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模式及能值評價
- 趙愈 于淼 李麗紅
- 1230字
- 2020-07-01 17:33:45
前言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可以看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而經濟、資源、環境都是這個系統中的子系統,經濟發展無時無刻不受到資源與環境的制約。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以資源消耗為主,特別是那些以粗放經營為主的資源型、工業密集型產業,傳統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單位產品能耗高、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進行污染控制和資源管理有很大困難。
以工業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的生態工業園區實施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使園區內相關企業通過提高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及廢物的再生利用,能夠降低園區內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績效、提升企業競爭力。通過廢棄物轉化為原材料,能顯著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本書以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模式為研究對象,探究我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系統模式與驅動機理,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模型,以期為推動我國工業園區產業升級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有益的參考。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1)在對國內外循環經濟理論、能值理論及生態工業園區理論與實踐分析的基礎上,剖析構建生態工業園區的層次與框架,指出規劃生態工業園區的關鍵是工業生態鏈的整合;分析生態工業園區運行過程中,技術支持系統、管理模式和政策制定對提高園區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探討生態工業園區創建技術支持體系與管理體系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財政稅收等手段為園區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提供政策保障。
(2)以混凝土循環經濟生產模式為研究實例,針對企業“產品或廢棄物循環利用”“其他系統產生的副產品(廢物)循環利用”和“利用本系統產品生產多元產品”的三種循環經濟模式進行能值分析,結果表明該評價方法能夠全面度量企業產品生產的三種循環經濟模式及其可持續性。
(3)為了擴展能值分析方法的應用范圍,根據能值分析的基本思想,在工業共生能值分析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評價工業共生系統的評價指標:共生能值效益率。通過熱電廠與水泥生產企業組成的共生系統的實例分析,驗證了本書提出的共生能值效益率(SEBR)能夠對共生系統的效益率進行有效的分析,并說明了能值分析方法的優勢。
(4)構建生態工業園區的能值評價指標體系,以此來綜合反映生態工業園區的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與效率,評價園區環境與經濟、人與自然的關系。
(5)運用相圖法對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進行能值分析對比。借助能值相圖分析輔助工具,對系統資源能值利用比率和指標之間關系進行分析,不僅能夠全面評價現有產業集聚系統的可持續性,還能對系統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預測,為發展路徑的選擇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方向性指示與參照。
本書的部分內容為沈陽市科技創新智庫 “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構建低碳工業發展模式研究”,沈陽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關于加強沈陽市低碳工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對策研究(SYSK2018-08-16)”,以及遼寧省高等學校基本科研項目“經濟新常態下房地產調控政策績效評價與改進措施研究(LJZ2017051)”的研究成果。
由于著者水平及時間有限,書中不足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提出批評和指正。
著者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