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簡潔錄寫部分認同的《近思錄通解》文句:
一陽來復,動之端乃天地生物之心。
先儒皆以靜而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為天地生物之心。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
仁是人心所具的天理,也是天下的正理。只要心存仁德,就保全正理。
如此社會有序,禮由是而生,藹然和樂,樂由是而生。反之,如果本心亡失,則正理淪喪,則無序而不和。
人之不善,并非人性本身的罪過,是自暴自棄之狀。
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凡物都有其內在的法則,謂之理。對此物處置得宜,謂之義。
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一陰一陽之謂道,大道循環往復,終而復始。
人稟陰陽五行之氣而生,其中交感錯綜,參差不齊,自會有偏正清濁之別,
理本有善而無惡,由于人的氣稟不同,難免有過或不及。
有人自幼善良,也有人自幼兇惡,這是氣稟不同的緣故。惡者氣稟偏濁。善良固然是本性,但天生的兇惡也不可說不是本性,因為一出生就具有的稟性。(如何天下大同?)
凡人說性,只是說繼此天地大化流行的善性,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人性本善。
繼之者善,就像水從源頭往下流,同樣是水,有一直流入大海,都沒有污濁,不須勞煩人力整治;
有的才流沒多遠,就已逐漸污濁;有的要流出很遠之后,才有污濁;有的很污濁,有的污濁較少,
清濁雖不同,但不可否認把濁水就不當作水。這樣看來,人不可不加以澄清。
用力敏捷果敢,水就清得快;用力緩慢怠惰,水就清得慢。等它清澈如初時,也只不過是原來的水。水原本的清澈就如同人性本善。
所以并不是在人的本性中同時存在善與惡相對于立,此理有善無惡,是天道賦予人的天命。
順此天命而遵循,以為日用事物當由之路,則是"道"。
人不能無過與不及之偏,圣人于是循道而制為禮樂刑政以修之,使每人各得其分,則是"教"。
觀天地生物氣象,可體悟天道生生不息的仁德。
天地間,萬物初生時,萌芽發露,生意勃發,最為可觀。
天地萬物之理,沒有絕對單獨存在的事物,一定有其相對的事物。
天地萬物之理不外陰陽,其間動靜屈伸、往來消長、晝夜寒暑、上下左右,推而至于善惡邪正、君子小人之類,
不是以類而對,便是以反而對,沒有兀然獨立而不與其它事物相對的,這些都是自然而然,非人力所安排。
"中"為天下之大本。中道,是天地間妥妥當當的正理。
萬事萬物都有本末之分,一般而言,形而上的就是本,就是理;形而下的就是末,就是事。
宇宙萬有渾然一體,無聲無嗅、寂然不動,但萬事萬物的道理無不已具備其中,這就是無極而太極。
未有此事,已先有此理,規矩尺度自然天成。
誠者,天下之道;誠之者,人之道。
人身如同天地般,具備一切道理。
天地萬物的屈伸往來之義,只在鼻息出入之間就可看到。
氣之往者已屈,氣之來者復伸,此為造化自然之理,屈伸往來,感、應循環不已。
物之初生,氣每日來滋養,當長至盛壯時,氣則每日返回游散。
氣生萬物,循環不已。天地之氣,升降飛揚不息。
輕而上浮則成陽清之氣,
重而下降則成陰濁之氣。
這些氣感遇相通,或聚或散,就形成風、雨、霜、雪,人物萬有參差不齊,流布其形。
萬物無不本原于天道、天命、天理,這就是性。性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所同出的一個本源。
心本善,發于思慮則有善、不善。
人所稟賦于陰陽五行之氣的才質有善、不善之分,但稟自天理的本性卻沒有不善的。?
惻隱之心,仁之端,仁是天生之性。?
人為五行之秀,萬物之靈。
心,統性情者,為人的神明所自出,是全身的主宰。性則是寂然不動,為心的本體;情則是感而遂通,為心的發用。
人、物之別,在于氣之通、蔽、開、塞。天地萬物無不承受自天的本性,性即理。性雖相同,但所稟受的氣則有偏、正、清、濁的差別,由于氣的通、蔽、開、塞,所以有人與物的分別;
由于氣的蔽障有厚有薄,所有就有明智與愚昧的區別;
氣的蔽障薄,介乎清濁之間,只要努力為學、致知,就能開通此氣,使之清明流暢,而上達于天道,與圣人合一,與天合一。
(言語有點晦澀,簡言之,人稟五行陰陽之氣而生,交感錯綜,自會有清濁之別,即而有好壞之分,然人性本善,澄澈后即復本真。但也須認知天地萬物相對而出,秉持中道,防人修己)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五年二月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