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水潤筆錄 49

  • 水潤筆錄
  • 花香小札
  • 1816字
  • 2025-03-19 17:24:41

繼續錄寫部分認同的《近思錄通解》文句:

讀書要做到"心"與"道"通,才能盡心之用,從而探究天下之理。

古時學者做的是"為己之學",因此努力自修不懈,務窮天下之理,以盡其天命。到最后,不但盡己之性,也成就他人與萬物。

詞章之學是為人之學,而不是為己之學。

為己之學,人身為五行之秀、萬物之靈,如何將父天母地賜予我們的才德充分發揮,這是為學的目的。

為己之學,是力求完善自己本然善性的學問,而為人之學是耽溺于華麗繁冗辭藻取悅于人的學問。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是成就自己的德性,要回復天理之本然。

天地之性,是人受命于天的本然善性。

氣質之性,是人在出生時由于氣稟不同,有得氣之較清明者,或得氣較陰濁者,再加上后天的環境、習染及教育的熏陶,所造成不同的人性。

為學的目的,是在自求變化氣質,將純雜不一的氣質之性,逐漸回復到純然的天地之性。

理學可貴的是,側重內在的價值,回復本性,盡性知命。

(理學認為“理”是先于天地存在的精神實體,是萬物的根源與本質。如朱熹提出“理生萬物”,將“理”視為宇宙的最高本體。)

萬物之中,人最為靈秀,因只有人得金木水火土五行精華。人原本真誠而篤靜,喜怒哀樂未發時,便是篤靜,而此時已具有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性,這便是真誠。

人一有了形體,不得不與外物接觸,便觸動內在的心志,心志一動,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就源源不斷流出。

七情熾盛,則純真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就被損傷。比較明覺的人會正其心志,合于中節,養其本性。

而昏昧者,無節制七情的泛濫,以至邪僻,桎梏仁義禮智信的本性,甚而泯滅善良的人性。

(內心合乎中節,則平穩祥和)

致知與力行,乃學之始終。

由經以求道,貫通義理,求道戒迫,量力而為。

篤誠之志比才華更為可貴。

為學應先大其心量,使其開闊。

心量宏闊,格局寬大。

舉凡為學,必先知根本所在。如"身"為萬物的根本,"心"為萬事的根本。

為學當正心修身,后立志向前,

敬、義夾持,上達天德。

道源于天,體道者自必法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使人變得更加青春、更有活力的方法是不斷學習,隨歲月的增長心靈境界豐富圓融。(富有朝氣)

勇于學則進,若能勇往直前,則昏昧可成明覺,儒弱可成剛強,學必能進。

內重則外輕,所得學問愈深,則外物的誘惑愈小。

真正的自得,并不待言說,只有默識揣摩,融會貫通,浹洽于心,才是真正的自得。

朋友相觀而善,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為學的乾坤之道,與天地同體。

大自然燦然有章的都可稱為"文",如陰陽交錯、自然之理就是天的"文",君子看到這種天之"文",就可體察四時的變化。

而人也有"文",就是人倫條理,各止其分,君子看到這種人之"文",就可成就天下之教化。

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自幼教育先以誠敬、涵養其德性,再教以讀書、認識義理。

敬,為持己之道,義,為順理而行。

生性恬靜之人,所得于天的較醇,受后天環境影響較小,所以盡天道、人道較易。

因靜則生明,有以用其體察之功;靜則淡定,有以盡其持守之力;靜則從容,有以深其涵泳之致。

學必廣博,問必精審,思必謹慎,辨必分明,行必誠篤,這是實功。

執中守正的道理,體現在一切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是一個辯證的歷程。

處事從容恬適,可增益德的光輝,以致養吾內在。

《周易》第四十七卦,論處困之道,人有時處困境,可激發感悟,處困之時,人的德行學問最易長進。

天地合德,才能長養萬物,體會天地生物之心,參贊天地的化育,使萬物各正其性命,這是"為天地立心"。

講明義理,端正倫理,這是"為生民立道"。

繼承先圣所建立的道統,不使中斷,這是"繼絕學"。

"開太平"是將來有王者起,必來取法,使利澤垂于萬世。學者當以此立志,則所任至大,就不會安于小成,所存至公,就不會茍于近用。

圣人的奧旨莫非"為己"之學,莫非教人如何改變"氣質之性",并回復到"天地之性"。

有志為學,要志趣遠大,氣稟沉厚,所學才能踏實,而日有所進。

致知是否有得,可驗之于心氣,心中愉悅快樂,顯得精神充沛而寬裕有余,這是真有所得。

善思,久自生睿。

人心本自虛靈,是神明之府,五官百骸的主宰,而心之用首在思考,人要善于思考就會變得聰睿,思慮久了,聰明睿智自會油然而生。

當知識日漸增長,以前被遮蔽的事就會觸類旁通,故人不可不思,尤不可不善用其思。

(此說法與道家思想相反,道家主張泯滅心智,清靜至心如止水,與道合一。道家直指本源,是形而上學。儒家則著重物質人倫,是助力人生、疏理人類社會之學。皆有所用,都是生命智慧之學。)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五年二月筆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州市| 山阳县| 邛崃市| 阿拉善盟| 读书| 湄潭县| 永泰县| 永仁县| 平塘县| 墨竹工卡县| 汾西县| 临桂县| 梅河口市| 任丘市| 白水县| 桂东县| 桃源县| 德昌县| 九寨沟县| 西林县| 交口县| 古浪县| 德钦县| 五常市| 衡水市| 满洲里市| 大城县| 灌南县| 揭西县| 剑阁县| 荆州市| 远安县| 青海省| 尼木县| 宜良县| 论坛| 永修县| 屏东县| 潞西市| 苏州市| 封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