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脾氣小孩
- (美)羅斯·格林(Ross W· Greene)
- 2878字
- 2020-02-24 20:03:23
孩子不是故意發脾氣
這里有一個關鍵問題需要注意:本書所關注的兒童群體并不是有意選擇脾氣爆發的,正如有閱讀障礙的孩子自己并不想產生障礙一樣。這些孩子只不過比其他孩子在掌握靈活性和挫敗忍耐力技巧的方面遲了一步。因此,對一些挑戰性行為和不聽大人話的行為的傳統解釋就值得商榷了:“他就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太固執”、“他想掌控我們”、“他如果真想做一個乖孩子,就能做到”、“他主動選擇表現好,就可以表現好”。把暴脾氣視作未能按規律成長進步的結果,與把這種行為視作后天習得、計劃之中、蓄意、有目的和企圖的行為完全不同。因為你對孩子發脾氣行為的理解會直接影響你試圖改變這種行為的方式和方法。換句話說,你的理解方式指導著你的干預手段。
這一主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如果你把孩子的行為理解成有目的和企圖、計劃好的蓄意行為,那么諸如“固執”、“任性”、“毫不妥協”、“操縱”、“讓人討厭”、“試圖吸引注意力”、“控制欲”、“消極抵抗”、“缺乏積極性”、“不服管教”、“挑釁”等形容就成了最合理的解釋,而激發順從行為的那些常用手段,“讓孩子明白誰說了算”,看起來就再適當不過了。像這樣解釋孩子發脾氣的家長有很多。很多家長也都有過類似的感受和經歷,而這類解釋以及根據這種想法采取的干預手段則毫無效果。
本書的主旨是希望家長能把傳統“智慧”暫時擱置,換個角度來解釋孩子的行為:孩子自己真的很想做好每件事,而他的挑戰性行為只不過反映了自身的一種發展延遲,一種在掌握靈活性和挫敗忍耐力方面的學習障礙。從這個角度看,如果用大量精力來激勵孩子或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形象,也許反而會起到消極作用,因為孩子其實早就有足夠的動力做好事情,也早就知道應該聽家長的話。
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孩子的想法呢?有沒有一種更準確的方式可以用來描述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呢?有沒有一種更適用于暴脾氣小孩及其父母的行為策略呢?
答案是肯定的。
“孩子只要有能力,就會表現好。”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孩子已具備表現良好行為的能力,他就會做到。如果他能夠以平和的方式處理分歧、接受大人為他設定的限制和要求,他就一定會這樣做。而現在,我們終于明白孩子為什么做不到了:在掌握靈活性和挫敗忍耐力方面,他存在學習障礙。他怎么會有這個問題呢?很可能是因為他缺乏一些特定的技能。在下一章中,我們會對這些技能進行詳細的闡述。我們該怎樣幫助他?本書接下來就會為你答疑解惑。
問題就在于,家長對待暴脾氣小孩的指導思想通常會局限于一種完全不同的理念:孩子只要想表現好,就可以表現好。秉承這一理念的家長認為,孩子完全有能力以更為恰當的行為方式處理問題,只不過他自己不愿意罷了。那么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呢?一個條件反射式的回答是:因為家長管教得不夠嚴格,甚至很多本著治病助人原則的心理健康專家都會給出同樣的答案。這樣的回答根本無法解釋為什么很多暴脾氣小孩的兄弟姐妹都是乖孩子。但是可以想見,受這樣的理念和解釋引導,專家們就會試圖通過一些獎懲措施來激發孩子好好表現的愿望,并以此幫助家長掌握更有效的管教手段。在第5章里,我們會詳細闡述為什么這些措施沒有效果。
現在把重點轉到描述環節上。第一原則:不要指望靠精神科的診斷來了解暴脾氣小孩。孩子挑戰性行為背后潛藏的思維技能問題是無法通過醫學診斷加以辨別的。僅僅告訴你孩子患有ADHD、躁郁癥或是OCD,根本無法幫你發現孩子身上缺乏哪些思維技能,更無法幫助孩子開發、完善自身的技能。
下面這段描述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為什么孩子或大人會產生挑戰性行為,它比醫學診斷更有效。
“正如其他類型的適應不良行為一樣,當附加在某人身上的認知需求超過他所能承擔和適應的能力時,暴脾氣就會發作。”
在診斷手冊里,你找不到這樣的描述(我認為不必為此擔憂)。這段描述很好地反映了絕大多數的人類適應不良行為。這就是為什么恐慌會發作,為什么孩子拒絕晚上一個人睡覺,又為什么會爬到桌子底下以胎兒姿勢蜷縮起來。而對于本書關注的暴脾氣小孩群體而言,這就是他們會采取挑戰性行為的原因。兒童需要掌握靈活性和挫敗忍耐力來適應這個世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找到阻礙孩子擁有這些能力的因素。
自己的孩子身上有種頑固的毛病,而出現這種毛病的原因卻讓家長百思不得其解,沒有什么比這樣的事更能讓家長頭疼的了。如果孩子存在慢性胃痛、慢性頭痛、嚴重濕疹或是呼吸困難的問題,你一定迫切地想了解發病原因。而如果孩子長期無法忍耐挫敗、無法靈活處理事情,你肯定也想知道究竟為什么會這樣。面對孩子的種種挑戰性行為,摸不著頭腦的家長也被折磨得痛苦不堪,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通常會要求孩子就自身的行為作出合理的解釋。而孩子卻給不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于是,家長與孩子間的對話就成了這樣:
家長:這件事我們說過無數遍了……你為什么就是不聽話?究竟是什么惹你發這么大的火?
暴脾氣小孩:我不知道。
孩子這個令人惱火的回答無疑是給家長的怒氣火上澆油。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說的很可能是實話。
在完美的情形下,孩子會這樣回答:“爸爸媽媽,我有個毛病。你們倆還有很多大人總是不停地命令我做這做那,要不就是要求我從我的思維方式轉換到你們的思維方式中去,可是我做不好。而且每次你們對我有這種要求時,我就感覺壓力很大。我一有壓力,腦子就亂了。腦子一亂,壓力就更大了。然后你倆就生氣了。我就做了不該做的事,說了不該說的話。然后你們就更生氣了,開始懲罰我。事態就演變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等事后我腦子清楚時,就會對自己當初做過的事和說過的話很后悔。我知道,我讓你們不開心了,但是我自己也很苦惱。”
可惜,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中。暴脾氣小孩很難用如此有條理的方式說清自己的問題。然而,有些孩子和家長卻可以很詳盡地描述發脾氣過程中的情形。一個孩子在談及當時的感受時用“大腦鎖定”(brain lock)來形容自己的思維如何停止運轉。他解釋說,自己仿佛被鎖定在了一個想法上,不管別人多么耐心地解釋,就是無法解鎖。另一個喜歡玩電腦的孩子說,他真希望自己的腦袋能裝上奔騰處理器,這樣每次他覺得有壓力時,就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思考。《情商》一書作者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博士把挑戰性行為稱作“神經綁架”(neural hijacking)。很明顯,當孩子進入發脾氣狀態時,他的正常思維已經“離家出走”了。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確保孩子的大腦不被鎖定,神經細胞不被“綁架”,幫助孩子在發脾氣過程中更清楚而有效地思考,把“離家出走”的思維找回來。
我們剛剛一起學習了很多新想法,下面是一些重點的小結。
◎ 靈活性與挫敗忍耐力是十分重要的開發型技能,而有些兒童卻無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同步習得。這些技能發展不全面就會導致一系列的行為——突發性的沖動、挑戰性行為、肢體及語言上的沖撞等。引發這些行為的事件一般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而這類行為的后果卻對孩子與家長、老師、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小朋友的關系帶來了傷害和負面影響。
◎ 你對孩子挑戰性行為的解釋以及用來描述這一行為的語言將直接影響你幫助孩子改變這一行為的策略。
◎ 暫時擱置傳統的解釋就意味著暫時擱置傳統的教育方法。你需要找到新辦法。但首先,你需要明白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