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文學思想史
- 許結
- 1531字
- 2020-02-26 18:23:30
一 自然和諧、恬愉虛靜的文道觀
《淮南子》的文學思想首先表現于展示文藝本體意識到文道觀方面。從與文學思想的聯系看,其對“道”的詮釋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道”是宇宙的原始自然狀態,由此化生天地萬物,顯出和諧的自然美圖景;其二,“道”是事物運行變化的規律,于無形而又實有的變化中顯出人工美作用。
對“道”的認知,《淮南子》是從本體意義上探求的。《原道訓》云:“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薄捌淙布冑馊魳?;其散也混兮若濁?!f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薄短煳挠枴吩疲骸暗朗加谝?img alt="原文“道”字后有“曰規”二字,據王念孫說刪。"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4E3FE/16213806105591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548808-rQZmZRqA4P0lfi2oafRrk5806MkYoQ4H-0-c768f457363c849526569179c2bddd84">,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完全承襲了《老子》“道生一”的宇宙生成論與“眾門之妙”的宇宙本體論思想。這種理論落實到文學思想上,則表現出一種玄漠夷和的天然美。對此,《原道訓》又指出:
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瓱o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和焉,無色而五色成焉。
這種由《老子》“大音希聲”派生的“大樂必易”、“大樂無怨”(《詮言訓》)的審美觀,同樣蘊涵了道家的直覺審美方式和虛靜審美心態。而其所倡導無美之美絕非棄美,而是人類心靈中返歸自然態的最本質的美。《墜形訓》云:
東方之美者,有醫毋閭之珣玗琪焉;東南方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方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侖之球琳瑯玕焉;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東北方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魚鹽出焉。
如此眾美的匯聚,集中反映了《淮南子》天工美思想,而這種無形天工(在自然意義上的同一)與實有形象(東南西北眾美的相異)的統一,又使《淮南子》對美的認識在自然性、客觀性的基礎上顯示出相對性、多樣性。然其主線,仍是派生于“道”而旨歸于“自然”的審美意識。自然美落實于人生,又具有純真素樸的性質。《俶真訓》云:
至德之世,甘瞑于溷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提挈天地而委萬物,以鴻濛為景柱,而浮揚乎無畛崖之際?!敶酥畷r,莫之領理決離,隱密而自成。渾渾蒼蒼,純樸未散,旁薄為一,而萬物大優。
當此之時,萬民猖狂,不知東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沈沈,是謂大治。
以此返古意識揭示素樸大美,本義是針對現實之繁文縟節倡揚自然純真。這基本上代表了在黃老之學支配下的漢初文學思想理論形態。
由于《淮南子》對“道”的認知含有變動不居的發展意義,強調“圣人制禮樂,而不制于禮樂”(《汜論訓》),故對文道關系的理解能夠在“無聲而五音鳴”、“無色而五色成”的基調上認識到人工技巧和文采修飾的作用。如其論文與情云:“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發外者也。以文滅情,則失情;以情滅文,則失文;文情理通,則鳳麟極矣?!保ā犊姺Q訓》)即主文情并重說,超越了先秦道家“滅文章,散五采”(《莊子·阹篋》)的頹廢思想。至謂“清醠之美,始于耒耜,黼黻之美,在于杼軸”(《說林訓》),又改變了先秦道家自然美之虛無而贊揚了人工對美的創造。雖如此,《淮南子》的最高審美準則還是那種“虛無寂寞,蕭條霄雿”(《俶真訓》)、“夫靜漠者,神明之定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精神訓》)的自然本體;而由自然審美本體轉向人格審美本體,又是“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之“圣人”和“性合于道”、“有而若無,實而若虛”、“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其動無形,其靜無體”之“真人”的性情。只有這類“圣人”“真人”的“游心于虛”“通性于遼廓”(《俶真訓》)的審美心態,才能達致“靜漠恬淡,所以養性”、“和愉虛無,所以養德”的“玄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