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氏家訓
- (北朝齊)顏之推撰 顏敏翔校點
- 4359字
- 2020-03-25 15:54:27
教子第二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1]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2]生子咳,[3]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4]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5]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6]恣其所欲,宜誡[7]翻獎,[8]應訶[9]反笑,[10]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11]慢已習,方復[12]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13]忿怒日隆而增怨,[14]逮于成長,終為敗德。[15]孔子云[16]“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1] 【元注】一本作“傾”。
[2] 《大戴禮·保傅篇》:“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缊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盧辯注:“王后以七月就宴室,夫人婦嬪即以三月就其側室。”又云:“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又云:“素成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后世戒。”【補】《列女傳》:“太任由娠,目不視惡色,耳不出傲言。”
[3] 【元注】《說文》:“咳,小兒笑也。,號也。”一本作“孩提”。【案】《說文》本作“嗁”。《集韻》:“,田黎切,與‘嗁’同。”
[4] 《漢書·賈誼傳》:“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此三公之職也。于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故乃孩提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誼以導習之矣。”【案】俗間本正文作“仁智禮義”,宋本作“仁孝禮義”,注云:一本作“孝禮仁義”。今從《漢書》改。
[5] 【補】比,必利切。省,所景切。笞,丑之切,捶擊也,輕者曰笞,笞所以明恥也。
[6] 【補】運為,即云為。《管子·戒篇注》:“云,運也。”
[7] 【元注】一本作“訓”。
[8] 【補】《說文》:“獎,嗾犬厲之也,從犬,將省聲。”《玉篇》:“不省,云助也,成也,欲也,譽也。今作。”
[9] 【補】《說文》:“大言而怒也。從言可聲。虎何切。”
[10] 【元注】一本作“嗤”。【補】《說文》本闕“笑”字。徐鉉等案孫愐《唐韻》引《說文》云:“喜也,從竹從夭。”李陽冰謂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今案《玉篇》作“”,亦作“咲”。《漢書》有“關”字,李說近鑿,今不從。又《玉篇》:“嗤,尺之切,笑兒。”
[11] 【元注】一作“憍”。
[12] 【元注】一本作“乃”。【補】復,扶富切。
[13] 【元注】一本云“而無改悔”。
[14] 【元注】一本云“增怨懊”。
[15] 【補】長,知丈切。
[16] 【補】少,詩照切。【補注】《漢書·賈誼傳》引。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于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1]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鍼艾救之哉?[2]又宜思勤督訓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1] 【補】楚撻,痛撻也。
[2] 【補】鍼,所以刺,亦作“箴”,俗作“針”。艾,所以炙。
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1]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2]梁元帝時,[3]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4]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5]
[1] 【補】〈將〉,子亮切。
[2] 《梁書·王僧辯傳》:“僧辯字君才,右衛將軍神念之子也,世祖以僧辯為征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封長寧縣公。承圣三年,加太尉、車騎大將軍。頃之,丁母太夫人憂,策謚曰‘貞敬太夫人’。夫人姓魏氏,性甚安和,善于綏接,家門內外莫不懷之。及僧辯克復舊京,功蓋天下,夫人恒自謙損,不以富貴驕物,朝野咸共稱之,謂為明哲婦人也。”《尋陽記》:“晉武太康十年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成帝咸和元年移湓城,即今郡是。”
[3] 《梁書·元帝紀》:“世祖孝元皇帝諱繹,字世誠,小字七符,高祖第七子也。承圣元年冬十一月丙子即皇帝位于江陵。”
[4] 【補】文亦飾也。《集韻》:文運切。
[5] 【補】周逖無考,唯《陳書》有《周迪傳》。梁元帝授迪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壯武將軍、高州刺史,封臨汝縣侯。始與周敷相結,后紿敷害之。其人強暴無信義,宜有斯事,但未知此學士何人耳。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1]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2]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3]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衺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4]
[1] 《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從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2] 同上:“子事父母,婦事舅姑,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又曰:“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鄉;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執床與坐,御者舉幾,斂席與簟,懸衾、篋枕,斂簟而襡之。
[3] 【補】亢,音剛。遠,于萬切。
[4] 【元注】其意見《白虎通》。【案】《白虎通·辟雍篇》:“父所以不自教子何?為其渫瀆也。又授受之道,當極說陰陽夫婦變化之事,不可以父子相教也。”
齊武成帝子瑯邪王,太子母弟也,[1]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2]及太子即位,[3]王居別宮,[4]禮數優僭,[5]不與諸王等,太后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6]常朝南殿,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7]還索不得,[8]遂大怒,訽曰:[9]“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10]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11]后嫌宰相,遂矯詔斬之,[12]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13]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后竟坐此幽薨。[14]
[1] 《北齊書·武成紀》:“世祖武成皇帝諱湛,神武第九子也。”《武成十二王傳》:“明皇后生后主及瑯琊王儼。”
[2] 《北齊書·瑯琊王儼傳》:“儼字仁威,武成第三子也。初封東平王,武成崩,改封瑯琊。”【補】《方言》一:“自關而東趙魏之間謂慧為黠。”
[3] 《北齊書·后主紀》:“后主緯,字仁綱,大寧二年立為皇太子。河清四年武成禪位于帝。夏四月景子,皇帝即位于晉陽宮,大赦,改元天統。”
[4] 《儼傳》:“儼恒在宮中,坐含光殿以視事,和士開、駱提婆忌之。武平二年出儼居北宮。”
[5] 【補】僭,疑當是“借”字,言優假之也。下文始言其僭。
[6] 【補】乘,食證切。《獨斷》:“天子至尊,不敢渫瀆言之,故托之于乘輿。乘,猶載也。輿,猶車也。天子以天下為家,不以京師宮室為常處,則當乘車輿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輿以言之。”
[7] 《隋書·百官志》:“中尚食局典御二人,總知御膳事。司農寺掌倉市薪菜、園池果實,統平準、太倉、鉤盾等署令丞,而鉤盾又別領大囿、上林游獵柴草、池藪、苜蓿等六部丞。”
[8] 【補】索,山戟切。
[9] 訽,呼寇切。《說文》:“同‘詬’。”《左氏·襄十七年傳》杜《注》:“訽,罵也。”
[10] 【補】分,扶問切。齊,在諸切。
[11] 見《左氏》隱元、三兩年傳。
[12] 《儼傳》:“儼以和士開、駱提婆等奢姿,盛修第宅,意甚不平,謂侍中馮子琮曰:‘士開罪重,兒欲殺之。’子琮贊成其事。儼乃令子宜表彈士開,請付禁推。子琮雜以他文書奏之。后主不審省而可之。儼誑領軍庫狄伏連曰:‘奉敕令領軍收士開。’伏連信之,伏五十人于神獸門外,詰旦,執士開,送御史。儼使馮永就臺斬之。”《后主紀》:“武平二年七月,太尉、瑯琊王儼矯詔殺錄尚書事和士開于南臺。”
[13] 《儼傳》:“儼率京畿軍士三千余人屯千秋門。”
[14] 《儼傳》:“帝率宿衛者授甲,將出戰,斛律光曰:‘至尊宜自至千秋門,瑯琊必不敢動。’從之。光強引以前,請帝曰:‘瑯琊王年少,長大自不復然,愿寬其罪。’良久,乃釋之。何洪珍與士開素善,陸令萱、祖珽并請殺之。九月下旬,帝請太后,欲與出獵。是夜四更,帝召儼。至永巷,劉桃枝反接其手,出至大明宮,拉殺之,時年十四。”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1]趙王之戮,父實使之。[2]劉表之傾宗覆族,[3]袁紹之地裂兵亡,[4]可為靈龜明鑒也。[5]
[1] 見《左氏·隱元年傳》。共,音恭。
[2] 《史記·呂后紀》:“高祖得戚姬,生趙隱王如意。戚姬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賴大臣及留侯計得毋廢。高祖崩,呂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鴆之。趙王死,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使居廁中,曰‘人彘’。”
[3] 《后漢書·劉表傳》:“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為鎮南將軍、荊州牧,二子琦、琮。表初以琦貌類己,甚愛之,后為琮娶后妻蔡氏之姪。蔡氏遂愛琮而惡琦,毀譽日聞,表每信受。妻弟蔡瑁及外甥張允并得幸于表,又睦于琮,琦不自寧,求出位江夏太守。表病,琦歸省疾,允等遏于戶外,不使得見,琦流涕而去,遂以琮為嗣。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地,將因喪作難。會曹操軍至新野,琦走江南,琮后舉州降操。”【補】覆,芳服切。
[4] 《后漢書·袁紹傳》:“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領冀州牧,有三子:譚,字顯思;熙,字顯雍;尚,字顯甫。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后妻劉氏有寵而偏愛尚,紹乃以譚繼兄后,出為青州刺史,中子熙為幽州刺史。官度之敗,紹發病死,未及定嗣。逢紀、審配夙以驕侈為譚所病,辛評、郭圖皆比于譚,而與配、紀有隙,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害,遂矯紹遺命,奉尚為嗣。譚自稱車騎將軍,軍黎陽。曹操渡河攻譚,尚救譚,敗,退還鄴,操進軍,尚逆擊破操。譚欲及其未濟,出兵掩之,尚疑而不許,譚怒,引兵攻尚,敗,還南皮。尚復攻譚,譚大敗,尚圍之急,譚遣辛毗詣操求救,操渡河,尚乃釋平原還鄴。操進攻鄴,尚棄中山。操之圍鄴也,譚背之略取甘陵、安平等處,攻尚于中山。尚走故安,從熙。明年,操討譚,譚墮馬見殺。熙、尚為其將張綱所攻,奔遼西烏桓。操擊烏桓,熙、尚敗,乃奔公孫康于遼東,康斬送之。”
[5] 【補】龜可以占事,鑒可以照形,故以此為比。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1]教其鮮卑語[2]及彈琵琶,[3]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4]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5]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6]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
[1] 【補】〈疏〉,所助切,記也。《晉書·陶侃傳》:“遠近書疏,莫不手答。”
[2] 《隋書·經籍志》:“《鮮卑語》五卷,又十卷。”
[3] 《風俗通·聲音篇》:“琵琶長三尺五寸,象三才五行;四弦象四時。”《釋名》作“批把”,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取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4] 【補】伏,與“服”同。
[5] 【補】俛,與“俯”同。
[6] 【元注】一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