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雪運動損傷與防護
- 臧克成 劉楊 鹿國暉主編
- 3617字
- 2020-04-30 17:15:01
第一章 冰雪運動常見的運動損傷
第一節 冬季奧運會運動項目及其易發運動損傷
冰雪運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又不失娛樂、健身、競技等功能,尤其在歐美等地廣泛開展。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運動觀念的多元化,冰雪運動的時空限制逐漸縮小。恰逢北京成功獲得2022年第25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對我國冰雪運動的發展更是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使冰雪運動真正成為一項世界性運動。
2014年在俄羅斯索契舉辦的第23屆冬奧會中,共設有15個大項,98個小項。2018年在韓國平昌舉辦的第24屆冬奧會中,新增冰壺混合雙人賽、速滑集體出發的男女項目、高山滑雪混合團體賽、單板滑雪大跳臺的男女項目6個小項,取消單板滑雪平行回轉的男女項目2個小項,金牌總數為102枚,冬奧會歷史上金牌總數首次突破100枚。
冰雪運動雖獨具魅力,但其可能帶來的運動損傷也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不要讓運動損傷影響了運動的樂趣和鍛煉的效果,冰雪運動的危險系數絲毫不遜于散打、拳擊等強對抗項目,堪稱“刀尖上的舞蹈”。追蹤近年來國內外冰雪運動中發生的意外傷害事故及對冰雪運動損傷的研究可看出,與夏季運動項目多數傷病是關節扭傷、肌肉拉傷等不同,冬季冰雪運動由于是在冰雪上高速進行,運動員的損傷往往更加嚴重,有時雖然運動員“全副武裝”,仍難避危險。因此,我們有必要切實提高安全意識,做好充分的準備和預防措施。
目前冰雪運動的運動傷病問題已成為影響運動訓練和運動成績的重要因素。運動損傷的發生不僅影響運動員正常的訓練和比賽,造成身體上的傷害,而且還會從心理上影響運動員的意志品質,甚至影響對該項目的運動興趣,阻礙該項運動的長遠發展。
一、冰上運動項目
(一)冰壺
冰壺(Curling)是以隊為單位在冰上進行的一種推滑冰壺的競賽項目。這項運動起源于蘇格蘭,1924~1992年6次被列為冬奧會表演項目。1998年起列為冬奧會正式比賽項目。
在冰壺運動中,運動員常發生腕部損傷、肩袖損傷、急性腰扭傷、腰背部筋膜炎或肌肉勞損、髕骨軟骨病及髕腱末端病等慢性勞損性損傷。
(二)冰球
冰球(Ice Hockey)可以看作是曲棍球的冰上版本,也有人稱其為“冰上曲棍球”。冰球運動要求參與者具備較高的滑冰技巧和一定的曲棍球技術,同時也是一項對抗性較強的集體冰上運動,對身體的靈敏性和對抗性要求較高,極具觀賞性,在北美等地深受人們喜愛。
冰球運動員經常由于疲勞、帶傷訓練、身體局部負擔過重、意外摔傷、撞傷等原因造成腦部損傷、肱骨外上髁炎、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內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半月板或髕骨的損傷、腰部扭傷、腰肌勞損以及踝關節韌帶扭傷等。
(三)花樣滑冰
花樣滑冰(Figure Skating)是指在音樂伴奏下,在冰面上滑出各種圖案、表演各種技巧和舞蹈動作,是技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一個冰上運動項目。國際滑冰聯盟規定的比賽項目有單人花樣滑冰、雙人花樣滑冰和冰上舞蹈 3個項目。
花樣滑冰運動中運動員經常發生足、踝、膝、軀干、上肢等部位的損傷,以腰肌勞損、膝側副韌帶和半月板損傷、踝關節韌帶損傷及跟腱炎、跖骨疲勞性骨折等最為多見。
(四)速度滑冰
速度滑冰(Speed Skating)簡稱速滑,是滑冰運動中歷史最為悠久,開展最為廣泛的項目。1763年2月4日在英國首次舉行15km速度滑冰賽。1889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首次舉辦世界冠軍賽。比賽在周長400m的跑道上進行,選手按逆時針方向滑行。跑道由兩條直線和兩條180°的弧線連接而成,分內、外兩道,道寬5米。所有比賽都是兩名選手同時進行,比賽滑行速度,每滑一圈交換一次內、外滑道。男、女速滑分別于1924年、1960年被列為冬奧會比賽項目。
速度滑冰運動在滑行過程中對腰部和膝、踝關節產生的負荷非常大,經常發生以上部位的損傷。
(五)短道速滑
短道速滑(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的比賽場地大小為30m×60m,跑道每圈的長度為111.12m。短道速滑19世紀80年代起源于加拿大,當時一些速度滑冰愛好者常到室內冰球場上練習,隨之產生了室內速度滑冰的比賽,20世紀初,這項比賽逐漸在歐美等國家廣泛開展。1992年被列為冬奧會比賽項目。
短道速滑運動運動員之間經常互相干擾或身體接觸發生碰撞、摔倒,導致傷害事故時有發生,輕者扭傷、挫傷,重者出現骨折或切割傷,甚至致殘或致死。
(六)俯式冰橇
俯式冰橇(Skeleton)又稱鋼架雪車,由于這種雪車的造型類似人體的骨架,也稱骨架雪車。該項運動19世紀起源于瑞士山區的小城圣莫里茨,有可能是第一項滑溜項目。第一次的鋼架雪車比賽在1884年舉行,參賽者從圣莫里茨到塞勒里那在結冰的道路上舉行比賽,獲勝者得到一瓶香檳當做獎賞。1887年開始出現類似現在這種俯臥式的雪橇姿勢,1892年正式定名為Skeleton,此項目為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奧運會的比賽項目。
俯式冰橇運動的運動員俯臥在冰橇上,頭朝前腳在后,要求所有參賽的選手必須佩戴全罩式安全帽,以維護頸部以上的安全。該項運動的滑行速度非常快,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35km/h,且冰橇沒有制動系統,危險性極高,常出現重大傷亡事故,于冬季奧運會歷史上,曾多次被取消,直到2002年的鹽湖城冬奧會,才又再度成為冬奧會的比賽項目。
二、雪上運動項目
(一)高山滑雪
高山滑雪(Alpine Skiing)發源自阿爾卑斯山等地,因此又稱“阿爾卑斯滑雪”或“山地滑雪”。奧運會設10個小項,男女各5項。該項運動將速度與技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運動員在由高處向低處的滑降運動過程中通過左右盤旋、停止、跳躍等各種技巧自由地改變方向,有效地控制速度,將健美與優雅融于一體,粗獷中不失儒雅,所以,一直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高山滑雪運動常造成腰背部的肌肉損傷和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半月板及關節軟骨損傷、踝關節韌帶損傷。
(二)現代冬季兩項
現代冬季兩項(Biathlon)起源于挪威,與人們在冬季狩獵活動有關,是越野滑雪和射擊相結合的運動。它要求運動員身背專用小口徑步槍,每滑行一段距離進行一次射擊,成績的計算是越野滑雪的全程時間加被罰的時間,合計為總成績。1960年第8屆冬奧會將這一項目改稱冬季兩項并列為正式比賽。1992年第16屆冬奧會增設女子比賽。
(三)跳臺滑雪
跳臺滑雪(Ski Jumping)簡稱跳雪,是勇敢者的運動,也是危險系數最高的運動之一。相傳是古時的挪威統治者用來處罰犯人的一種極端殘酷的刑罰。后來,這種跳下滑雪的動作就逐漸演變成現代的跳雪運動。
跳臺滑雪運動中經常發生腰背部肌肉損傷、椎板骨折、膝踝關節的急慢性損傷。
(四)越野滑雪
越野滑雪(Cross-country Skiing)起源于北歐,又稱北歐滑雪,是世界運動史上最古老的運動項目之一。它是借助滑雪用具,運用登山、滑降、轉彎、滑行等基本技術,滑行于山丘雪原的運動項目。比賽線路是上坡、下坡和平地各約占1/3。1924年首次列入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
越野滑雪運動員常發生腰背部筋膜炎、髕骨軟骨病、髕腱末端病等慢性勞損。
(五)無舵雪橇和有舵雪橇
無舵雪橇(Luge)又稱為“平底雪橇”“仰式雪橇”“運動雪橇”以及“短雪橇”。它是一種由單人或雙人仰面躺在雪橇上,雙腳在前,通過變換身體姿勢來操縱雪橇高速回轉滑降的運動。
有舵雪橇也稱雪車(Bobsleigh),用金屬制成,形如小舟,車首覆有流線型罩,因此也得名“雪地之舟”。車底前部是一對舵板,上與方向盤相接,車底后部為一對固定平行滑板,車尾裝有制動器。前座的人掌舵,最后座的人負責制動。現今冬奧會雪車比賽項目是原來的有舵雪橇與平底雪橇項目。
由于雪橇運動滑道復雜,轉彎多,場地落差大,滑降速度不斷增大,常于滑行過程中操控不當或失去控制,發生出轍、翻車等事故,易撞擊頭部或胸腹部,引起重大傷害,在冬奧史上已有4名運動員殞命。
(六)北歐兩項
北歐兩項(Nordic Combined) 起源于北歐,是北歐幾個國家的體育強項,由越野滑雪和跳臺滑雪組成,在挪威、瑞典流傳很長時間,成為北歐的傳統項目,故又稱北歐全能。第一屆冬季奧運會將北歐兩項列為比賽項目。北歐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地區冬季雪多,適于開展滑雪運動,但因缺乏高山,高山滑雪不夠普及和發達,而越野滑雪和跳臺滑雪卻得到較好的開展。于是出現了既要求越野滑得快,又要求跳雪跳得遠的北歐兩項比賽項目,這項運動要求運動員同時掌握兩個項目的技術特點,既需要有跳臺滑雪“準確的技術動作”,又需要有越野滑雪的“體能”。
(七)自由式滑雪
自由式滑雪(Freestyle Skiing)于1960年代在美國誕生,當時的美國正處于一個變革的時期,人們渴望自由的心理促使這項全新的刺激的滑雪項目出現在人們面前。此項目最初只是將高山滑雪和雜技集于一身,經過最近幾十年的發展,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自由式滑雪運動員常發生腦震蕩、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腰背部肌肉筋膜炎、腰骶或骶髂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交叉韌帶及半月板損傷、伸膝裝置慢性勞損、脛骨疲勞性骨膜炎、踝關節骨關節病、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等。
(八)單板滑雪
單板滑雪(Snowboard)又稱滑板滑雪,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其產生是受沖浪運動啟發,所以也被稱為冬季的沖浪運動。有關研究顯示,該項目的運動員損傷部位大多集中在上肢,其中以腕部損傷最為常見,如橈骨遠端骨折,腕部骨折;肩關節損傷有肩關節前脫位、鎖骨骨折、肩鎖關節脫位、肱骨上端骨折、肩袖損傷;意外摔傷經常導致腦震蕩及頸椎損傷。還經常發生單板滑雪特有的距骨外側突的骨折,而被定義為“單板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