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美新風口:顏值經濟下的萬億市場
- 動脈網 考拉看看編著
- 1915字
- 2020-03-24 09:59:00
第二章 產業篇:醫美產業鏈布局
一、醫美App的三大價值
(一)連接人和信息
醫美是一個偏重決策的消費,它的消費決策需要的信息非常多,比如機構、醫生、項目本身、價格、口碑、評價等。這些信息在App里是如何被安排的?
在醫美App里,一個用戶發表了一篇日記,它首先被分類和關聯指向了某一個項目(如:線雕面部提升),以及一個SKU,通過這個SKU關聯了某一家醫院、某一個醫生,以及這個醫院的其他項目,和做過類似項目的其他消費者。
這些信息是通過結構化、系統化的方式被組織起來的,用戶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非常高效,體驗很好。這些內容都存在于互聯網中,諸如各種論壇、貼吧、微博和朋友圈,但之前它們是孤立和分散的,用戶做功課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而醫美類App不僅系統地重新整理和存儲內容,并且引導用戶不斷制造內容。隨著幾年的時間積累,內容沉淀厚度的增加,變成了醫美用戶獲取信息最方便的地方。內容的厚度,也形成了垂直App產品的壁壘,體驗比搜索要好,所以醫美App在移動時代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搜索,成為整形用戶的新入口。
當前信息呈現方式已經非常多元化,以前問答、圖文就已經能滿足用戶要求,現在我們也在不斷生產新的內容形式來吸引用戶,比如視頻、直播、達人KOL、自制節目等,進一步滿足用戶需求。
(二)連接人和服務
以前電商只連接人和商品,團購的出現可以連接人和生活服務,后來滴滴可以連接人和出行服務,而醫美App可以連接人和醫療服務。
醫美App使得消費者可以直接在互聯網上選擇一個醫療屬性的服務產品,并且下單支付然后到院消費,將人和服務做了連接。
在連接人和醫療服務中,有兩件事值得一提,一是價格的確定性。確定性帶來安全感,尤其是價格的確定性。
價格的確定性,是一個用戶體驗的前提。你很難想象一個消費行業,用戶都不知道購買醫美服務需要花費多少錢?這個行業能做多大規模?占GDP多大的比重?房子、車子、衣服、吃飯和打車,這些衣食住行的行業,在用戶心里都有一個大致的價格認知。
舉個例子,打高爾夫球一年要花掉多少錢?一個潛水愛好者一年要花掉多少錢?除了業內專業人士外界知之甚少。雖然這兩個領域很高端,但非常小眾,占GDP的比重可忽略不計,整個行業很難做大,價格透明、確定才是一個行業規模化的前提。
醫美行業過去也是類似情況,北京有2200萬人口,很少有人知道打一支瘦臉針大致要花多少錢。在醫美App出現之前,互聯網上是沒有醫美服務價格的,相反,信息不對稱是行業的重要營銷手段,但是行業發展也因此受限,還有很多灰色地帶出現,因為不確定性會帶來不安全感,大量的人對醫美有負面印象,而且認為醫美充滿暴利,這種不確定性反過來會抑制消費需求。
醫美App的電商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遍布全國300多個城市,6000~7000家機構,5萬個SKU,其實已經對這個行業的價格確定性做了很大的推進,也是對用戶體驗的極大提升。
所以,這幾年醫美App幫助了很多小白用戶,這些人自身有對美的追求,但對醫美完全不了解,對價格恐懼,對安全感懷疑,我們幫助他們走進了整形機構,帶來了行業的增量。
另外,對服務的連接會通過平臺對商家賦能來實現。平臺通過系統化和數據化的產品來幫助機構生產內容、獲取用戶、樹立線上口碑,并反過來推動線下服務的提升。
最近半年,平臺針對機構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產品功能,在商家的獲客效率上有了明顯提高,比如重要溝通工具完全自研的私信系統、商家后臺詳細的數據分析系統、拼團、紅包等營銷工具。平臺會持續在提高商家獲客效率方面付出努力。
(三)連接人和人
醫美服務有特殊性,低頻、高價、重決策,用戶關心安全性、效果、價格等多方面因素。
只給用戶提供內容和服務價格是不夠的,用戶的購買轉化率還是很低。所以對于醫美行業而言,連接人和人特別重要,人提供的咨詢和溫度更加重要。
對于用戶而言,用一個賬號和全國任何一家醫美咨詢師、醫生進行溝通,是醫美App的另一個很大的價值。
現在時尚電商里流行一個概念叫“工廠店同款”,你去電商平臺買東西,平臺會告訴你這個商品的供應商是耐克、CK、迪卡儂的供應商,品質一樣,但價格更便宜。
在消費升級的潮流中,對品質的追求上升到了追溯產地,以及上游供應商。以前消費者買一條毛巾,隨便挑個品牌就好,現在好的毛巾,突出的是新疆長絨棉,因為它擁有充足的日照。
同樣的道理,消費者會說,我需要享受和民營醫院一樣的服務,比如預約和舒適的環境,但是我也想要公立三甲醫院的同款醫生,現在醫生多點執業正好可以實現這一點。
醫生原本在價值鏈里面處于上游,由于醫美App的存在,醫生在售前決策中離消費者更近了。以前只有到院才能見到醫生,現在通過線上問答、視頻、直播等形式都可以實現,醫生的品牌性更加突出。
由于多點執業的放開,醫生IP的作用加強。醫生作為上游,甚至獨立于機構品牌,直接面對消費者,這點在公立醫院的醫生中更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