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脾氣小孩
- (美)羅斯·格林(Ross W· Greene)
- 1922字
- 2020-02-24 20:03:22
暴脾氣小孩的特殊表現
暴脾氣小孩與其他孩子究竟有何不同呢?讓我們看一下孩子們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場景中會有何不同反應。
第一位小朋友,“放松的”休伯特。他正在看電視,這時母親叫他幫忙整理餐桌,準備吃晚飯。休伯特很輕松地把時間安排從自己看電視的計劃轉移到幫母親整理餐桌的計劃上。母親說“休伯特,我希望你關上電視,過來幫忙整理餐桌”時,他很快答道“好的媽媽,我來了”,隨即站起身來幫忙。
第二位小朋友,“難對付的”杰曼。他比較難對付一些。想讓他從自己的計劃轉換到母親的計劃上要費些力氣。但是,他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應對轉變,有時需要借助威脅的手段。當聽到母親說“杰曼,我希望你關上電視,過來幫忙整理餐桌,準備晚飯”時,杰曼一開始可能會嚷道“我才不去呢!我不管”或是抱怨“每次我玩得高興的時候,你一定會跳出來要我做這做那”。但是,稍微施加一些壓力,比如母親說“杰曼,你如果不把電視關掉過來幫我整理餐桌的話,小心一會兒我罰你站”,這類“較難對付”的孩子基本上都會有所轉變。
然后就是我們的第三位小朋友,“暴脾氣小孩”詹妮弗。對這類孩子而言,若想要她從自己的計劃轉換到母親的計劃上,就會瞬間引發孩子強烈而無法控制的挫敗感。如果聽到母親說“詹妮弗,我希望你關上電視,過來幫忙整理餐桌”,這類孩子就會陷入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中,最終做出挑戰性行為,甚至借助威脅的手段也無濟于事。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孩子什么難聽的話都會說,什么過分的事都會做。
暴脾氣小孩之間也有著巨大差別。有的孩子每天都要發好幾次脾氣,而有的孩子可能一周只有幾次挑戰性行為。很多孩子只有在家時才會“失去控制”,有些孩子只在學校發火,而有些孩子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火。有的孩子一旦產生挫敗感就會大喊大叫,但他們不會說臟話,也不會在肢體和語言上有太過激的行為。有一個叫理查德的孩子,他14歲,活力四射,十分可愛,卻被診斷為ADHD,第一次輔導時,我說,我們來幫助你管理自己的挫敗感,這樣就可以和家里人和睦相處了,怎么樣?沒想到他一下子就哭了。另一類的孩子可能會叫嚷或謾罵,但不會動手。
杰克就是這類孩子中的典型。他10歲,聰明可愛,有些情緒化,被診斷為ADHD和妥瑞氏癥。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會讓他變得執拗和不理智,有了挫敗感,他就開始喊叫、罵人,而這些行為通常也會引發父母類似的行為。還有一類孩子更為極端。8歲的馬文就是這樣的。他聰明、活潑、沖動、緊張、易怒,被診斷為妥瑞氏癥、抑郁和ADHD。這個孩子一旦遭遇突然的變化,就會以讓人無法想象的過激方式回應,有時會伴隨肢體沖突。曾經有一次,在馬文玩視頻游戲時,父親無意間關掉了房間里一盞無關緊要的燈,結果馬文為此和父親激烈爭執了一個小時。
在你閱讀本書時,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這些問題兒童的本質都很純真善良,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亟待開發。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的總體認知水平發展很正常。但他們的執拗和無法容忍挫敗感的行為常常遮蓋了自身的優點,也讓他們自己和身邊的人感到痛苦不已。這是一群被誤解的孩子。而家長們雖說關懷備至,希望孩子能好起來,卻總是因孩子的種種狀況而自責,覺得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沒有能力幫助他們。
“說實話,”詹妮弗的母親說,“每次我重燃希望,每次和詹妮弗在一起感到開心時,我就會變得樂觀起來,開始喜愛這個孩子。可她緊接著又會發一次脾氣,一切希望就又被摧毀了。我真不好意思這么說,但有的時候,我真的無法喜歡她,因為她讓家里人疲憊不堪。我們一家永遠都處于危機狀態之中。”
很明顯,詹妮弗這類孩子與其他孩子不一樣。孩子的家長和監護人要逐漸認清這個關鍵點。盡管如此,只要孩子的家長、老師、親屬和治療師能掌握第二個關鍵點,一切就有希望。這第二個關鍵點就是:需要對暴脾氣小孩采取與普通孩子不同的管教方式和行為限制方式。
若想有效地管理暴脾氣小孩,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弄明白這些孩子為什么會采取挑戰性行為。只要明白了這點,幫助孩子改善行為方式的策略就不言自明了。在有些情況下,僅僅是對孩子的問題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大人與孩子的關系就會隨之進展,根本不需要制定嚴格的策略。本書第1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引發你去思考一些問題:為什么這些孩子無法應對變化和要求,為什么如此容易遭受挫敗感,又為什么常常會采取挑戰性行為。繼續讀下去,你會了解為什么對付問題兒童的常用策略在這些孩子身上沒有收效。后面幾章會介紹一些替代策略,我曾利用這些策略在過去幾年中幫助了很多孩子、家長和老師。
如果你也有一個暴脾氣小孩,本書可以幫助你找回理智和樂觀,幫助你有能力與信心應對孩子身上的問題。如果你是暴脾氣小孩的親屬、朋友、老師或治療師,本書至少可以幫助你對孩子有進一步的了解。世上沒有萬能藥,但總能找到保持樂觀和希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