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的背景

人類要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和自然生態圈打交道,必須與環境和諧相處。自工業革命以來,傳統的工業化道路主宰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它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但是也付出了過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的慘重代價。據專家預測,至2100年,海平面將上升0.88m,僅歐洲8.9×104km海岸線地區就將有6800萬居民被迫搬遷[1]。西方發達國家反思以往的發展方式,希望能避免出現難以逆轉的環境災難,重塑可持續增長的格局。

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即面臨著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和現實任務,又存在著人口基數大、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經濟發展水平低等一些相當嚴峻的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具體要求就是合理地利用能源,以及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但從這兩個方面看,我國的情況都不容樂觀。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區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生態環境壓力大,人均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但單位GDP能耗、物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和各級政府普遍關注“人口、資源、能源和環境”等重大問題。目前我國把發展循環經濟主要作為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環境以及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的手段。傳統的粗放經營管理方式是靠資源持續不斷的大量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忽視了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共生關系,忽視了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遷移、循環等規律,形成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短缺與枯竭,產生大量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社會經濟、人體健康重大損害。在環境壓力的推動下,我國興起了以生態工業區、生態工業園等為建設目標和規劃理念的工業區規劃建設熱潮。生態工業園區不僅是提高經濟質量的發展形式,還是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重要形式,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生態工業園區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同時,整合產業鏈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在整合產業鏈的同時,不僅形成集群創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資源共享。

本書結合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實際發展狀況,通過實地調研和分析,針對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與評價問題展開研究。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創新節能,保持資源的節約,合理、有效利用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循環經濟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使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走符合可持續發展規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1.1.2 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

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研究課題,涉及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生態學、系統科學等多個學科,因此對其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研究,將有助于推動多學科的融匯交流。本書將能值分析方法引入生態工業系統發展評價中,能夠完善生態工業發展定量研究方法,擴大能值分析理論的應用領域。

(2)實踐意義

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尚在探索之中,生態工業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最為強烈的一個子系統,其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關系處理的好壞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分析和評價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形成系統理論,更重要的是探索工業系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新途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市| 东丰县| 疏附县| 苏尼特左旗| 渭源县| 略阳县| 镇江市| 马山县| 延长县| 谢通门县| 甘孜县| 苏州市| 金平| 垫江县| 怀远县| 景洪市| 阳西县| 天祝| 江津市| 霍林郭勒市| 吉林省| 钦州市| 吐鲁番市| 彭泽县| 翁源县| 马关县| 庄河市| 东台市| 清丰县| 汕头市| 河西区| 壶关县| 罗源县| 晋城| 专栏| 苏尼特右旗| 舟山市| 凌云县| 仁寿县| 大冶市|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