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這些人的幸與不幸
- 鄢烈山
- 1646字
- 2020-11-13 16:45:59
鄉思,更相愛——我的“沔陽三蒸”
朋友聚餐選餐館,如果我是主賓,征求我的意見,我會直言不諱地說,不要(上)川菜館,不要湘菜館,不要海鮮酒樓;如果是人家選好了餐館,就座后點菜時征求意見,我就說有魚或肉,有青菜,兩樣不辣的就行,別的隨你們。
初次見面的會說:“你不是湖北人嗎?湖北人是吃辣的呀!”
于是,我就要給他啟蒙了:是呀,大致說來,國人的口味偏好是所謂“東甜、西酸、南淡、北咸、中辣”,湖北人大多能吃辣的;但是湖北名菜沒有一樣是辣的,比如毛澤東詩中詠到的“武昌魚”,比如“湖北煨藕湯”,比如武漢的名小吃熱干面、豆皮、湯包。只有什么“周黑鴨”(鴨脖子),是被我的仙桃老鄉池莉的小說,在我離開武漢后的這十多年里搞出名的。
于是,我說,哪天我請你去嘗嘗我老家的“沔陽三蒸”,在廣州好多家湖北餐館都有這道名菜,它們跟辛辣不沾邊。我住的“五羊新城”,就有家叫“手拉手”的武漢餐館,以“沔陽三蒸”為招牌菜之一。從“五羊新城”往南,過廣州大橋前行百余米,又有一家湖北餐館,當然也有“沔陽三蒸”。最地道的,在中山大學南門不遠處的康樂村,那里有很多做布匹和服裝生意的沔陽(仙桃)人,家鄉人做家鄉菜給家鄉人吃,聊慰思鄉之情。
“沔陽三蒸”好在哪里?你跟人家說歷史如何悠久是沒有用的,對人家講你的鄉情鄉思更是白費口舌,要講它們如何有營養價值,符合現代人養生保健的追求,當然,同時也要有味覺享受。
在這兩方面,“沔陽三蒸”還真不用吹,的確“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它既不辛辣,也不肥膩,更不咸酸,完全不用擔心增長了“三高”。而且,我們江漢平原沒有山珍海味,以“魚米之鄉”的魚和米為主要食材的“沔陽三蒸”,自然是最地道最原生態的。
具體一點對外鄉朋友介紹,要講所謂“三蒸”,就是米粉蒸肉、蒸魚、蒸蔬菜。而且,最正宗的蒸法是要“上甑”的,而不是用一般的蒸籠。這“甑”,不要望文生義,以為它是陶器,它是用杉木或松木箍的,外形如同一只戰場上擂的大鼓。最好的蒸法,應該是把魚、肉、菜三樣與磨細的大米粉拌好后,放在米飯上一起蒸。
不要說我不懂美食,又從不下廚,嘴笨說不清楚,就是再能說會道的廚師,講得再細再好,也不如你打開甑聞一聞香,盛出三蒸來親口嘗一嘗。
老實說,我是一個家鄉觀念淡薄的人,相信“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古訓。能“系”住我的鄉愁的(我一直認為,對于離鄉的游子來說,是什么物事和親友“系”住了他們的鄉愁,而不是“記”住鄉愁,就像我們水鄉“系”船的有纜繩和樁子),除了年過花甲的姐姐及姐夫們,最是這“沔陽三蒸”了。
雖說“沔陽三蒸”,首先是因為它好吃,符合我的養生保健要求,才成為我的最愛;但是,也不可否認,在情感層面,我思念“沔陽三蒸”,因為其中有家鄉風物和歲月流痕的記憶,有家鄉風俗和親人的念想。
在我的少年時代,中國一直處于貧困之中,即使在江漢平原這樣的魚米之鄉,能吃上三蒸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有每年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吃團年飯,是一定要“上甑”,要吃“十碗(菜)”的。無論如何,父母也要拼出十碗菜來,其中就包括“沔陽三蒸”。來了貴客(比如新上門的女婿,俗稱“姑爺”,又叫“嬌客”),是要“上甑”的。別人家有“喜事”(主要是婚禮,也有生日宴之類),要請送了“人情”(禮金)的親戚和鄉鄰赴宴(俗稱“吃長伙”),那也是要“上甑”吃“十碗”的。
我印象中,“沔陽三蒸”的米粉,我們那一帶叫“細米籽”,是用晚稻米磨的,據說早谷米不好吃。蒸魚用的魚,有鯉魚,有青魚,有鯇魚,也有用不上正席的鱔魚。我最喜歡吃蒸鱔魚。蒸肉用的豬肉,據說最好的是五花肉,不肥也不瘦。我最喜歡吃蒸排骨。蒸菜用的菜,有好多種,隨季節變化,我最喜歡的是茼蒿。我不喜歡吃蒸芋頭,怕“發膨”脹肚子,芋頭葉子或嫩梗子倒不錯。監利縣的舅舅來了,媽媽有時會讓我們上地頭田埂上挑“細米菜”(一種可開白色小花的野菜)做蒸菜……
往事歷歷,如夢如幻,這是情感,是私人的念想。而我真心地喜愛“沔陽三蒸”,一本正經地向外地出生的子侄輩和朋友推薦它,則是出于理性,覺得它有共享的價值!
201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