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閱讀資料

臺灣企業家王永慶的第一桶金

臺灣著名企業家王永慶早年因家境貧寒讀不起書,只好去做小生意以補貼家用,16歲時,在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租了一個小鋪面。由于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又小,更談不上知名度,所以沒有任何優勢。在剛開張的日子里,生意冷清。當時,一些老字號店鋪分別占據了周圍大的市場,而王永慶的米店因規模小,資金少,沒法做大宗買賣。那些地點好的老字號米店在經營批發的同時,也兼做零售,沒有人愿意到他這個偏僻的米店來買米。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過,但效果不好。

王永慶感覺到要想在市場上立足,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經過仔細的調查之后,王永慶很快從提高米的質量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紀30年代的臺灣,農村還處在手工業狀態,稻谷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晾曬在馬路上,然后脫粒,沙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里面。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序,但是一些沙子、小石子之類很難徹底清除掉,吃飯時總硌著牙,經常有人抱怨,連大的米店賣的米也是如此。

王永慶從顧客的抱怨中找到了自己應該改進產品質量的信息。他帶領兩個弟弟一起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揀出來,然后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顯然就要高了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產品質量的提高帶來了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王永慶又將目光投向了別處。20世紀30年代的臺灣電話還很不普及,沒有現在的電話訂購,大部分人買米一定要自己到街上的米店去買,自己運送回家。有客戶反映,由于平時太忙,自己在煮飯時才發現米已經沒有了,只好餓著肚子去米店買米回家,經過長時間觀察,王永慶還發現,一些家庭由于年輕人整天忙于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的任務只能由老年人來承擔,對于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另外,就米店而言,要等客人上門才有生意做,長久下去,太被動了。王永慶注意到了這些情況,于是決定超出常規,主動送貨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等于是一項創舉。王永慶米店的生意更加紅火了。

但是,王永慶并不因此滿足,他將目光又一次投向了更加精細的服務。即使是在今天,送貨上門充其量是將貨物送到客戶家里并根據需要放到相應的位置,就算完事。那么,王永慶是怎樣做的呢?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拿出隨身攜帶的小本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問明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依據這些資料大致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時間,到了這個時間段,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里。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還了解到,當地居民大多數家庭都以打工為生,生活并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薪日,就已經囊中羞澀。由于王永慶是主動送貨上門的,要貨到收款,有時碰上顧客手頭緊,一時拿不出錢,會弄得大家很尷尬。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永慶采取按時送米,不即時收錢,而是約定到發薪之日再上門收錢的辦法,極大地方便了顧客。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營銷方法,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里,有一個賣高質量米并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后,王永慶的生意很快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開辦了一個小碾米廠,在離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不遠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的一面用來做鋪面,里間用來做碾米廠。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后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資料來源: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亚市| 土默特左旗| 上虞市| 崇州市| 泸溪县| 嘉善县| 高阳县| 阳谷县| 遵化市| 泾阳县| 仪陇县| 池州市| 英吉沙县| 册亨县| 安丘市| 怀安县| 六枝特区| 临安市| 昌都县| 泰顺县| 雷波县| 彰武县| 体育| 绥滨县| 江油市| 庆阳市| 崇文区| 洛宁县| 韶山市| 保定市| 邹平县| 福州市| 涡阳县| 怀远县| 建平县| 南澳县| 济宁市| 吴桥县| 化隆| 房产|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