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企戰略運營與醫藥產業重構
- 杜臣
- 4531字
- 2020-03-24 09:57:17
第三節 中國醫藥產業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從2015年新一輪醫改推動以來的醫藥產業發展進程呈現出來的跡象和趨勢分析,醫藥產業生態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
一、醫藥產業未來的挑戰
(一)低增速、低藥價和高成本的挑戰
從2010年起,醫藥產業年增速從20%左右高空逐步回落,2015年已經降到9.2%,2018年雖有小幅提升,考慮到“兩票制”帶來的“高開”因素,在未來五至十年中,還有繼續回落的空間和可能。
受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醫療費用增速加快,如果不能有效降低藥品價格或剔除“神藥”對醫保的無效占用,醫療保險存量和增量都將難以承受。
在藥企,新版GMP帶來基礎設施投入增高、制藥裝備價格上升、人力資源成本升高、研發風險及費用增高、環保成本上升、能源費用上升、土地價格上升等因素,都將推動藥品成本剛性提高。中國藥企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在2%左右,而跨國醫藥巨頭的投入都在8%以上,有的企業高達20%。長此下去,中國醫藥產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由此形成低增速、低藥價和高成本挑戰,急需中國藥企提高運營效率并探索高附加值之路。
(二)新藥研發市場區域性束縛的挑戰
隨著國家醫藥產業政策特別是新藥報批政策的調整和規范,高研發成本、高淘汰率、長研發周期是藥品研發環節的必然趨勢,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外藥品研發成本將會日益趨同。但在制劑方面,中國醫藥產業在境外的市場占有率與我們GDP和人口所占的比例嚴重不協調,市場占有率低的結果就是我們高昂的研發費用無法在全球市場分攤,在藥價和成本雙重壓力下的研發困境可想而知。
(三)新藥、新技術與新裝備“三疊加”的挑戰
很多人認為“中國醫藥產業缺乏的是新藥”,實際上這只是表象,中國醫藥產業真正的問題在于制藥技術落后而且研發重點都放在產品上,致使后勁不足,缺乏原創技術。同時,中國制藥產業的技術裝備也難以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很少有根據技術量身定做的技術裝備。如此現狀,即使有好的技術和新產品工藝,也難以制造出好的產品。要想解決中國醫藥產業技術升級轉型問題,必須同時在新技術、新藥和新裝備方面進行投入,這種三重疊加的研發和創新壓力,對中國醫藥產業整體挑戰非常巨大。
(四)自身能力不足無法應對現實高要求的挑戰
國家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而中國制藥產業特別是原料藥產業廢水、廢渣、廢氣、噪聲污染非常嚴重。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背后的癥結則是環境保護技術研發不足、環保約束不力、環保技術裝備落后,與國家、時代和百姓對制藥產業環保要求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制造技術上,百姓對醫藥要求的本質其實并不是完全高大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而是質量過硬、安全和有確切療效的藥品。在這一點上,制藥企業的現狀尤其不能令人滿意,里面包含復雜而又系統的原因,包括制藥工藝水平不高、制藥裝備技術水平低、質量標準低、操作人員專業技能低,更在于整體管理水平不高。
在組織規模上,即使在目前移動互聯技術蓬勃發展的情況下,規模經濟依然是比較普遍的經濟規律之一,企業可以集中資源獲得技術更先進、更有效率的經營要素,可以在更廣闊的層面分擔成本。但是,我們的組織能力、制度能力和流程能力,以及科學決策能力還停留在簡單業務階段,所以小企業病和大企業病同時存在,先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要素在中國醫藥產業尚難以發揮良好作用。
(五)多元化吸引與自身專業能力不足的挑戰
中國醫藥產業目前正經受低增長壓力、快速成長愿望、規模經濟攀比和其他產業機會吸引這樣四重奏,為數不少的企業正在走向多元化方向,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資源投向所謂的大健康產業。筆者并不是完全反對多元化,而是建議醫藥產業在走多元化道路時要慎重。
(1)是否走多元化道路受資源有限性的約束。所有的企業包括先進巨無霸企業,資源與需求相比,永遠都是短缺的,不要被自己的規模、暫時的成功和虛榮心所蒙蔽。
(2)專業能力的約束。許多走多元化失敗的企業都不是由于市場的停滯,而是由于自身專業能力不足。
(3)內部機制能否涌現出與實際控制人一樣責任心的人才,這才是真正的挑戰。
我們看到許多曾經走多元化和相關多元化的世界級醫藥跨國巨頭紛紛將其非醫藥主業進行剝離,有的企業甚至在其醫藥主業中繼續聚焦,而將處于競爭第二、第三、第四位的業務剝離,但中國藥企卻在走相反的道路。要堅持差異化和聚焦原則,慎重選擇多元化道路,否則這種多元化將不是盛宴而是陷阱。
二、把握外部市場和內部經營中的機會
(一)尋求未被滿足和新產生的市場需求
展開中國百姓群體最新疾病譜和有效醫療譜,可以看到中國最近40年新藥研發追求的目標多數是大市場、多發病和常見病市場,這類市場目前是低水平同質化激烈競爭與高質量藥嚴重缺乏同時并存的市場。而在狹小、發病率不高、不常見病、疑難癥市場,也就是所謂“罕見病”和“孤兒藥”市場,幾乎就是處女地。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解決了環保和成本困難的原料藥具有非常好的市場機會,老藥新適應證開發、中成藥開發、中西復方藥開發、生物藥開發、用生物技術改造傳統制藥產業、藥食同源中藥保健品和疾病預防品的開發,均具有非常大的機會和廣闊的市場。
(二)兼并、重組和整合
過去十幾年時間,醫藥產業內的兼并、重組和整合多數都是按規模原因進行的,這造成目前企業集中度雖有提高,但大而不強、大而散,所以規模經濟規律無法發揮作用。簡單的算術相加對企業自身和整個產業健康發展價值不大,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會看到粗放兼并、重組和整合的負面效果。未來醫藥產業兼并、重組和整合的市場機會將會圍繞企業價值做強而展開,所以差異化定位、互補性并購和專業化重組將成為主流,而且母公司將會更注重重組后企業整體的整合效果和價值。
(三)重視差異化的戰略經營
一提到戰略,許多人會聯想到虛無縹緲的東西,況且目前環境和資源都在快速變化,不確定性空前嚴重,所以對戰略不是束之高閣就是嗤之以鼻。實際上,越是在環境和資源快速變化的時代,不確定性越嚴重的時候,發展戰略越重要。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戰略,但差異化戰略應該是不同企業共同的選擇。中國醫藥產業40年發展歷程中之所以出現諸多困難,實際原因和癥結都與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有直接關系。
所謂差異化,就是為企業和產品、市場和目標客戶尋求一個獨特的定位,然后以不同于競爭對手的方式去經營。同時,在品牌、技術等方面與戰略相匹配。同樣的普藥,為何同仁堂的賣得好?同仁堂抓住了“傳統工藝”和“地道藥材”兩個關鍵,從而從一般的普藥混戰中脫穎而出。所謂差異化戰略,不僅僅是指產品的差異化,實際上,在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創新和差異化的突破點,然后持之以恒,將運營與戰略相匹配。
(四)盤活存量資源,提高運營效果和效率
1.盤活產品資源
中國多數藥企特別是有歷史的藥企都存在大量“休眠產品”群。這些產品或者由于同質化嚴重,或者由于成本居高不下,或者由于工藝沒有打通等原因而休眠。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力促這部分藥品選擇新的命運,未來醫藥市場普藥文號會急劇減少,但普藥仍將是主流產品,那些差異化做得好、產品制造水平高的普藥仍有機會服務于百姓。
應對這些產品進行戰略評估,根據現行政策及發展趨勢決定產品前途,對有市場潛力的產品實行一品一策,通過打通和改進工藝、提升標準、進行差異化定位創造上市條件;根據具體產品市場情況和自身特點對產品重新定位,采用聚焦策略。對于同質化嚴重、無法差異化的產品文號及早舍棄或剝離。
2.盤活人力資源
有相當數量的藥企同時存在兩個相互矛盾的難題:一方面是企業掌舵人感覺人才缺乏、無人可用、人力資源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則是員工特別是經理人怨聲載道,積極性和創造性遠沒有發揮出來,員工流動性大。如果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再好的資金資源、產品資源、技術資源都難以創造市場價值。未來國內醫藥產業人力資源狀況還將持續變化,經理人心浮氣躁、頻繁跳槽現象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人力資源成本將繼續攀升,人力資源的流動性仍會持續。
究其原因,一些藥企決策者在對待人力資源方面的認識顯然還與企業實際需要存在巨大差距,沒有將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一門對企業盛衰成敗起決定性作用的科學來對待。人力資源出現問題時飲鴆止渴,沒有問題時束之高閣;想起來人力資源是戰略,想不起來就是事務。
解決的途徑除了重視人力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對人力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制定可以落地的人力資源戰略和策略,將人才培養和使用結合起來,將使用人力資源智慧、才能與獲得員工的心統一起來。對關鍵人才和高級管理人員,企業決策者要改進與這些人才的交流、溝通方式,用信任凝聚力量。
提升經營水平,提高運營效率。這幾年,筆者有機會參觀考察國內多家制藥企業,幾乎都是位居國內醫藥工業年度百強榜前五十位的企業,在為這些企業突飛猛進發展和漂亮的硬件贊嘆的同時,也深刻感覺到這些企業光鮮外表下面隱藏著諸多弊端,有的企業還特別嚴重,輕者影響優勢發揮,重者可能會毀掉企業幾十年創造的價值。這些弊端包括內部機構混亂、權責不清、戰略不明、定位不準、員工心散、智慧無法凝聚、運營效率低下、浪費嚴重、人才外流。如果企業能夠對上述項目進行專業化盤點,有針對性地去解決,每一項都將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化解風險。
(五)踏踏實實創新,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
1.產品創新
一提到產品創新,就想到幾億元人民幣、十年開發周期的煎熬,這是全新產品必需的過程,付出多、失敗多,所以成功后回報也豐厚,這就是跨國醫藥巨頭極力追求新產品的核心原因。同時,開發非新藥的新適應證,改進給藥渠道,改進有效成分釋放方式,改進工藝,降低消耗,用環保工藝和安全工藝替換落后工藝,給產品以新的定位,這些都是產品創新的重要命題。
2.技術創新
長時間以來,中國藥企一講到研發首先想到的就是產品研發,在資源的實際投入方面,對技術的研發也遠遠小于產品研發。而一個企業甚至國家層面,如果長期沒有技術創新,在產品研發方面投入再多都難以有實質性的突破。如果一家企業想持之以恒地生存和發展,技術創新研發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包括化學藥的合成、純化和結晶技術、有效成分釋放技術、制劑技術,中成藥的提取、純化技術,用生物技術改造傳統化學藥和中藥產業,等等。
3.技術裝備創新
產品和技術創新需要技術裝備的支持,在中國醫藥產業目前情況下,制藥裝備企業與制藥企業分離多、合作少,制藥企業的實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制藥裝備企業又覺得沒有創新源頭和動力。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國家政策要支持,技術裝備企業要有動力源頭,制藥企業要參與其中,用最新、最成熟的技術武裝制藥產業,實現智能制造目標。
4.經營和管理方式創新
首先是不故步自封,不被傳統習慣所束縛,根據市場競爭實際需要采取恰當的經營和管理措施,實踐是最好的創新土壤,根植于實踐和現實的土壤去創新就永遠不會落后和掉隊。在經營和管理方式創新方面,機會多多,但是藥企受制于眼界和習慣思維,邁不開創新步伐。
5.嘗試合作
藥企三十幾年的發展,最大的遺憾就是互相之間合作少,單打獨斗多,所以難以成就大事。以契約和信任為紐帶,各個企業之間完全可以在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產品生產等領域發揮各自所長,共享發展成果。合作的另一層意義就是各自進行差異化定位,各自走專業化道路,避免造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同質化競爭。
中國醫藥產業正走在通往未來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需要產業政策制定者、藥企和全社會共同思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