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后記
- 鯤鵬于飛
- 秋風暖陽
- 1611字
- 2025-06-12 08:43:51
李靖一生,功勛卓著,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生榮死哀,與李世民相知相守,創造了一代輝煌。大唐的哪一片國土,沒有留下他奮戰的足跡?從李淵對他憎恨、猜忌甚至要殺他到由衷地從內心里贊賞他。可以說他深得李淵和李世民兩代皇帝的信任。他一生不負從歌伎出身的紅拂女,不負與虬髯客的相約,直至和李世民君臣相悅,死后陪葬昭陵。可以說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光彩的一生,留下了千古佳話。
他一生留下了諸多的兵書戰策,如《李靖六軍鏡》、《陰符機》等,可惜大都輾轉遺失,今世幾難看到。唯有《李衛公問對》上、中、下三卷,共九十八次問對,凡一萬余字流傳至今,使今人方能一窺李靖的軍事才華。
歷朝歷代,對李靖的評價都很高。
他的舅舅韓擒虎曾評價李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舊唐書》)
隋吏部尚書牛弘曾盛贊李靖:王佐才也!(《舊唐書》)
楊素:卿終當坐此!(《舊唐書》引)
李淵:李靖是蕭銑、輔公祏之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舊唐書》)
李世民:得李靖為帥,快哉。《辯跡論》)
王珪曾對李世民云:兼資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舊唐書》)
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并祭祀歷代名將,設置了武成王廟。武成王廟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唐開國名將李靖、李勣等歷代名將十人為配享。
后晉高祖石敬瑭下詔,追封李靖為靈顯王。這是李靖首次被追封為王。
宋朝初年,宋太祖下詔,為李靖等“前代功臣烈士”專門設置守冢人。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李靖。到了清朝時,李靖的塑像還專門被請到太廟中,成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與歷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唐、宋、明、清等朝,李靖的地位越來越高。而官方的祭祀使李靖的地位更具備了合法性,為民間祭祀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據傳,李靖死后經常顯靈,為百姓救危解難。百姓因而為其建廟供奉,自唐以來,李靖更被一步一步地神化。
后來,人們把佛教中的一個神明毗沙門天王的形象,與中國民間流傳的李靖神話相結合,由此便衍生出了中國神話中獨有的“托塔李天王”的角色。而在《毗沙門議軌》中又有關于“天王第三子哪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的相關情節,所以,在中國民間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戴冠、披甲、托塔、哪吒三太子”等一系列形象。
又或者正是李靖和蘇定方那次在會稽山陽明洞,為揭穿左游仙的偽裝而扮演佛教中的毗沙門天王的形象,而使自己托塔天王的面貌常留在了人間。
隨著《封神演義》和《西游記》兩部作品的傳播,李靖的故事在人們中間口口相傳,“托塔天王李靖”的形象便更加深入人心。
不管怎么說,李靖之所以享有這么高的地位,與他的功勞貢獻是分不開的。無論歷史如何變幻,花開花落,一代“戰神”的形象必將永駐人間。
作者附記:
終于寫完了!雖然有些累,但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這是我寫的第一部小說,從醞釀到真正落筆花了幾年時間。一開始動手大約是在十年前,寫了有十幾章,寫著寫著不想寫了便又把它放下了。2019年寒假正值疫情期間無法外出,才又重新拾起來,且又推翻了前面的所有章節重新構思,一路寫來,竟至寫了一百多萬字。直到2024年8月經五、六次修改后方才成稿。這中間有艱辛,更有徘徊。雖然只是業余寫著玩,但也是頗累的。其中查資料就耗費了很多的精力,文思來的時候更要起早貪黑。而有時一旦寫著不滿意,全章又都要推倒重來。
我知道第一次寫小說肯定寫的不好,很多人讀不下去,甚至味同嚼蠟。耽誤了讀者的大好時光,在此也略表歉意。但有一點可以自豪的是,除了一些地理知識外,通篇基本上都是原創。想來雖不能入君法眼,權當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吧。
下面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再去修改,看能不能更有味一些。
古人曾云:“一入宮門深似海”,我看我也體會到了“一入文學即深淵”。這才剛跨出第一步,便有戰戰兢兢的感覺。
記得路遙臨死的時候曾感傷地說道:“去你的吧,該死的文學!”這話我沒資格說。但就怕有一天,文學會突然對我說:“去你的吧,該死的,別糟蹋了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