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傳承紅色基因 不負初心使命
- 2018年理論宣講秀 惠民精品課評選優秀宣講稿集
- 叢培科
- 6488字
- 2020-03-26 16:01:20
中共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黨校 蔣玲玲
提到紅色基因,每個人的腦海里都會涌現出各種各樣的畫面,或許是一段記憶,或許是某個人物,或許是某種情感。對我而言,在我很小的時候,腦海里就鐫刻下了紅色的印跡。
我的爺爺,是一位老八路,一名老黨員。爺爺參加過很多著名的戰役,立過很多戰功,也得到很多軍功狀,這張已經發黃了的二等功功勞狀是其中保留下來的一張。這張代表著為國為民、浴血奮戰的證書,是爺爺一輩子的驕傲。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總纏著爺爺講故事,爺爺就會一邊很高興、一邊又小心翼翼地把這張功勞狀拿出來,給我講故事的同時教導我什么是人民軍隊,什么是共產黨員。其實,爺爺還有另外一張有特殊意義的軍功狀,沒能留下來。那是爺爺在淮海戰役中負傷后國家發的二級傷殘的殘疾證,拿著它就可以享受相應的國家待遇。但那時候國家還比較困難,愛國心切的爺爺也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為國分憂,于是一向服從組織安排的爺爺第一次向組織提出了反對意見,固執地要求把自己的二級傷殘降為三級傷殘。到后來,那張降了級的殘疾證也不見了。爺爺說:“只要國家需要,讓我干啥都行,我老了,上不了戰場了,至少還可以為國家減少一些負擔。”那個時候,我還不能理解這位老人的所作所為,但有些珍貴的東西已經在心里生根發芽。這兩張記憶深刻的證書,伴隨著我的成長,也鞭策著我追尋先輩的足跡。長大后,我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黨校教師,我特別希望能夠弄清楚,當爺爺捧起那張功勞狀的時候,當爺爺藏起那張降了級的殘疾證的時候,他的身上,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精神?我的爺爺,只不過是千千萬萬人民戰士中的一個,能夠孕育培養這種精神的中國共產黨,又是怎樣的一個組織呢?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說道:“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總書記的講話讓我明白,原來爺爺身上彰顯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而中國共產黨是用紅色基因武裝起來的政黨。紅色基因不是一個個抽象的符號,也不是一個個冰冷的名詞,她應該有血有肉。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去觸摸早已融入我們血脈的,屬于中國共產黨,也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的紅色基因。
在歷史中追尋紅色基因
1921年,在嘉興南湖這艘紅船上,初生的中國共產黨通過了自己的第一份《綱領》,上面清楚地寫著,宣傳共產主義!那時,中國正面臨著亡國滅種危機,維新派、立憲派、革命派輪番登場,先后300多個政黨惡斗不止,國家和人民卻仍然深陷于軍閥混戰、列強蠶食的苦難深淵。共產主義這面旗幟,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的前途。這個由50多人組建的政黨,大聲宣布:我們要造一個新世界!怎么理解這個新世界呢?這個新世界,是屬于多數人的,是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世界,我們不僅要救民族于水火,還要實現民族復興。從此以后,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在共產主義旗幟下,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前途命運。在紅船上,我們追尋到共產黨“敢為人先”的紅色基因。紅船建黨至今97年了,在這97年的奮斗歷程里,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沒有忘記紅船賦予他們的初心,也從來沒有忘記他們的使命。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
1927年,井岡山。這個時候的中國共產黨,已經不再是新生兒,她剛剛經歷了大革命失敗血與火的考驗,革命進入低潮。白色恐怖下的探索是艱難的,在井岡山初期,好不容易凝聚起的武裝力量又接連遭受了幾次打擊,損失慘重,而且損失的不只是革命力量,還有革命斗志和信心。在強敵面前,不少人心生疑惑,紅旗到底能打多久?面對日益蔓延的悲觀情緒,毛澤東寫下了這封著名的信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信里,毛澤東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闡明了革命的未來不是一種可能性,而是一種必然性,使全黨、全軍明確了共產主義的前途,重燃了希望,也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正如李大釗所吶喊:“試看未來之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在井岡山上,我們追尋到共產黨“堅定信念”的紅色基因。正是星火燎原這樣一種信念,造就了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中國共產黨武裝力量,也讓我們今后在遭受各種逆境考驗時,始終堅守本心,始終砥礪前行。
是啊,有了中國共產黨,星火定能燎原。為了共產主義能成燎原之勢,我們共產黨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1934年年底我們被迫放棄根據地,開始戰略大轉移。最初,中央紅軍血戰湘江,與遠超自己十幾倍的敵軍殊死激戰,雖然突破了國民黨的第四道封鎖線,但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是長征中最慘烈的一戰,湘江水都被血染紅了,自此當地百姓有了“三年莫飲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魚”的說法。湘江一戰后,緊接著,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巧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這一路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那么,這一路到底有多艱難呢?這組數據就可以說明。長征前,我們黨已經有30多萬黨員,長征結束后,即便算上后來加入的新人,才4萬出頭。可以說,長征,就是一條烈士身軀鋪就的路。記得有一冊長征回憶錄里有這樣的描述:“不用路標,順著戰友的遺體就能找到前進的路線。”長征雖然艱難,但不僅沒有摧毀我們黨,反而讓我們黨越挫越勇。長征途中,我們追尋到共產黨“不怕犧牲”的紅色基因。長征即將取得勝利時,毛澤東寫下七律贊道:“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經過長征,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知道了共產黨,知道了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得到了更多人民群眾的擁護,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長征勝利結束后,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也是全國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在延安,條件很艱苦,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面臨給養困難,但我們沒有通過增稅解決問題,而是和群眾一道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邊區政府主席到鄉長,除了津貼有點差別外,其他衣食住行完全平等,津貼收入也不會超過普通工人;群眾不識字,我們就用投豆子、燒洞、畫圈等辦法保障群眾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讓群眾真正成為邊區的主人……到處都是新氣象。在延安,我們追尋到共產黨“艱苦奮斗、為人民服務”的紅色基因。1940年,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分別訪問重慶和延安,蔣介石和毛澤東先后請他吃飯。當時正值艱苦抗戰時期,蔣介石列支800元宴請費,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做好接待工作。各級官員輪番宴請,但無論什么山珍海味陳嘉庚一口也吃不進去,這樣的招待讓陳嘉庚很反感,于是他連續三天在國民黨《中央日報》刊登罷宴聲明。接著他去了延安,毛澤東在窯洞外東拼西湊請他吃了一頓農家飯,吃的是他自己種的豆角和白菜,最撐場面的就是一人一碗雞湯了,這還是鄰居大娘聽說有貴客來專門送過來的,整頓飯算下來也就一塊五毛錢。而且吃飯的小桌坑坑洼洼,只鋪了幾張舊報紙遮丑。這樣的一個黨,這樣的一個政權,這樣的淳樸群眾,這樣的新氣象,讓陳嘉庚感慨萬千。一回到重慶,他就立馬召開記者會,告訴全國人民“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延安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的希望,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哪怕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哪怕是做了掌權者,也沒有改變自己的初心。也正因為堅持這樣的初心,才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才會有解放戰爭時小推車推出來的淮海戰役,才會有“最后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樣的魚水深情。
1949年3月23日,去北平前,毛澤東把黨政軍領導叫到自己的土坯房前再次叮囑:“我們進北平,不是去享福。”他還風趣地說道:“今天是個進京趕考的日子,希望我們都能考個好成績。”他把執政、籌建新中國比喻為進京趕考,這樣的中國共產黨,無愧于“中國的希望”!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作為經濟發展最主要的能源,我們的石油產量可以忽略不計。所幸,1959年,我們發現了一個大油田,舉國歡騰。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大油田,怎么開發呢?當時我們一無經驗,二無技術,設備也不行,有外國專家斷言:“中國靠自己的力量根本開發不了。”這時共產黨員王進喜宣誓:“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和他的隊友,不講工作條件好壞,不講工作時間長短,不分分內分外,不分前線后方,一心撲在工作中,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了大油田。為的是摘下貧油國的大帽子,為的是祖國榮光!這張照片我們都很熟悉,這是在發生井噴的關鍵時刻,鐵人王進喜跳下泥漿池,用自己身體攪拌泥漿的感人場面。其實,鐵人不只有王進喜,鐵人代表的是大慶人這個群體。工程隊長朱鴻昌,在一次管道開裂的時候,用雙手捂住開裂的管道,讓焊工在自己手邊焊接,盡管被燙傷也沒有松手;通信工人肖全法,在電線被風吹斷后,把自己當作導線,忍著被電擊的痛苦,讓緊急電話撥了出去;維修隊長奚華亭在油罐起火的時候,把自己當作滅火器,用身體壓住了火焰……這都是拿命在拼啊!在大慶,我們追尋到共產黨“創業奉獻”的紅色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在20世紀中國苦難而輝煌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優秀共產黨人。”大慶人就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三年拿下大油田,靠的就是我們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
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困難無處不在,共產黨員的身影自然也是無處不在。除了開發大油田,我們還要研制“兩彈一星”。這可是國之重器,光講干勁可不夠,需要各樣頂尖的專業人才。“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曾說:“我姓錢,但我不愛錢。”他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克服重重阻礙義無反顧回國,因為“國為重”;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核武老人”魏世杰26年隱姓埋名戈壁荒灘,26年視犧牲為光榮,退休后,當他面對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妻女和先天智障的兒子這樣的不幸時,依然樂觀堅強,一心向黨,他義務為社會各界宣講紅色故事,播種紅色基因,因為“國為重”。在羅布泊,我們追尋到共產黨“熱愛祖國”的紅色基因。一個又一個共產黨人,在兩彈一星的研制中鑄就了無私奉獻、即便是建設時期也舍生忘死的情懷。正是這種情懷,成就了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
同樣是在建設時期,還有一個共產黨人,已經成為時代的記憶,他就是焦裕祿。習近平總書記1990年填過這樣一首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這首詞上闋“追思”,下闋“明志”,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焦裕祿的思念和崇敬之情,也彰顯了總書記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赤子情懷。關于焦裕祿的故事我們聽過很多,每一個故事都足以讓我們動容,但這張照片大家看過嗎?當年,他在蘭考只拍過四張照片,其中三張是工作人員偷拍的,唯一一張肯拍的照片是1963年在他自己親手栽種的泡桐樹邊。他帶頭種樹是為了治理蘭考風沙鹽堿內澇三害,他種泡桐樹是因為這種樹好種易活長得快,而且不跟農作物爭奪水、光和養分,所以在蘭考廣栽泡桐樹。焦裕祿就像泡桐一樣,在最艱苦的地方奉獻了自己全部的光和熱。他在蘭考的475天時間里,一心為民,深受愛戴。為緬懷焦裕祿,蘭考人民把這棵泡桐樹親切地稱為“焦桐”,有一家人三代為其守護,所以才會有這首詞里“把淚焦桐成雨”的感人場景。如今,這棵焦桐已經20多米高,焦裕祿的“公仆精神”也成為新時代的紅色基因。
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共產黨人承擔的任務不同,有著不同的精神體現,但是紅色基因一脈相承。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共產黨人為了革命的成功,南征北戰,流血犧牲;和平建設時期,無數共產黨人為了社會主義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那么,改革開放時期的共產黨人,又是用怎樣的方式詮釋著自己的紅色基因呢?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做好保持黨的純潔性的各項工作》一文中這樣說道:“無數共產黨人為了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頑強拼搏,勇往直前。”
村官吳仁寶,以一個共產黨人的博大胸懷和非凡膽略,帶領華西村百姓高舉旗幟、開拓進取,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莊建設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天下第一村”;金牌工人許振超,自學成才、苦練技術、一身絕活,他的團隊先后六次打破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振超效率”令世人贊嘆;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年逾古稀仍然堅持學習新技術,只為讓中國“戰鷹”上那顆“中國心”跳躍得更加有力。還有習近平總書記批示點贊的,航空報國英模羅陽、新時期共產黨人楷模蘭輝、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國、科技報國榜樣黃大年,以及執著的翻譯家宋書聲、最美鄉村醫生賀星龍、帶村致富能手李元敏等。他們各有各的故事,每一個人的故事匯集在一起,就匯成了歷史的洪流;他們各有各的初心,每一個人的初心凝結在一起,就凝成了中國共產黨肩負的使命。在他們身上,我們追尋到共產黨“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的紅色基因。今天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共產黨員,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共產黨,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紅色基因!
在偉業中傳承紅色基因
從歷史中追尋到的紅色基因,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讓她彰顯出新的時代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從紅船建黨,到新時代勇立潮頭,苦難而輝煌的97年歷史圖景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對理想的堅持和追求,就是我們黨傳承紅色基因的真實寫照。追憶往昔,西柏坡毛主席“進京趕考”的告誡依然聲聲在耳;立足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這場考試”還在繼續。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要想寫好新時代的答卷,必須傳承紅色基因。
傳承紅色基因,我們要堅持理論武裝。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著今后能夠永遠成功,過去的輝煌并不意味著未來可以永遠輝煌。要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實現黨的歷史使命,要在新的征程中建設一個更加堅強有力的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黨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寫進黨章,這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必須更加自覺地用它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傳承紅色基因,我們要勇于承擔使命。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前進路上還有許多矛盾問題需要解決,還有許多風險挑戰需要面對。這是最需要擔當的時候,也是最考驗擔當的時候。每一名共產黨員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始終把責任使命扛在肩上。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華清誕辰100周年提到的那樣:“我們要發揚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努力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先輩的業績。”
傳承紅色基因,我們要樂于實干苦干。2018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峰會上說:“中國的今天是中國人民干出來的。”同樣,傳承紅色基因,也不是喊出來的,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每個人都要聽紅色故事、傳紅色精神、做紅色傳人,把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融入工作與生活中去,做出我們這一代人應有的貢獻,讓紅色基因彰顯出新的時代價值。
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西海岸新區廣大干部群眾牢記使命、激情干事,迸發出建設“深度軍民融合、全面經略海洋、建設美麗新區”的磅礴力量,譜寫出令人矚目的新區篇章。
我們充滿激情實干。接續開展項目攻堅、掛圖作戰,十大功能區競相綻放。新區經濟總量穩居國家級新區前三強,連續四年綜合考核全市第一,對青島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5%,龍頭作用更加凸顯。
我們昂揚斗志實干。出色完成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服務保障任務,高水平舉辦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東亞合作平臺青島論壇等一系列重大活動。“啤酒之城”“影視之都”“音樂之島”“會展之濱”四張國際名片更加璀璨。
我們飽含深情實干。群眾的想法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們始終服務在群眾身邊。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城鄉建設日新月異,軍民幸福、干部自豪、令人向往。
“實干苦干、先行先試、善作善成”,這就是新區人對紅色基因的傳承,這就是紅色基因在新區這片熱土上結出的碩果。
讓我們攜手共進,傳承紅色基因,不負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