高昂,雙目直視,張口露齒,面目兇惡,前肢琢制成豐滿的雙翅,極有氣勢。東漢至魏晉時期,辟邪身體的動勢更大,頭部高昂,腹部下垂,臂部豐滿上翹,身上多飾以陰線刻的圓圈紋、魚鱗紋等。唐宋以后,辟邪的線條較圓潤光滑,身體各個細部均雕琢得精致細膩,失去了漢代雄渾博大的氣勢。
5. 玉熏爐
玉熏爐是清代王公貴族使用的熏香用具,亦是藝術(shù)價值較高的一類玉制工藝品。多用整塊白玉、青玉或碧玉琢制而成,爐身為圓形,形狀似碗或仿青銅簋樣式,上有爐蓋,兩側(cè)附耳,有的底部有底托。爐身和爐蓋有細碎的鏤孔及各種鏤雕花紋。花紋題材有蓮花、牡丹、如意云頭、八寶等各種吉祥紋飾。制作精細,琢磨細膩,是清代玉器中藝術(shù)品位較高的一類玉器。
6. 玉花插
玉花插為清代插花用器,用途相當于花瓶。通常琢制成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植物形狀。常見的造型有:雙魚、白菜、梅花、玉蘭、靈芝、蘭花等。質(zhì)地有玉石、瑪瑙、水晶等,色調(diào)清新高雅,具有較好的裝飾效果。
八、雜器
不能歸入上述幾大類的玉雕器物統(tǒng)稱為雜器。大致有以下幾種。
1. 玉帶鉤
玉帶鉤是用來鉤系腰帶束腰的鉤子,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明、清時期。
玉帶鉤形狀多呈琵琶形、長條形,由鉤首、鉤體和鉤鈕三個部分組成,既是實用品,又可作裝飾品(圖2-47)。到了明、清時期玉帶鉤數(shù)量明顯增多,制作帶鉤的選料也十分嚴格,琢制更加光潤細致,造型多為條形,鉤首部分逐漸加大,鉤面的紋飾多用高浮雕手法制作。

圖2-47 龍首玉帶鉤
(戰(zhàn)國,河南省新鄭市博物館藏)
2. 玉帶板
玉帶板是一種由數(shù)塊乃至十數(shù)塊扁平玉板鑲綴的腰帶,是古代官品位的標志,有著嚴格的等級區(qū)分。玉帶的形制有方形、長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種圖案的玉帶始見于北周時期,一直沿用至明代(圖2-48)。

圖2-48 龍紋玉帶板
(明,江西省博物館藏)
3. 玉具劍
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為玉劍飾,而飾有玉飾的劍則稱為玉具劍。玉具劍上的玉器裝飾由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zhì)、玉劍珌等器物組成(圖2-49、圖2-50)。

圖2-49 玉具劍示意圖

圖2-50 青玉螭紋玉具劍
(漢)
(1)玉劍首 玉具劍柄端所鑲嵌的玉飾。流行于春秋至秦漢時期。
(2)玉劍格 金屬劍柄和劍身之間的玉質(zhì)裝飾物。流行于春秋至秦漢時期。
(3)玉劍璏 劍鞘上的玉質(zhì)裝飾物。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
(4)玉劍珌 裝飾在劍鞘末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
4. 鼻煙壺
鼻煙壺指的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攜帶。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chǎn)生了鼻煙壺。鼻煙壺造型多為扁圓形、長方形或長圓狀小瓶,口小腹大,口部多配置用高檔材料制作的半圓形壺蓋,有的壺內(nèi)附有細柄小勺用以挖出鼻煙。由于吸聞鼻煙在王公貴族中十分流行,鼻煙壺的制作也日趨精巧,成為一種流行的工藝品,而且長盛不衰,被譽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shù)品”(圖2-51)。

圖2-51 鼻煙壺
(清)
鼻煙壺取材廣泛,有玉石、瑪瑙、水晶、翡翠、琥珀,也有陶瓷、玻璃、金銀、象牙等質(zhì)料。圖案紋飾和裝飾技法多種多樣,除一般雕刻方法外,還有依照原料固有的不同色彩稍加雕琢而成花紋的巧作技法,有的則把圖案用毛筆畫在壺內(nèi)壁上成為內(nèi)畫鼻煙壺,還有的在單一顏色的原材料上套上幾層不同的顏色,再加以雕刻使之成為多彩多姿的套料鼻煙壺等。圖案題材多樣,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等。
5. 玉如意
玉如意是清代流行的一種含有吉祥寓意的饋贈和裝飾玉器。寓意“如人心意”,是一種柄細長,上端呈圓形或橢圓形的玉器。玉如意的柄細長,略有弧度,如意頭向上曲起,多做成如意云頭、靈芝狀。如意上常雕刻鳳凰、鴛鴦、蝙蝠、大象、牡丹、月季等清代流行的吉祥紋飾。裝飾技法有浮雕、鏤雕、鑲嵌等(圖2-52)。

圖2-52 玉如意
(清)
6. 玉璇璣
玉璇璣外形似長了牙的璧,外緣有三個朝同一方向飛翹的牙,間距相等,有的其間雕刻扉棱一樣的小齒。“璇璣”二字源自《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關于玉璇璣的用途,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玉璇璣是用于觀測天象的儀器,形制為璧形,外廓周圍有向外順向凸出尖角狀的玉器;有的則認為玉璇璣不是用于觀測天象的實用器,而是作為太陽的象征,是遠古先民太陽崇拜的遺跡(圖2-53)。因此,玉璇璣的真正用途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圖2-53 玉璇璣
(商,故宮博物院藏)
7. 玉剛卯
剛卯、司南佩、翁仲是古人認為最避邪的三件寶貝。
玉剛卯為長方體,中有孔,可穿繩佩掛,器面雕刻吉祥語句,用以驅(qū)邪,是古代的護身符。漢代流行,一般長約2cm,寬約1cm。四面刻有32字銘文:“正月剛卯,靈殳(shū)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役剛痹,莫我敢當。”據(jù)說,雕琢玉剛卯須看時辰,應在新年正月卯日卯時動刀,時辰一過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剛卯”;“靈殳四方”指的是器物之形;“赤青白黃,四色是當”意思是四種顏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掛此物,就擋住了所有妖魔鬼怪的侵犯;而“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則是說天帝已讓火神警告夔龍,不可作惡,不可食人了,違者即被燒死;“庶役剛痹,莫我敢當”是說老百姓的疾病,因為有剛卯在身,而被統(tǒng)統(tǒng)擋住(圖2-54)。

圖2-54 玉剛卯
(漢,故宮博物院藏)
玉剛卯的字體為古代殳書,減筆假借,非常難認。也有的剛卯,用漢隸或小篆,一般認為凡字體清朗可讀者,皆系后人偽刻。
8. 玉翁仲
翁仲原是人名,姓阮,名翁仲,安南人。相傳秦始皇時來到中國,秦始皇看他身材高大,武藝高強,派他守衛(wèi)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用銅鑄了他的像,放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后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形象,守護墳墓,所謂“冢間石人曰翁仲”。后來成為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cè)的文武官員石像,成為中國兩千年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
翁仲既有神力守護宮門墳墓,自然也可以隨身佩帶,驅(qū)除邪魔,于是便有了作為佩飾的玉翁仲。玉翁仲造型簡單,穿孔方法或從頭至足通心穿,或從頭至胸腹間分穿兩洞(圖2-55)。

圖2-55 玉翁仲
(漢,故宮博物院藏)
9. 玉司南佩
玉司南佩是漢代辟邪玉器之一,數(shù)量不多卻很重要。司南佩的形狀若“工”字形,扁長方體,分上下兩層,為兩長方柱相連形,橫腰環(huán)一凹槽。頂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個小盤,器物光素無紋。在中間凹槽處或小勺柄處有一個橫穿或豎穿的孔,供穿系佩掛。
司南是古代用于識別方向的一種儀器,它的功能類似于指南針。形狀是底盤為八卦圖紋圓盤,盤中央放一只倒“S”形的勺形器,轉(zhuǎn)動勺形器,當它停止時,勺形器所指的方向即為南北方向。后用玉石琢制成司南的形狀,佩掛在身上,以示避邪天地四方的妖魔鬼怪,保佑人們身體健康(圖2-56)。

圖2-56 玉司南佩
(漢,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