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八節 中國需要怎樣的醫藥發展生態

從歷史和現實結合的視角,中國醫藥產業70年走過了解決缺醫少藥和低水平同質化發展兩個時期,目前正在進入第三個時期,即高質量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中國醫藥產業也可以再分為三個階段:

(1)從1977年改革開放伊始至1995年前后為產業蓬勃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色調有三個方面:第一,外資藥企大舉進入,中國醫藥市場變為全球藥品市場的前沿陣地;第二,國有藥企大舉發展,這階段“老四家”中的華北制藥、東北制藥、新華制藥獲得資源最多、發展最快,這些藥企紛紛引進全球先進技術,并率先成為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第三,民營藥企出現。中小藥企在改革開放大潮下紛紛落敗,轉而成為民營藥企發展的溫床和起步基礎。外資進入、國有藥企分化、民營藥企起步,三者在同一時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解決的反倒是同一個問題:百姓缺醫少藥。

(2)從1996年至2015年是產業發展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色調就是探索,包括產業發展方式探索、產業政策探索、準入政策探索、技術和管理創新探索等方面。藥企發展產權格局從外資、國企、民營三者各自發展向互相融合轉型,從獨資向公眾公司轉型;產業政策從完全管控向市場化開放,同時探索價格管控和藥品準入方式,強力推行GMP、GSP等國際通行規范,實行醫療保險制度;藥品生產、流通的管控方式也發生多次變化,從產業政策、監管和市場準入一體化管理到多個主體分立。

(3)2015年7月22日之后屬于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比較有代表性的政策措施包括藥品申報數據自查、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兩票制、藥品上市持有人制度、化藥注冊新分類標準實施、限抗限中藥注射劑、輔助用藥目錄、縣級醫療機構改革、分級診療、醫生多點執業、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國家組織集中采購,等等。短短3年時間內,醫藥產業發展生態發生根本性變化,規范和創新成為藥企發展的主流方向,低水平重復趨勢遭到遏止。

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醫藥發展三個時期,還是改革開放40多年醫藥產業三個階段,歷史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1)醫藥產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權力、金錢、掌門人意志和其他因素都可以通過創造條件而順應規律,但不能改變規律。

(2)政策嚴重影響產業發展健康狀況,“政策好,藥才好”。

(3)產品安全性和療效是競爭力的核心,所有其他因素都是這個核心的輔助和影響因素。

(4)產業環境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超周期性,每一次循環都有我們預料不到的方面。藥企發展既要認識到這種周期性,把握周期,順勢而為,又要借周期之力發展自己:該“冬眠”時不要硬闖,該嶄露頭角時不要遲疑。

(5)適應外部環境的鑰匙在自己。許多掌門人說我已經盡力了,我已經“黔驢技窮”了,實際上調整一下方向,你就會看到自身的潛力。如果你實在無法突破,就去向員工請教,向合作伙伴請教,向客戶請教,那里一定有你值得挖掘的潛力和經營靈感,用自身營造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6)未來經營風險無處不在,藥企發展不是懼怕風險而是與風險共舞,把握底線,用發展和競爭優勢化解、承擔和規避風險。

上述六條啟示沒有提到當今比較熱的詞“創新”,并不是創新不重要,創新永遠是藥企實現目標的手段,只是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

對照上述六條啟示,中國醫藥產業目前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方面?

(1)政策變化太快,左右搖擺,產業沉沒成本高昂。說起來是“一套組合拳”,實際上這套拳“組合”得比較亂,讓藥企想創新而不敢投入,投入可以計算而回報無法預期,想規范而底線頻繁變動。

(2)藥企掌門人“聰明”帶來的短視。在創新、規范、國際化趨勢面前,很多藥企沒有準備好,或者說已經來不及準備。

(3)合作不足。長期以來“寧為雞口,不為牛后”的慣性思維和“決策”權思維限制了藥企的發展步伐。在創新風險增加,創新資源不足,市場多元化、國際化、碎片化時代,合作是發展不可或缺的。

40年前,業內掛在嘴邊的概括詞語是醫藥產業小、散、亂,這一思路一直統治產業認知到現在,所以人造“大藥企”神話不斷但鮮有成功。40年后,我們看到真正具有活力的藥企就是那些中小規模的藥企,這些藥企生命力極強,創新活躍。所以,“小”不是問題的根源和癥結;“散”既是活力之源也是產業的現實,但是一些機構和“官”本位重的人士喜歡整齊劃一,喜歡“頂層設計”;至于“亂”,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政策亂是產業亂之源,要想解決產業亂的問題必須從治理政策亂開始。

面對新的全球化、新的產業格局和突飛猛進的新技術,面對中國百姓對醫藥、醫療、醫保的新期待和新現實,面對疾病譜的變化趨勢,中國醫藥產業需要政府、藥企、醫療機構、協會、智庫協同合作,重鑄生態鏈和環境。

(1)制藥企業、藥品流通企業、投資、保險、藥品研發、醫藥智庫、藥監部門、醫保部門、醫療機構和主管部門等與藥和醫有關系的機構要走共贏和合作之路,沒有“共謀”但有默契,而不是博弈的道路。健康中國是合作和各方添磚加瓦的結果,而不是博弈和“捉迷藏”的成果。法律、法規促進的是藥企、醫藥投資、醫藥保險、醫藥研發的健康發展、規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各方合作共同創造中國醫藥產業發展深谷,吸引和容納全球人才、技術、投資在中國醫藥產業共同發展、協同發展,創造醫藥創新發展高地。回首一百年來全球醫藥醫療發展史,從青霉素成為治療藥品到磺胺類藥的誕生,直至目前基因技術和精準醫療的出現,環境、技術、疾病譜都在發生變化,但始終貫穿著一些相對穩定的規律性事實。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世界誕生新藥最多的、用當時先進技術生產新藥最多的地區是歐洲。這里面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條件:①在當時的歐洲,研發和生產藥品獲利頗豐,不論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是有錢人都愿意嘗試藥品創新,所以歐洲百姓是最早享受到最新醫藥技術的群體;②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基礎,當時用工業化方式已經能夠成批生產化工產品,多項化工單元操作包括合成、固液分離、非接觸干燥技術已經廣泛用于工業生產;③自由的思想,沒有“頂層設計”,沒有“政策”“支持”,當然也沒有干擾。有這方面愛好的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失敗了自己承擔,不會被追究責任。

但是,當歐洲進入老齡化以后,醫療費用增長加快,國家開始限制藥價,而此時的北美大陸則相對寬松并形成了一定的法治環境,所以我們看到醫藥創新的成果產地轉移到了美國,直到現在。

中國醫藥產業雖然尚處于發展之中,但是已經有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積累,如今國際化步伐加快、人才濟濟、醫藥創新正在向國際第一梯隊邁進,如果能夠有穩定且一以貫之、前瞻性強、有遠見的產業政策,以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中國完全有可能成為繼美國之后新的醫藥創新之谷,吸引全球醫藥創新人才、技術、資金進入中國。只有這樣,健康中國才會成為現實。

中國醫藥企業家多數白手起家,具有天生的創新意識和百折不撓的發展激情,勤勉、市場意識強,他們幾乎不需要激勵就能夠拼搏努力。他們需要的是穩定和一以貫之的政策環境,規范和有活力的產業環境,假以時日,一定能夠將中國醫藥產業創造成全球創新高地。

獲利豐厚的沃土是全球醫藥產業聚集、吸引和產生劃時代成果的基礎和前提。

(3)“政策好,藥才好”是醫藥產業人的心里話。政策是統一的政策,為何產業界反映不一?為何效果差強人意?這需要進行客觀分析。

未雨綢繆制定產業政策。中國醫藥產業發展到今天,是市場需要、資源積累和政策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政策落地的前提是準確判斷中國醫藥產業發展處于哪個歷史階段,需要怎樣的政策行為來影響、規范和支持。有時需要先發展再規范,有時需要先規范再發展,還有時需要邊規范邊發展,所以需要有足夠的前瞻性。為了解決前瞻性和現實性問題,政策制定前需要廣泛征求業內意見,有時需要在具有代表性企業和人士中逐個逐項征求意見。完成文件規定的流程簡單,而讓政策具有高水平、高質量則比較難且工作瑣碎,需要耐心和一定的專業水準。

政策發布后需要及時、逐條進行解釋,真正讓業界理解和掌握這些新政策。

良性政策必須照顧到醫藥新技術、新產品創新和降低患者負擔之間的平衡。沒有創新醫藥技術和新藥品,即使從數量上降低了用藥者的負擔,但并沒有解決患者降低用藥負擔背后的核心目的——以合理的代價實現治療目標。醫藥產業健康發展、創新發展才是造福患者的最佳道路。

良性政策必須在打擊“神藥”的同時能夠保護守法藥企的合法權益,而不是一刀切,要相信絕大多數藥企都是合規守法經營。

(4)構建國家層面的藥企退出機制。中國藥企轉型喊了多年,實際上從2015年后才具有實質性意義。但是,許多藥企至今進退兩難。進——既沒有興趣又沒有資源也沒有這個能力;退——無法承擔退出的后果和代價,而且長期在醫藥行業工作的掌門人對其他領域也不熟悉。這就需要從國家和整個產業層面搭建產業退出機制與平臺,讓無力繼續在醫藥產業耕耘的藥企有合理的和可以承受的退出通道。

(5)藥企要深刻總結全球醫藥產業,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形成規律性的認知,不重復犯錯誤,不犯重復性錯誤。

回首中國藥企改革開放后40多年的發展,經驗和教訓蠻多也彌足珍貴。有多少草根藥企從小而弱起步,二三十年進入“百強”企業,又有多少在改革開放之初“大而強”的藥企如今步履維艱,還有多少藥企在這二三十年中風風雨雨、起起落落,這里面難道沒有規律性認識可以借鑒嗎?

規范:現在和未來不規范就是“自找死路”。

聚焦:前二三十年有規模才有政策支持,才有“面子”,才顯得“氣派”,從醫藥新政以至未來,活下來就是本事,能夠經歷春夏秋冬而不倒才是能力,能夠在活下來的同時創造獨一無二解決健康問題方案的藥企才是真正的贏家。

所以,回歸藥的根本才是“道”。

要回歸根本、聚焦有限領域、規范、差異化,創新才是每家藥企都要練就的本事。

要實現上述目標,藥企要完成“戰略-執行力-領導力”認知和行動升級換代,其中的關鍵是掌門人的自身迭代: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型老板升級為虛懷若谷的導師,從“定于一尊”的掌門人升級為多中心的發展平臺。

應該說,藥企變革考驗最大的實際是掌門人。

藥企自身的轉型、醫藥產業政策從“博弈”轉向“共贏”、合理的產業進入和退出機制的協同一致將打造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藥品創新“深谷”,健康中國才會成為現實。

上述五個方面看似“空”而“高”,“空”才可以容納各種觀點和智慧,“高”才可以看全局,通過“空”而“高”的空間使各方達成共識,共同締造中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平臺。

認識醫藥產業規律,掌握醫藥產業規律,按照醫藥產業規律去行動,政企商同心協力營造健康、充滿生機與活力、規范而又有吸引力的醫藥產業生態環境,中國醫藥產業一定會站在全球產業之巔,引領產業發展,造福全球百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循化| 海晏县| 安仁县| 克拉玛依市| 长沙市| 全州县| 营口市| 偃师市| 抚松县| 洪洞县| 香港 | 确山县| 浑源县| 顺义区| 仪陇县| 罗田县| 嘉荫县| 斗六市| 皋兰县| 尚义县| 巫山县| 昌图县| 镇康县| 凌海市| 海口市| 广东省| 汾阳市| 宿州市| 双柏县| 车致| 南昌县| 中江县| 隆子县| 彭阳县| 湖南省| 丰宁| 平谷区| 马公市| 平乡县|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