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干預實戰手冊
- 許毅 胡少華等
- 2687字
- 2020-02-26 20:29:17
第一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征、分類、分級與發展階段
2003年5月國務院頒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定義為“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性疾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2006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突發公共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4類。因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屬于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一類。2019年12月底,在湖北武漢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快速傳播,海外26個國家或地區也相繼出現感染病例。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國內也稱之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此次疫情已構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要特征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要特征有突發性、公共性、分布差異性、危害性及處理的復雜性和綜合性等。
(一)突發性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是突如其來的,其發生的時間、地點、發展速度、趨勢甚至最后的結局都是不易預測的,有的甚至不可預測,因此人們難以及時預防。
(二)公共性
公共性,也稱群體性、廣泛性,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較大的影響范圍,一旦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以及易感人群三個基本流通環節,就可能毫無地域界限地廣泛傳播,并且常常會波及全人群,尤其兒童、妊娠期婦女、老年人及體弱多病者。
(三)分布差異性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發生、發展具有差異性顯著,時空分布規律不明顯。
(四)危害性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后果較為嚴重,不僅損害公眾的身心健康,而且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并且容易引起輿論嘩然、社會驚恐不安,甚至損害國家或地區形象。
(五)處理的復雜性和綜合性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成因復雜、種類復雜、影響復雜,其現場搶救、控制和轉運救治、原因調查和善后處理等涉及多系統、多部門,甚至需要國內外聯動,政策性強,必須在政府統一指揮、綜合協調下,全社會共同協作。
二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分類和分級
(一)分類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分類方法有以下幾種。
1.根據引起緊急狀態的原因
根據引起緊急狀態的原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為以下兩類。①由自然災害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②由人為因素或社會動亂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根據公共衛生事件的具體原因
根據公共衛生事件的具體原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為以下六類。①生物病原體所致:主要指傳染性疾病、寄生蟲病、地方病區域性流行、暴發流行或出現死亡,預防接種或預防服藥后出現群體性異常反應,群體性醫院感染等。②食物中毒事件:指人攝入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或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物攝入后出現的急性或亞急性非傳染性疾病,屬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疇。③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體中毒:有毒有害因素污染,如水體污染、大氣污染、放射污染等所致的公共衛生事件,波及范圍相對較廣。④自然災害:主要指地震、臺風、海嘯、泥石流、火山爆發等的突然襲擊,引起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流行。⑤意外事故引起的傷亡:如煤礦塌陷、瓦斯爆炸、飛機墜毀等重大意外事故。⑥不明原因引起的群體發病或死亡。
(二)分級
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分級,雖未見專門規定,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按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分為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四個等級。這種分級也適用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COVID-19疫情發生后,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第一時間發布了Ⅰ級響應。一般來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Ⅰ級(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①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發生并有擴散趨勢,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個以上省份,并有進一步擴散的趨勢。②發現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擴散趨勢。③出現涉及多個省份的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擴散趨勢。④發生新傳染性疾病或有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性疾病發生或傳入,并有擴散趨勢;或發現我國已消滅的傳染性疾病重新流行。⑤發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丟失事件。⑥周邊以及與中國通航的國家或地區發生特大傳染性疾病疫情,并在我國出現輸入性病例,嚴重危及我國公共衛生安全。⑦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三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階段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發展一般經歷5個時期,包括潛伏期、暴發期、高峰期、緩解期和消退期。
1.潛伏期
潛伏期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前的平常期,也是應急預防的關鍵時期。在此時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征兆不斷出現,但未造成損害或損害很小。因此,我們需要立即采取緊急應變措施,動員緊急救援人員待命,發布預警消息,協助群眾做好應對準備。
2.暴發期
暴發期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期,事件急速發展、態勢日趨嚴峻。不同性質突發公共事件的暴發期長短不一,如地震的發生可能只有數秒,而傳染性疾病暴發可能連續數月。隨著事態逐漸升級,對社會的沖擊危害逐漸變大,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產生較強震撼力。
3.高峰期
高峰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人員、物力損失持續在較高水平,直至損失開始明顯下降。
4.緩解期
緩解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損失逐漸減小,但緩解時間長短不一,有形損失易恢復且較快,無形損失特別是心理影響的恢復需要很長時間。在此時期,整體事態得到初步控制,但未得到徹底解決。
5.消退期
消退期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平息期和重建期。受災地區恢復正常秩序,公共設施逐步復原,臨時管控措施逐步解除,個體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逐漸得到恢復。
四 COVID-19疫情發展情況
2019年12月以來,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將造成此次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nCoV”(2019新型冠狀病毒)。2020年1月23日凌晨2時,武漢宣布自當日10時起“封城”。當天上午,浙江省率先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此后,全國多個省、市、自治區陸續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1月25日起,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先后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2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簡稱“國家衛健委”)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簡稱“NCP”。2月11日,WhO將此次由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

疫情實時大數據報告
來勢洶洶的COVID-19疫情使得公眾陷入了焦慮之中。短短半個多月時間,確診人數持續上升。截至2020年2月19日15時,全國累計確診人數已達74280人,累計死亡2009人。查看疫情最新進展,可掃旁邊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