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雜錄
- 周越然
- 1992字
- 2021-03-05 13:48:33
“給我力量……”
“給我力量,使我可以輕輕地荷負我的快樂和憂悶(Give me the strength lightly to bear my joys and sorrows)。”太戈爾 的這一句話,何等意深而寓遠呵!
太戈爾是詩人,哲學家,文學家,兼教育家。當七年前章太炎先生和我們發起亞洲古學會之先,我已經得知太戈爾煊赫的大名,并且也曾讀過他著作中的好幾本書了。不過對于他的行事,還沒有十分明了,后來在那個會里遇見幾個印度朋友,他們告訴我他的為人,因此而愈益增加我欽佩的信仰。
及讀到Roy的《太戈爾及其詩》(R.Tagore, The Man and His Poetry)和太戈爾的《我的回憶》(My Reminiscence)我更加明白他的為人了。
現在我且把所知道的關于太戈爾的事,約略地寫在下邊:
太戈爾是一九一三年諾貝爾學獎金的得者,他的文章看起來很淺近,實在含意甚多,都有他的哲學思想包孕著。
在一千八百六十一年的五月六日,我們這位大詩人誕生在印度的彭加爾。他的父親是印度最大的“精神指導者”(Spiritual leader)中的一個,民眾因為他努力于社會和宗教的改革,都呼他為“大圣人”。他的祖父是一個地主,地主協社(Landholders’Society)的創設者,慈善家,而且還是個社會改革家。他叔祖是一個政治的領袖和著作家。他其余的祖先,有繪畫家,音樂家,法律和教育的著作家,以及許多別的有用而卓越的人材。總之太戈爾的家庭,是一個望族,對于印度的政治和工業的建設,藝術和音樂的恢復,社會和宗教的改革上,都有絕大的貢獻。
太戈爾是他家里八個男孩、三個女兒里頭的最幼的一個。他起始受教育的確實日期,不能查考。不過我們可以知道一定極早的;在六歲以前,已受一個家庭教師的管理。到六歲這一年,他看見他的哥哥和外甥,都入學校,他也要求同去,然而他們是拒絕而不應許。他立刻放聲大哭,那家庭的教師,便發怒而摑他的頰,說道:“你現在哭著想進學校,將來更要哭著出來呢。”
這個預言現在實現了。到了可以入學的一年他立刻投入東方學院(Oriental Seminary)內,在那邊他找不到趣味和愉快。于是他轉學到師范學校去,或者該處更能適合于他。然而結果是失敗。許多同學,都因舉動和習慣的異趨,不悅于他;而他也嫌惡一個教師,那個教師,常慣用一種越乎禮節之外辱罵的語調;所以他堅決地靜坐了一年,從來不答復他的問題。后來他的家人再轉送他到彭加爾學校,而他的不愿意也仍舊。在他的《自傳》內說:“小孩子在這里,都很會淘氣,不過不致惹人厭惡罷了……”又說:“屋舍用墻壁來圍護,好像巡警,殘忍而幽慘。房間與其說是人類的居室,無寧說是鴿棚。沒有裝飾,沒有圖畫,沒有色彩的接觸,更沒有童心的引起。”
太戈爾天生來就是個大詩人。不過沒有適當的地方和適當的人,施以適當的訓練。他的父親也覺到這一層,于是決心送他到自然的學校里去;問他愿暢游喜馬拉雅山不要,太戈爾一聽到這個消息,便欣然高聲應了一聲“是”。離棄他那監獄般的學校,趨向富有真美的高山。在這山上,他找得他所喜悅和愉快的。“層層的山坡……都被滿開著花的美麗春色所點綴。”他遍山漫游,在巖石,樹木,泉水,和廣闊的天空里,都尋著許多伴侶。
次年,他十二歲了,又回到家里來。自從旅行以后,他對于學校生活,愈覺不能忍受,乃住在家里,從事藝術的修養。把彭加爾文的最重要的書籍統統都讀完。在這年他開始出版他所做的詩集。然而那個家庭的教師,卻極不滿意太戈爾的努力于此,再送他到英國去學習律師。他住了一年,仍舊返他可愛的家鄉來。
在英國,太戈爾做了一首詩,名《碎了的心》(The Broken Heart),得著許多的讀者,而詩人自己也極喜歡它。那時他正十八歲。從十五六歲到二十二三歲,他寫了許多愛情的詩。他早年用一種新的風格,所做描寫情欲的詩,當初頗受舊式學校的道德和新人物所攻擊——其實他的思想里并沒有什么不道德,他的表述里并沒有什么鄙俚,不過道德家和新人物,不懂得這位能引進一種新式的詩新式的風格到世界的文壇上的將來的大詩人的初期作品罷了。
太戈爾的侄兒乾耶底(Jyoti)曾教導他詩學。有一天下午,當時他只有八歲,乾耶底叫他嘗試做一首詩。他一試便成功了。
他的原著,凡是會講彭加爾語的地方,沒有不讀的。翻譯做英文和別國文的,讀者更其多了。
他的重要的英譯作品,詩集有:《吉檀迦利》(Gitanjali)《采思集》《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戲曲有《齊德拉》《暗室之王》《郵局》《春之循環》和《犧牲》等;小說有《餓石》《姨母》《家庭與世界》等;此外更有《生之實現》《人格國家主義》等論文集;《我的回憶》是一部自傳,描寫他內心生活的唯一杰作。
太戈爾快要到中國來了,我有幾個小小的意見,敬告我將來的歡迎者:
(一)他的著作,應細細地看,慢慢地讀;別只看書上的字,當看字內所含的義。否則,萬不能得著他的意思的。
(二)他的英語講得很好,我們和他談話,須十分小心,不可講錯了英語,使他覺得不快。上次他在日本的時候,他說他受了許多苦,因為日本人講的英語,十分之九八不能了解。我們切莫再像日本人啊!
(三)印度人不喜我們稱他們為Indian,喜歡我們稱他Hindu,講話時應留意。
原載一九二三年九月《小說月報》第十四卷第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