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三家詩遺意述略

魏源《詩古微》云:“漢興,《詩》始萌芽。齊、魯、韓三家盛行,毛最后出,未立博士。蓋自東京中葉以前,博士弟子所誦習,朝野群儒所稱引,咸于是乎在。與施、孟、梁、邱之《易》,歐陽、夏侯之《書》,公羊、穀梁之《春秋》,并旁薄世宙者幾四百年。末造而古文之學漸興,力博士今文之學。”漢初盛行三家之學,直至東漢今(三家詩)古(毛詩)文之爭劇烈,才出現后世毛詩興而三家微的局面。然三家遺意,尚可于漢代舊籍與后代之輯佚、研究中得之。宋王應麟作《詩考》輯三家佚詩,搜采未備,卻有篳路藍縷之功。清代學者致力于三家詩輯佚研究工作甚多,成就亦巨。其中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收入《魯詩故》、《齊詩傳》、《韓詩故》、《齊詩翼氏學》、《韓詩內傳》、《韓詩章句》等書,頗見輯佚之勤。陳壽祺編著之《三家詩遺說考》,其子陳喬樅繼成《魯詩遺說考》、《齊詩遺說考》、《韓詩遺說考》、《齊詩翼氏說疏正》、《魯齊韓毛四家詩異文考》等著作,用功尤深。至清末王先謙著《詩三家義集疏》,屬集成之作。

三家與毛詩的不同,主要表現于卷數、文字、詩旨解釋三方面,從文學思想考慮,其關鍵又在詩旨解釋方面,而于此,三家詩之間亦有異同。鄭樵《通志·總序》云:“漢立齊魯韓毛四家博士,各以義言詩,遂使聲歌之道日微。”以義言詩,實漢代詩學之特色。大體上三家詩因文字基本相同其解詩釋義亦多相似,如《詩·召南·甘棠》,魯說云: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甘棠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齊說云:

召公,賢者也,明不能與圣人分職,常戰慄恐懼,故舍于樹下而聽斷焉。勞身苦體,然后乃與圣人齊,是故《周南》無美而《召南》有之。

韓說云:

昔者周道之盛,召伯在朝,有司請營召以居。……召伯暴處遠野,廬于樹下,百姓大悅,耕桑者倍力以勸。于是歲大稔,家給人足。其后在位者驕奢,不恤元元,稅賦繁數,百姓困乏,耕桑失時。于是詩人見召伯之所休息樹下,美而歌之。

三家說中,韓說兼取刺時之意,但美召公行皆同。又如《詩·鄭風·野有蔓草》,三家詩皆推求“思遇賢人”意,唯毛詩視為男女之詞,頗生異趣。

細繹三家詩旨,又是同中有異。如居三百篇首的《關雎》,三家題解各取己義。魯說云:

周道缺,詩人本之袵席,《關雎》作。

齊說云:

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則無以奉神靈之統而理萬物之宜,故《詩》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按:“君子好仇”,一作逑;魯、齊詩“逑”作“仇”。魯說:“言賢女能為君子和好眾妾也。”言能致其貞淑,不貳其操,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宴私之意不形乎動靜,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為宗廟主。

韓說云:

詩人言雎鳩貞潔慎匹,以聲相求,隱蔽于無人之處,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宮,后妃御見有度,應門擊柝,鼓人上堂,退反宴處,體安志明。今時大人內傾于色,賢人見其萌,故詠《關雎》,說淑女,正容儀以刺時。

而毛說云:

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由此可見,魯說力主“刺詩”,齊說重“美”的一面,韓說先“美”后“刺”,至毛說雖以“風(諷)”立論,則反歸敦厚之意。再如《詩·小雅·鹿鳴》,三家詮釋亦異。魯說“仁義陵遲,《鹿鳴》刺焉。”而齊、韓說則與《毛序》“燕群臣嘉賓也。……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說相契,與魯說異旨。唐晏《兩漢三國學案》卷五云:“《詩》家自子夏以來所傳之大義,如《關雎》、《鹿鳴》皆為刺詩,《行露》之出于申女,《騶虞》之出于邵女,《黍離》之出于伋壽,《大車》之出于息夫人,皆魯義之異乎三家者。”

漢初《詩》學異同,三家與毛詩因官學、私學之異,文學釋義之異較易辨別,唯三家因立學官同和文字基本相同,其間相異又易淆忽;故考索三家之異,當注重兩點:一是師法傳統,一是地域文化。

師法是漢初承先秦“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的傳經方式而逐漸形成的。這種由傳經方式到傳經內容的演化,決定了諸家言經歧義與一家說經思想之系統化。如果說這種師法傳統在西漢的發展已成為“說經者傳先師之言,非從己出,相得相讓,相讓則道不明”(魯丕《上疏論說經》)的學派爭鋒工具,并因固守陳見受到后世通儒的斥責、揚棄,那么,其法在漢初雖爭鋒之勢已萌,但卻留給后世研究家兩點借鑒:其一,可以通過各家詩整理之異以考求本真;其二,可以通過各家詩解說之異觀照漢初文化大勢。由于師法傳授,三家詩在漢代有著各自相對獨立的地位。魯詩倡自申培,在漢代傳習魯詩的思想家、文學家有王臧、孔安國、褚少孫、韋孟、司馬遷、劉向、魯丕、李咸、王逸、蔡邕、王符、徐幹等。雖然這種傳習本身就是詩學參融、演化、發展的過程,但魯詩的微言大義卻或多或少存留于傳詩者論述中。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序》云:“三家之學,魯最先出,其傳亦最廣。……終漢之世,三家并立學官,而魯學為極盛焉。”所謂魯學極盛,既是一學派形式構成之狀況,而且說明了作為一種《詩》學思想之情形。同樣,齊詩倡自轅固,終漢之世受其影響的思想家、文學家有董仲舒、翼奉、匡衡、桓寬、馬援、班固諸人;韓詩由韓嬰導之,漢世受其影響的思想家、文學家又有王吉、郅惲、梁商、王阜諸人。陳喬樅《齊詩遺說考序》云:“三家《詩》之失傳,齊為最早”,然“漢時經師,以齊、魯為兩大宗……要皆各守師法,持之弗失”,而“不逞私臆之見,不為附會之語,祈于實事求是而已。”又《韓詩遺說考序》云:“韓《詩》雖最后亡,持其業者蓋寡……其僅有存者,《外傳》十篇而已”,而“觀《外傳》之文,記夫子之緒論與《春秋》雜說,或引《詩》以證事,或引事以明《詩》,使為法者章顯,為戒者著明,雖非專于解經之作,要其觸類引伸,斷章取義,皆有合于圣門商賜言《詩》之意也。”此亦就師法傳授而求其說《詩》解義之理。

觀三家詩之淵源流變,韓詩晚出,且盛行于東漢,所以從表現地域文化特征來看,漢初首推齊、魯二家。司馬遷曾講業齊、魯之都,其作《史記·魯周公世家》謂“洙泗之間,龂龂如也”;《齊太公世家》謂“洋洋乎固大國之風也”;一以“龂龂”言其拘謹,一以“洋洋”狀其恢奇,甚得兩地文化之異旨。緣于地域不同,魯詩傳授得洙泗遺風,解經述詩重圣人遺化,其特色在于潛心詠誦,諳習典章,不越規矩,謹守禮義。《漢志》所載“最為近之”,正是魯詩拘守先賢遺說之證。而此返古求真之謹守學風,影響了整個魯詩思想系統。《漢書·儒林傳》載:王式習魯詩,弟子“問經數篇,式謝曰:‘聞之于師具是矣,自潤色之。’不肯復授。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詣博士,摳衣登堂,頌禮甚嚴,試誦說,有法,疑者丘蓋不言。”蘇林曰:“丘蓋不言,不知之意也。”如淳曰:“齊俗以不知為丘。”顏師古曰:“二說皆非也。《論語》載孔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欲遵此意,故效孔子自稱丘耳。蓋者,發語之詞。”又楊樹達《漢書窺管》卷九引吳承仕說:“丘蓋二字義同,此乃雙聲連語。”樹達按:“吳說是也。”可見原語僅在疑者不言而已。此亦可證魯詩迂謹之風。即為一例。因為魯詩限于地域文化而表現出好古敏求、迂謹精慎的特點,其對文學思想的影響隨著時代文化思潮的演變,在西漢中葉已不及齊詩對漢文化建構所起的作用,至東漢被韓詩取代。齊詩與魯詩不同,其因有齊地文化特有的尊賢賞功、好奇創意的思想積素,故闡理時有奇創,漸至恢詭,推衍出以災異說、陰陽五行說言詩的文化現象。如治齊詩的董仲舒與翼奉,即一倡災異之說,一純以陰陽五行說詩;這種由闡釋詩理而發揮出的新意,推動了漢代天人之學的形成。陳喬樅云:“齊詩之學,宗旨有三,曰四始,曰五際,曰六情,皆以明天地陰陽終始之理,考人事盛衰得失之原,言王道治亂安危之故。”(《齊詩遺說考序》)唐晏云:“夫《齊詩》,齊學也。齊人當戰國時,騶衍之學最勝。衍之學蓋陰陽五行家言,故齊之儒者多承其緒余,其末流遂至以變孔門之真相。”(《兩漢三國學案》卷六)或褒或貶,然皆能提挈出齊詩特色。韓詩與“齊魯間殊”,然其大義,言仁義順善之心,多與魯合;言災異推步之術,又與齊同;而其《外傳》推詩人之意,又具特立的理論建樹。

宋大樽《茗香詩話》云:“漢詩之于二南,猶春秋時之魯魏,猶齊陶詩,猶漢之文帝雖不用成周禮樂,尚時時有其遺意。”若反轉其意而言之,漢詩雖有二南遺意,漢文帝制禮雖有成周遺意,但畢竟已是漢詩、漢禮;同于此理,三家詩雖因師法統緒而具先秦時代產生的地域色彩,但畢竟在漢初有文化共建意義,因此,在其具有歧義的同時亦有普遍的會通。這種會通表現于詩之作用,則為美刺教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序例》云:“《詩》有美有刺,而刺詩各自為體:有直言以刺者,有微詞以諷者,亦有全篇皆美而實刺者。美一也,時與事不倫,則知其為刺矣。”“教化”觀淵源孔子,《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穎達疏:“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性情和柔;詩依迷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美刺”說卻出自漢初。表現于論詩方法,則為“以意逆志”。《孟子·萬章篇》云:“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以意逆志”是說詩者深入作者之心而索取其創作之志的方法,漢初《詩》學正以此方法求取詩人美刺大義。這種方法偏于主觀索解和心靈體悟而使解詩者有“斷章取義”之嫌,但漢人自有解說,如董仲舒謂“《詩》無達詁”,劉向謂“《詩》無通故”,是為托詞。這也說明了漢人言詩借古喻今所表現的致用精神。表現于《詩》學目的,即為經世致用。陳喬樅評韓詩“微言大義,往往而有,上推天人性理,明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下究萬物情狀,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考《風》《雅》之正變,知王道之興衰,固天命性道之蘊而古今得失之林邪”(《韓詩遺說考序》),實能概述漢初詩學大義。因為,漢初詩學正是通過《詩》中“王道之興衰”情狀而針對現實王道得失闡發其“仁義”之心的。綜此作用、方法、目的,關鍵在于致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格县| 如皋市| 和林格尔县| 湖南省| 巫溪县| 六枝特区| 南江县| 远安县| 南陵县| 津南区| 同心县| 石门县| 宿迁市| 四子王旗| 神木县| 萍乡市| 永宁县| 株洲市| 昭苏县| 玉环县| 宝丰县| 伊吾县| 兰西县| 花垣县| 藁城市| 绍兴市| 威远县| 定州市| 宝丰县| 翁源县| 玉门市| 收藏| 肇州县| 齐河县| 如皋市| 河曲县| 海林市| 海门市| 磴口县| 肇东市|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