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 獨自看云
- 禾禾之木
- 2226字
- 2022-10-07 06:45:03
曼麗通過雜志上的人物專欄了解到很多名家大師都曾出國留學。
有的人留學的費用是自己家出的,這些自費留學的人家不是高官顯宦,也是家里開工廠、開店鋪或者有田有地的經濟實力派。
徐志摩就是家里自費供他出國留學的,他那在康河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灑脫,若沒有雄厚的經濟支撐,不知應歸于哪個流派。
還有一種情況是考取了庚子賠款的官費留學生,由政府出錢出國讀書,基本都是到歐美國家的一線城市,讀的都是名校。
能夠考取官費留學名額的自然是少數,大部分人出國留學是靠自費。
大家熟知的民國大師,一般都是考取了庚子賠款官費留學的學霸、考霸。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胡適先生就是考取了第二批庚子賠款官費留美的名額,才得以出國留學的。和他同時考取的有語言學家趙元任,他作曲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曼麗年輕的時候喜歡聽呢。曼麗讀初中時用的語文課本里面有氣象學家竺可楨寫的一篇科普小文章,名字好像叫做《大自然的語言》,竺可楨也是和胡適先生同批考取的赴美官費留學生呢。
還有小說《圍城》的作者錢鐘書先生是考取了官費留學生名額去英國牛津大學學習的呢,曼麗記得自己二十幾歲的時候看《圍城》這本小說,看完一遍,過了幾天,又看了一遍,越看越喜歡。電視臺把這本小說拍成的電視劇,曼麗也特別喜歡,這部電視劇現在也要算作一部經典劇作了。
那個時候,不論是自費留學的,還是官費留學的留學生,在國外的生活都是令人羨慕的。他們在國外學習之余,有的游歷名川、造訪古跡,有的結交名流、忙于社交,有的享受戀愛、享受自由。有的一人留學,全家隨同,攜帶妻子、兒女同行,一邊學習,一邊還要盡夫責和父責。
哪里像現如今有的留學生,出國留學,猶如拋家別口,獨自閉關修行。
曼麗向來都認為做什么事情都應當向那些做得好的人學,如果不知道身邊的人做的事情是不是叫做好,那么就向那些知名人物學習,學一學那些名家名師。
可是學人家的時候也要注意量力而為。
就比如有的真名士不光學問好,還打得一手好麻將,曼麗就不要去學人家打麻將牌,只學人家看書做學問就對了,曼麗底子淺,做不來學問,就學人家看書好了,多看點書,哪怕是看看雜志,也讓自己長了不少見識。
就比如人家去了外國讀書,長了見識,但是自己沒有經濟條件去國外讀書,也非要學人家去國外讀書嗎?就學人家讀書就好了,為什么非要學人家出國呢?
曼麗的爺爺當年在小鎮開個雜貨鋪,小本經營,為支助幾個堂兄弟的孩子去省城念大學,也是耗盡了囊中的銀元。想必那時,溫家鎮王家從未奢望過,也從未設想過讓自家的子弟飄洋過海出國留學,量力而為嘛!
倘若既無經濟條件,又一定要到國外看看,那就去國外打工好了,比如勞務輸出。曼麗有一個女同學,二十幾歲的時候通過勞務輸出去日本,在一個專門做魚丸的工廠,天天守在機器旁邊加料、把機器吐出來的魚丸分裝。一年之后回來,用掙得的錢自己開了一個小小的時裝店,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省城進貨,生意不算火,但是養大了一對雙胞胎兒子,一家人衣食無憂、和和美美。
曼麗的媽媽常跟曼麗姐弟講起她自己的舅外公,那就是一個到過國外打工,掙了錢還長了見識的人。
曼麗媽媽的家鄉在膠東半島的一個靠海的村莊,雖然靠海,但是村民種地為生。
她的舅外公二十幾歲的時候,縣里來人要招幾個去英國做戰時后勤的民工,當時歐洲正在打仗,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她的舅外公被選上了,跟著從其他縣選上的民工一起漂洋過海,有的在法國下船,有的在比利時下船,他到英國下船了。
他在倫敦郊外每天和十幾個中國民工搬運彈藥,不算辛苦,他說沒有在家種地累。他們吃的住的還不錯,兩個人住一間,晚上的空閑時間多,有工友就跑出去玩到很晚才回來。
有天晩上,他正睡得香,看到兩個小鬼拿著索鏈到他床前就往他脖子上套。他一下子怒火中燒,跳起來劈頭蓋臉地打那兩個小鬼,邊打還邊罵,不知好歹的東西,敢來惹老子。那兩個小鬼慌了,連聲說,糟了、糟了,認錯人了,說著就跑了。他倒下繼續睡。
第二天早上醒來,不見同屋的工友,知道那人肯定一夜未歸。快中午了,聽到有人說海灘上有個死人,像是華工,他知道不妙,和幾個工友趕過去,警察已經到了現場,他一看,果然是他的同屋工友。
想想昨晚上,那兩個小鬼必定是閻王爺派來索工友命的,工友不在,他們就索自己,幸虧自己打跑了他們,不然死在這異國他鄉的就是自己了。
他回國后,在家鄉很受大家尊重,畢竟是見過世面的人。村里的人連威海都沒有去過,更別說青島和濟南了,可他卻到過英國,看見過飛機,什么是飛機?村里的人想像不出,要聽他講。
所以人想要長見識,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若是指望長了見識,從此成為人上人,這不光是一個有難度的事情,恐怕還是一個思想問題呢,大概是封建思想沒有從心里根除吧!
近十年來,看到人家有才藝天賦的人走了文藝這條路,成了明星,大家就一股腦兒的把孩子送去參加各種選秀節目。有的小孩真的通過這樣的選秀節目出道了,但是更多的孩子卻在這個過程當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了。
這就和送孩子出去留學是一樣的道理,有的人家家里條件特別好,哪怕就是把孩子送出去玩了幾年,對孩子的這一輩子來講都是有意義的,都是一個寶貴的人生經歷;可是有的家里經濟條件明明不允許,比如曼麗家,如果非要節衣縮食,讓孩子出去留學,這樣的留學真的會有意義?
人的成長過程,也就是生活的過程,什么是生活呀,曼麗想,要好好的享受食物,享受睡眠,還要游山玩水,結交朋友。花大價錢去外國封閉式地學習一年,什么都不會享受到,甚至連讀書的樂趣都怕要被苦讀逼得不見了,這樣能長見識嗎?這樣能真正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