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幼學故事瓊林
  • (明)程登吉原編 (清)鄒圣脈增補 谷玉校點
  • 5237字
  • 2020-03-25 15:51:27

歲時 新增文十聯

音報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

《異聞錄》:李畋居山中,鄰人仲叟家為山所祟,畋令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驚遁,至曉寂然安祐。故后人用爆竹是其遺俗。

《山海經》: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蟠曲三千里,其卑枝向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曰神荼,曰郁壘,主領鬼之害人者,執以飼虎。黃帝法而象之,乃用桃板畫二神于門上,以御兇鬼。

履端是初一元日,人日是初七靈辰。

《左》: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舉正于中,歸馀于終。履端于始,序則不愆;舉正于中,民則不惑;歸馀于終,事則不悖。

東方朔《占歲事書》: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主所生之物盛,陰則災。李嶠詩:“七日最靈辰。”

元日獻君以椒花頌》,為祝遐齡元日飲人以屠音徒可除癘音例音域。

晉劉臻妻陳氏,元日獻《椒花頌》,頌云:“穹周回,三朔肇建。青陽散輝,澄景載煥。標美靈葩,爰采爰獻。圣容映之,永壽于萬。”

唐孫思邈除夕遺里人藥,令浸井中,元日取水置酒飲之,不癘疫,名屠蘇酒。

新歲曰王春,去年曰客歲。

春秋之世,王者懦弱,人臣幾不知有王。故孔子作《春秋》,書曰:“元年春,王正月。”元年乃魯隱公元年,正月則周王定歷之正月也。《傳》曰:“系王于春,大一統也。”

客歲,即舊歲。

火樹銀花合,指元宵燈火之輝煌;星橋鐵鎖開,謂元夕金吾之不禁。

唐睿宗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蘇味道《上元》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李冰守蜀,作橋,畫斗魁七星,名曰星橋。〇金吾,漢戒夜行之官也。天子出行,執金革以御非常。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謂之放夜。

二月朔為中和節,三月三為上巳辰。

唐德宗以寒食與上巳同時,欲以二月別為令節。李泌請以二月朔為中和節,取居春之中而和緩也。令民以彩囊盛百谷瓜果相遺問,曰獻生子;閭里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祈豐年;百官進農書,以示務本。上悅,乃令與上巳、九日為三令節。

冬至百日是清明,立春五戊為春社。

《歲時記》: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風暴雨,謂之寒食。(按)寒食前清明一日,則清明去冬至是百有六日。

歷書以立春后五戊為春社,立秋后五戊為秋社。

寒食節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冬至后百五日謂之寒食節,又謂禁煙節。晉文公出亡,介之推從之。公饑,推割腕股以啖公。公復國,推獨無所得,推作龍蛇之歌,隱于綿山。公求之不出,乃燔左右木,推抱木焚死。公哀之,令民禁火一日,故名寒食。

《歷忌釋》: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惟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從夏至第三庚為初伏,四庚為中伏,立秋后逢庚為三伏。

四月乃是麥秋,端午卻為蒲節。

《月令》:孟夏,麥秋至。〔釋〕麥熟四月,故曰麥秋。

端午日午時,切菖蒲以泛酒中,飲之可辟瘟疫之氣,故曰蒲節。

六月六日節名天貺音況;五月五日節號天中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日,天書降,詔以此日為天貺節。〔釋〕貺,賜也。

《提要錄》: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

端陽競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

楚屈原事懷王,被譖,貶于江南,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傷之,乃于是日造龍舟競渡以救。又于是日用竹筒貯米祭之。

《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長房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酒,可免。”景從其言,舉家登山。晚還,見牛羊雞犬盡死,長房曰:“代矣。”

五戊雞豚宴社,處處飲治聾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針。

五戊,立春五戊也。韓詩:“愿為同社人,雞豚宴春社。”李濤《社日寄李文公》詩:“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乞治聾酒一瓶。”

《天寶遺事》:唐宮中每遇七夕,宮女各執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〇牛女,注詳《天文》。

中秋月朗,明皇親游于月殿;九日風高,孟嘉帽落于龍山。

《逸史》:羅公遠有道術,中秋夜侍唐明皇玩月,取拄杖擲之,化為大橋,至一大城闕,遠曰:“此月宮也。”

晉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游龍山,參僚畢集。風吹落嘉帽,嘉不覺,溫敕左右勿言。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時孫盛在座,溫令孫作文嘲嘉,嘉亦作文答之。

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臘;始皇當年御諱曰政,故至今讀正月為征。

歲終合祭諸神之名,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因秦曰臘。

始皇名政,秦避其諱,改正月讀征月。

東方之神曰句芒,乘震而司春。甲乙屬木,木則旺于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

日行東方青道曰東陸,盛德在于木位。其日甲乙屬木,其神句芒,其帝太皞,乘震執規司春。蓋君之主時令者曰帝,臣之佐時令者曰神。

南方之神曰祝融,居離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日行南方赤道曰南陸,盛德在于火位。其日丙丁屬火,其神祝融,其帝炎帝,居離執衡司夏。

西方之神曰蓐音肉當兌而司秋庚辛屬金金則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

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陸,盛德在于金位。其日庚辛屬金,其神蓐收,其帝少皞,當兌執矩司秋。

北方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屬水,水則旺于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

日行北方黑道曰北陸,盛德在于水位。其日壬癸屬水,其神玄冥,其帝顓頊,乘坎執權司冬。

中央戊己屬土,其色黃,故中央帝曰黃帝。

土無定位,無專氣,寄旺四時,與木、火、金、水各七十二日。其日戊己屬土,其神后土,其帝黃帝。

夏至一陰生是以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是以日晷音軌初長

成周挈壺氏以百刻分晝夜,每時八刻,惟子午二時各十刻。冬至晝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晝六十刻,夜四十刻。春秋二分各五十刻。陰生于午,終于子。夏至為一陰,大暑為二陰,輪至小雪為六陰。陽生于子,終于午。冬至為一陽,輪至小滿為六陽。蓋小滿后累日而進,陽在上者有一分之消,陰在下者有一分之長,是乾卦之初,已有三分之陰,積三十日為夏至,則三十日分足,而一陰始成焉。其日道斂北,與極漸近,故天時漸短。小雪后累日而進,陰在上者有一分之消,陰在下者有一分之長,是坤卦之初,已有三分之陽,積三十日為冬至,則三十日分足,而一陽始生焉。其日道發南,與極漸遠,故日晷初長。〔釋〕晷,日影也。

冬至到而葭音加灰飛立秋至而梧葉落

《律歷志》:候氣之法,為室,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從其方位,加六律管于其上,以葭灰抑其兩端,候陽氣至則灰飛。

金井梧桐,立秋時至,則落一葉。

上弦謂月圓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謂月缺音闕其半系廿音念二三

弦,月半之名也,其形若張弓施弦也。

月光都盡謂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復蘇謂之朔,初一日之號;月與日對謂之望,十五日之稱。

晦,灰色。火死為灰,月盡似之,故為月盡之名。〇朔,蘇也。月死復蘇,故為月初之名。〇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月小十五,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

初一是死魄,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

《書》:“惟一月壬辰旁死魄。”又:“厥四月哉生明。”又:“惟四月哉生魄。”〇月之質為魄,月之光為魂。初一無光,故曰死魄。十六稍虧光,故曰生魄。

翼日詰音乞皆言明日穀旦吉旦悉是良辰

翼,明也。詰朝,平旦也。吉旦,令旦也。《書》:“越翼日癸巳。”《左》:“詰朝相見。”《詩》:“穀旦于差。”

片晌音賞即謂片時日曛音熏乃云日暮

晌,即晌午之晌。

曛,日入余光也。

音酬昔曩乃黨切俱前日之謂黎明昧爽皆將曙音樹之時

《赤壁賦》:“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檀弓》:“曩者爾心或開予。”

《漢紀》:“黎明圍宛城三匝。”《書》:“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〇曙,天曉也。

月有三浣: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為中浣,下旬十日為下浣;學足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歲之余,雨者晴之余。

唐制,朝臣十日一給俸,為浣沐之資,一月三給,以十日為浣沐之期。

《魏略》:董遇好學,謂人曰:“學者當以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歲之余,雨者晴之余。”

以術愚人,曰朝三暮四;為學求益,曰日就月將。

《列子》:宋有狙公,養狙計食,曰:“與若芧,朝三暮四。”眾狙怒。公曰:“朝四暮三。”眾狙悅。其實皆一也。〔釋〕芧,栗也。狙,猿屬。

《詩》:“日就月將。”

焚膏繼晷,日夜辛勤;俾晝作夜,晨昏顛倒。

韓文:“焚膏油以繼晷。”

《詩》:“式號式呼,俾晝作夜。”

自愧無成,曰虛延歲月;與人共話,曰少敘寒暄。

虛延,空淹也。謂一事無成,空淹時日而已。

王獻之與兄徽之、操之俱詣謝安。徽之與操之多言俗事,獻之敘寒暄而已。客問王氏優劣,安曰:“少者佳,吉人之詞寡也。”〔釋〕暄,日暖也。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厭者世態炎涼。

謂世俗情態,皆羨富嫌貧,趨權附勢,冷落貧賤,為可憎可厭。

周末無寒年因東周之懦音糯秦亡無燠音郁由嬴音盈氏之兇殘

《五行志》:周失之舒,秦失之急,故周衰無寒歲,秦亡無燠年。〔釋〕燠,暖也。

泰階星平曰泰平,時序調和曰玉燭。

《東方朔傳》:六星之符,上階為天子,中階為諸侯卿大夫,下階為士庶人。六星平則世治,斜則世亂。

鐘山之神曰燭龍,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身長千里。天闕西北,無陰陽消息,故以龍銜玉燭照天門。世治則火明,亂則火暗。《文膾》:“上治則四時調于玉燭。”

歲歉曰饑饉之歲,年豐曰大有之年。

《爾雅》:“谷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

《喜雨亭記》:“其占為有年。”唐太宗之大有年,斗米值一文,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

唐德宗之饑年醉人為瑞梁惠王之兇歲野莩音殍堪憐

《唐書》:德宗播遷,年值饑饉,無釀酒者。偶市有一醉人,人皆聚觀,以其為祥瑞。

孟子謂梁惠王曰:“野有餓莩。”

豐年玉荒年谷言人品之可珍薪如桂食如玉言薪米之騰音滕

《世說》:庾亮、庾翼并有才能,時稱亮為豐年玉,翼為荒年谷。言皆可貴也。

《國策》:蘇秦之楚三日,乃見王。秦辭行,王曰:“曾不少留?”對曰:“楚國食貴如玉,薪貴如桂。”

春祈秋報,農夫之常規;夜寐夙興,吾人之勤事。

《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季秋之月,大享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

《詩》:“夙興夜寐。”〔釋〕言早起夜臥,無有少間。

韶華不再,吾輩須當惜陰;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

春色曰韶光,若一失去,不復再來。人當少年,亦正如此。史:大禹不寶尺玉而惜寸陰。〇晉陶侃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陰,吾人尤當惜分陰。”

除,去也。言日月將舍我而去,當效周公坐以待旦而急于行也。

【增】

寒暑代遷,居諸迭運。

《詩》:“日居月諸。”〔釋〕居諸,日月也。

九秋授御寒之服,自古已然;三月上踏青之鞋,于今不改。

《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歲時記》:“唐人上巳日禊飲水濱,謂之踏青。”《盧公儀紀》:“三月三日,上踏青鞋。”

雙柑斗酒,雅稱春游;對影三人,僅堪夜飲。

《世說》:戴颙字仲若,春日攜雙柑斗酒,人問其故,答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

李白《夜飲》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五月孤軍渡瀘水,蜀丞相何等忠勤;上元三鼓奪昆侖,狄將軍更多妙算。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宋狄青宣撫廣西,敵將儂智高守昆侖關。青至賓州,值上元節,令大張燈燭,首夜宴眾將,樂飲徹曉。次夜復飲,二鼓時,青忽稱疾,暫起入內,使孫元規暫主席,少服藥乃出。數使人勸勞坐客,至曉客未敢退。忽有馳報云:“是夜三鼓,狄將軍已奪昆侖矣。”

二月撲蝶之會洵可樂焉元正磔音窄雞之朝必有取爾

《歲時記》:長安二月間,士女相聚,撲蝶為戲,名曰撲蝶會。

《晉書》:歲朝殺羊,懸首于門,又磔雞以副之者。或問伏滔何義,滔答曰:“是月土氣上升,草木萌動,羊嚙百草,雞啄五谷,故殺之以助生氣耳。”〔釋〕磔,裂也。

吳質浮瓜避暑,陂塘九夏為秋;葛仙吐火驅寒,戶牖三冬亦暖。

吳質夏月間與賓朋避暑,魏文帝與質書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晉葛仙翁于冬月寒時請客,口中吐火,一室如春,坐客皆袒衣。

豪吟釋子,夜敲詠月之鐘;勝賞君王,春擊催花之鼓。

僧如滿《詠月》詩:“團團離海角,漸漸出云衢。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乃喜極撞鐘。

《開元遺事》:明皇二月旦游上苑,呼高力士取羯鼓,臨軒縱擊,奏一曲,名《春光好》。回顧柳杏皆發,笑謂妃子曰:“不喚我作天公乎?”

清秋汾水,歌傳漢武之詞;上巳蘭亭,事敘右軍之記。

漢武帝游汾水,秋風起,歌曰:“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諸士子宴于會稽之蘭亭,為流觴曲水之樂,因作《蘭亭記》。

人日臥含章檐下,壽陽試學梅妝;中秋過牛渚磯頭,謝尚細吹竹笛。

《南史》:武帝壽陽公主,人日臥含章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色,拂之不去,宮中學梅花妝。

晉謝尚秋夜泛牛渚,會袁宏在舟中嘯詠,謝聞之曰:“袁臨汝耶?”遂過袁舟,談論達旦。

寇公《春色》詩,真可喜也;歐子《秋聲賦》,何其凄然。

寇平仲《春色》詩:“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合,斜日杏花飛。輕煙淡靄青山外,卻有人家懸酒旗。”

歐陽永叔作《秋聲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阿拉尔市| 婺源县| 靖州| 灵山县| 富蕴县| 潮安县| 尚志市| 潞西市| 东港市| 古丈县| 秦皇岛市| 合江县| 绥化市| 昌乐县| 喀什市| 嵊州市| 资兴市| 昔阳县| 涿鹿县| 会泽县| 吴桥县| 涟水县| 兰考县| 衡阳市| 府谷县| 锦屏县| 元阳县| 屏东县| 镇宁| 黔东| 合水县| 蓝田县| 平山县| 酒泉市| 绥德县| 招远市| 四子王旗| 民丰县| 广丰县| 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