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漢代文學思想史
  • 許結
  • 1727字
  • 2020-02-26 18:23:29

二 治世之言與痛世之悲

漢初論說文的政教思想以“治世”與“痛世”為兩個支撐點,這表現于作家創作思想的兩個方面的沖突與轉化,深刻地揭示其文學的當世精神。蘇軾《晁錯論》云:“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朞月之間而茍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此贊錯悲錯,實能窺破漢初貌似治平而內患深憂之現實和仁人志士欲治世又反痛世的矛盾心聲。如果說漢初文士創作心態主要表現于進取與幽怨兩方面,而前者偏重在論說文創作,后者偏重在辭賦創作,那么,治世與痛世又是一種新的組合,即同在進取心態支配下的兩個方面。雖然痛世思想可以充當由進取到幽怨的媒介,但在論說文中,痛世所表現的是悲壯,而幽怨之情只有經作家的心理轉換于其他文體(辭賦)中才出現。因此,治世與痛世的統一集中表現著漢初論說文的政教思想和作家的進取心態。

通觀漢初論說文,無非治世之言,無非痛世之悲,治世之言是因有痛于世而發,痛世之悲是因欲治其世而生。陸賈之倡“仁義”,是痛世之道德崩毀;賈誼之倡“禮治”,是痛世之禮樂廢弛;晁錯之倡“治本”,是痛世之本末倒置;鄒陽之倡“親賢”,是痛世之晚節末路。魯迅評賈誼、晁錯的文章說:“為文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漢文學史綱要·賈誼與晁錯》)甚得其精神。這種治世與痛世的整合,仍可以賈誼文章為典則。賈誼文章風格是素樸渾厚而含悲壯之情,切實求真而有馳驟之勢,方孝孺謂之“深篤有謀,悲壯矯訐”(《張彥輝文集序》),正從對賈文的鑒賞中體悟到那種深謀治世、悲壯痛世的雙重意義。桓譚《新論·求輔》謂“賈誼不左遷失志,則文采不發”,是因其遭際而偏于痛世一面而言。而賈誼論說文之文采、氣勢,又多由其痛世之悲而來,其治世之政教思想亦由悲壯之情深層體現。蘇軾為文宏肆,自稱作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文說》),而于賈誼文則欽慕效法;茅坤評蘇文《上皇帝書》“指陳利害似賈誼”(《古文辭類纂》卷十八引),劉熙載謂“東坡文,亦孟子,亦賈長沙”(《藝概·文概》),已注意到蘇文與賈文治世痛世思想風格之相同處。

從漢初政論之創作審美經驗看其文學思想價值,又可通過以下多側面展示。

由文源論觀之,漢初論說文的當世精神顯示了文學源于現實生活的思想。賈誼《新書·大政上》論言行曰:“夫言與行者,知愚之表也,賢不肖之別也?!贝艘匝孕斜憩F生活之本相,與其文章創造表現生活之哲理相同。而在先秦、兩漢文學批評中,人們多重詩、樂之文源思想,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禮記·樂記》);“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史記·樂書》)。其實,論說文在當時的創作經驗,同樣對漢代文源論的形成有很大的肇始意義。

由因革論觀之,漢初論說文創作中強調的“仁”與“勢”的關系,以及向統治者直諫表現的變革心理,又表明了文隨時變的思想。陸賈所稱圣人“能統物通變,治情性,顯仁義”(《新語·道基》)和賈誼所稱“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陳政事疏》),反映了創作重情性之本又能觀時而變的思想。這與《樂記》論樂之“治世”、“亂世”、“亡國”之音的文藝觀實異曲同工。

由文用論觀之,漢初論說文集中表現了政教思想。這種“隱之則為道,布之則為文”(《新語·慎微》),“《書》者,著德之理于竹帛而陳之,令人觀焉以著所從事”(《新書·道德說》)的作用,繼承了先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象》),“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的文章教化觀。當然,由于漢初論說文政教思想中的個性與情感,以及治世和痛世的雙重意蘊,又使這種教化觀表現出引人注目的獨特意義。

由創作論觀之,漢初論說文作家又以求真寫實為標的,迸泄出激切的感情。他們感受與提倡的“美言似信,聽之者惑”(《新語·輔政》)的真美、質美,既遠承先秦文藝思想中儒家之“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道家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的觀念,又具有漢初多種文化交匯于當世精神的意義。這種求真思想在漢代不僅激勵了諸多士子的抗爭精神,尤其在文學發展中成為驅散神學迷障的武器,并對東漢王充文學真美觀有歷史的啟迪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东县| 定南县| 贺兰县| 孟连| 凤城市| 三河市| 西城区| 永年县| 梧州市| 阜南县| 时尚| 上思县| 乌鲁木齐县| 思茅市| 闽侯县| 四会市| 庆云县| 固安县| 奉贤区| 大荔县| 专栏| 兰溪市| 常德市| 呼伦贝尔市| 横峰县| 庆阳市| 侯马市| 卢湾区| 佛冈县| 凤庆县| 武山县| 云南省| 湟源县| 侯马市| 吉林市| 平度市| 嵊州市| 朔州市| 温宿县| 宁远县|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