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漢代文學思想史
  • 許結
  • 843字
  • 2020-02-26 18:23:29

第四節(jié) 《詩》學的微言大義及其致用精神

詩三百篇在漢初的傳播、誦習,魯詩首出,齊詩、韓詩繼起,毛詩為后,故論漢初《詩》學,應先明魯、齊、韓三家義。《漢書·藝文志》記載詩傳至三家及毛詩事略云:

《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fā)。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己,魯最為近之。師古曰:“與不得己者,言皆不得也。三家(者)〔皆〕不得其真,而魯最近之。”結按:“魯最為近之”語,指魯詩釋義較平實,近孔子言詩之義。又,班固家傳齊詩,“非其本義”語宜錄劉向父子(劉氏習魯詩)語,殆非己出。三家皆列于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三家詩雖同出漢初,但因“以其諷誦”而傳,故又有異。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兩漢博士家法考》認為:“詩分齊魯韓三家,其說亦后起,故司馬遷為《史記》,尚無齊詩、魯詩、韓詩之名。……至班氏《漢書》則確謂之魯詩、齊詩、韓詩焉。是三家詩之派分,亦屬后起。”按:三家詩名雖屬后起,然考其詩學遺意,實有同有異,班氏以師法理論分之,亦非妄斷。魯詩是魯人申培所傳。《漢書·儒林傳》言其受詩于荀卿弟子浮丘伯,著有《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后魯詩又分為“韋氏學”、“許氏學”、“張、唐、褚氏學”諸派,于武帝時立學官。魯詩亡于西晉,遺說散見《史記》、《記苑》、《新序》、《列女傳》諸書中。齊詩是齊人轅固所傳。《漢書·儒林傳》載:“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齊詩立學官后又分為“翼氏學”、“匡氏學”、“師氏學”、“伏氏學”諸派。齊詩亡于魏,遺說散見于《漢書》、《儀禮》、《禮記》、《鹽鐵論》諸書中。韓詩為燕人韓嬰所傳。《漢書·儒林傳》言其“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shù)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韓詩于西漢立學官,亡于宋。現(xiàn)存的《韓詩外傳》、《文選注》及各種類書所引,多是《韓詩》學說。與三家相比,趙人毛公治詩屬私學,不及三家顯,然流傳民間,其意又與三家異同。所以,后世論漢初《詩》學,又多合四家而言。

由于漢代詩學之經學化和漢儒言詩之功利主義色彩,聞一多《匡齋尺牘》之六說:“漢人功利觀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課本。”可謂一語破的。在極大程度上掩蓋了“詩”的文學性。但是,如果我們針對西漢經學與文學難以分割的關系,正視《詩經》作為詩歌藝術所飽含著的先民之歡樂與悲哀,以及漢代《詩》學研究者對其情感的心領體悟,又不難看到經學中的文學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昌县| 吉隆县| 西宁市| 乌鲁木齐县| 休宁县| 台州市| 图木舒克市| 离岛区| 宿州市| 新平| 蓬安县| 丹江口市| 莱州市| 巨鹿县| 花垣县| 朝阳区| 万盛区| 寻甸| 南充市| 辽源市| 赤城县| 大安市| 岳西县| 延庆县| 横峰县| 上蔡县| 佛山市| 阳春市| 托克逊县| 巴彦淖尔市| 施秉县| 榆林市| 磴口县| 桃园市| 扶风县| 安义县| 福鼎市| 开原市| 扎鲁特旗| 河津市|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