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盜古墓驚世駭俗 海昏侯驚艷四方
- 悲摧天子劉賀(海昏侯三部曲)
- 黎隆武
- 2969字
- 2020-03-19 11:37:25
千古悲摧帝王侯,勝王敗寇幾多愁?
英雄生前豪氣在,身后黃土埋一丘。
打開塵封終有日,跌宕起伏難回首。
看慣花謝又花開,濁酒一杯說春秋!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為您播講一部穿越評書,名字叫《悲摧天子劉賀》。怎么叫穿越評書呢,因為這部書從現在一下能跨越到西漢時期,好家伙一下就是兩千多年呀,不穿越能行嗎?這部書是根據黎隆武先生創作的歷史紀實文學作品“海昏侯三部曲”的第一部,原名叫《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劉賀的前世今生》改編而成的。北方文藝出版社取得作者授權,以評書的方式,將第一代海昏侯、漢廢帝劉賀的傳奇人生展現出來。并且由黎隆武先生親自將評書版改成了《悲摧天子劉賀》。
為什么非得改名字呢?據黎先生講啊,這個海昏侯劉賀是西漢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短的,屈指算來這位劉賀當皇帝的日子,滿打滿算就二十七天,還沒滿月呢?!那可真是屁股還沒坐穩呢,就讓人給踹下臺了。劉賀當皇帝之前,是富甲一方的昌邑王,當了一十四年的昌邑王,積累下了幾輩子都享用不盡的財富。不讓做皇帝以后呢,回到老家連昌邑王也沒得當了,昌邑國除,他直接被廢黜為庶民。庶民也就是老百姓了,從皇帝到庶民,那真是一夜之間由天上到地上又趴到井里了。這可真應了那句俗語,“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您說,劉賀若不悲摧誰悲摧啊?把“悲摧天子”這個詞用在劉賀身上,那是再貼切不過了。
說了半天,這么悲摧的一個人,怎么就從塵封兩千多年的歷史旮旯里把他給倒騰出來了呢?劉賀到底又是怎么個悲摧法呢?
您別急,咱們還得從2011年3月說起。
話說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大塘坪鄉觀西村,那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小村落。2011年早春三月的南昌,春寒料峭,月黑風高。觀西村的黨支部書記裘德杏,連續幾天晚上都聽到村莊的狗在異常地叫喚,而不遠處村民的祖墳山——墎墩山上也不時地有強光燈在閃爍,還時而伴有馬達的轟鳴。這種異常的情況引起了裘德杏的警覺。3月24日一大清早,裘德杏領著幾個村民到祖墳山墎墩山上去查看。這一看,可了不得!觀西村村民祖墳山的山頂竟被人打下去一個大洞,深不見底。洞口堆砌著老高老高的新土,旁邊還有大量的木炭、膠泥、鋸斷的槨板木頭。這不是有人盜墓嗎?
墎墩山有古墓被盜的情況很快就匯報了上去。當天下午五點鐘左右,省、市、縣三級文物部門和當地公安機關的工作人員相繼趕到現場,對盜墓現場進行了初步勘察。這一勘察,就發現該墓有高大的封土,建筑規模較大,棺槨外有木炭、膠泥,槨板上有朱漆彩繪,做工非常講究,初步勘察的結果顯示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文物部門判斷,該墓葬等級較高,內部損毀情況不明,必須采取緊急保護措施。
2011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江西省開始對被盜墓賊光顧過的墎墩山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重大發現將這座古墓推到了全球聚光燈下。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發掘就是五年!不僅發掘出兩萬多件(套)珍貴的文物,刷新了我國文物考古的多項紀錄,而且還發掘出了一個集帝、王、侯于一身的傳奇歷史人物!
經過五年多的考古發掘,這處兩千多年前的墓園和周邊遺址的面紗逐漸被揭開。這個大墓的規制和隨葬品的內容,遠遠超出一般列侯的規格。大墓發掘出的兩萬多件文物,可謂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尤其是出土的馬蹄金、麟趾金、金餅等金器之多,令人嘆為觀止,簡直要亮瞎眼。光五銖錢就出土有十幾噸重,估算有好幾百萬枚。縱觀歷史,在南昌新建這個地方,誰才會有如此富可敵國的身家呢?專家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人,誰呢?這個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漢廢帝劉賀。因為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已經發現有很多“昌邑款”的漆器和青銅器,上有“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字樣。這正好與劉賀曾經在古昌邑國當過昌邑王有密切關聯。后來的考古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墓主人果然就是第一代海昏侯、曾經當過一十四年昌邑王的漢廢帝劉賀。
2016年1月15日,沉睡兩千多年的墓主人“搬家”了。現場工作人員將內棺與棺床經航吊機運出墓穴,再由卡車運送到文保用房,也就是專門為這個墓考古發掘而建的國家級考古實驗室。在考古實驗室里,研究者們終于可以細細打量這個萬眾矚目、期待許久的大棺了。這個朱紅色漆皮大棺分為內外兩層,長3.71米,寬1.44米,莊嚴氣派。大棺上面放置著三把纏繞金絲的玉劍,玲瓏剔透,做工精妙。內棺蓋板上一只神鳥清晰可見,似乎正欲展翅飛翔。有專家說這是朱雀,象征著能引領死者的靈魂升入仙國,在漢代興盛一時。2016年1月16日,海昏侯墓的主棺在考古實驗室被徐徐打開。由于槨室頂板倒塌,大棺受到擠壓,棺中文物也被擠壓出來。內棺與外棺之間的縫隙間有只被壓扁的漆盒,長0.6米,寬0.3米。漆盒上貼有金箔,有飛鳥、奔鹿、狩獵等造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再現了漢代高超的金箔制作工藝。大棺的尾部,一塊青色的谷紋玉璧露出半截;大棺的右側,一件玉瑗斷成了幾截,瑗身雕刻著流暢的云紋。開啟內棺后,海昏侯依舊被金器與玉器包圍著,精美文物不可勝數,文物造型惟妙惟肖,制作技藝巧奪天工,讓現場的研究人員大為震驚!其中,內棺中部有一枚小小的玉印,那正是墓主腰身的位置,估計是掛在墓主的腰上,晶瑩的玉印上刻“劉賀”二字,至此,墓主的身份終于被完全鑿實——果然是第一代海昏侯、曾經當過皇帝的劉賀。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侵蝕,劉賀的尸骨已難見蹤影,只留下了少許遺骸的痕跡。從劉賀的遺跡來推斷,劉賀身長一米八左右,頭部朝南平躺在棺內。劉賀身下墊的是特制的包金絲縷琉璃席,琉璃席下面還整整齊齊地鋪有一百塊金餅,每五枚一組,從頭到腳一共鋪了二十組。劉賀左手的位置擺放有他隨身攜帶的玉具劍一把,右手的位置擺放有書刀一把,據專家介紹,這把書刀是用于他在竹簡木牘上寫字時修改刮字所用。劉賀右腰位置掛有一塊較大的蝶形佩玉,配有瑪瑙綴飾,十分精美。劉賀的頭部、胸部和腹部都覆蓋有大大的圓形玉璧,身下也墊有玉璧,最大的玉璧直徑竟然有九寸,據考古人員說這么大的玉璧十分罕見。考古人員分析,劉賀的眼、耳、口、鼻等七竅部位應當都置有玉器,口中應當含有玉蟬。劉賀的頭部位置放有一個漆箱,雖然已經壓壞,但仍可清楚地辨析上面鮮艷流暢的紋飾。漆箱里面放的應該是劉賀最珍愛的物品。不過由于那個時候內棺還沒有開始清理,所以還有很多驚喜尚不得而知。
劉賀是誰呀?怎么會有這么多的財富呢?
要說清楚這劉賀是什么人,那可得從公元前74年說起了。當時我國正處于盛世的大漢朝時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當朝皇帝,即歷史上的漢昭帝劉弗陵,突然駕崩了。劉弗陵駕崩沒有子嗣,也沒有留下傳位詔書。
皇帝駕崩,那是天塌下來的大事啊!方圓數十公里的長安四方城,一夜之間,玄黑的長幔高掛,把春日的陽光也遮住了。守城士兵麻服素帽,刀槍耀日閃著點點白光。劉弗陵生前所住的未央宮陷入了空前的混亂之中,空氣中充滿了喪主的哀傷。
國不可一日無主,朝廷不可一日無君!皇帝的喪葬大禮由誰來主持?誰將成為下一任皇帝?這可怎么辦呢?這千斤重擔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一個人的身上,就是對劉弗陵有輔政之責的當朝大司馬大將軍、漢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的身上。
望著長安城層層疊疊的孝幔,霍光想起當年孝武皇帝對自己的囑托,心中不禁一聲長嘆:“孝武皇帝啊,先主!您把心愛的兒子托付給了我,他卻突然棄老臣而去,老臣有負您的重托啊!老臣也已經是六十好幾的人了,大漢江山社稷如果出現什么變故,我可怎么去見您哪?”嘆息中,霍光眼中的兩行熱淚奔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