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督子清修成大器——嵇含之母
- 安徽母教故事
- 孫紅 傅瑛
- 1546字
- 2020-02-19 17:58:14
魏晉年間,皖北有個嵇家,就住在臨渙與渦陽交界的嵇山附近。說起來,嵇氏家族并不是本地人,王隱的《晉書》與酈道元的《水經注》里都說,嵇家祖上本姓奚,住在會稽上虞,也就是如今的浙東紹興一帶,后來為躲避仇家,才遷徙到北方的譙國铚地,并改姓為嵇。
年華似水,嵇家在皖北落地生根。幾代人之后,有了史上留名的兩兄弟——嵇喜和嵇康。顏值甚高、才華出眾、滿懷正氣的嵇康連同那曲攝人心魄的《廣陵散》,早已為人熟知。其實,人們可能不太熟悉的嵇喜也是個青史留名的人物。嵇喜字公穆,出任過江夏太守、徐州刺史、揚州刺史、太仆、宗正等一系列要職,《晉書·武帝紀》還記載他曾兩次擊破來犯之敵,保衛了國家的安全。
晚年的嵇喜不再是統轄一方的大臣,而是進入皇權中心的顯貴。這一階段的嵇氏家族,稱得上門庭顯赫——嵇康之子嵇紹憑借山濤的推薦順利進入官場,官拜侍中;而嵇喜的兒子嵇蕃,出仕時間更早于嵇紹。盡管嵇蕃壽命不長,但活著的時候,曾為太子舍人,死后,一篇題為《答趙景真書》的散文,一直流傳至今。
按照今天人們的思維習慣來說,作為嵇喜的孫子,嵇含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世家,應當是錦衣玉食,高枕無憂,瀟灑度日。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嵇含幼年喪父。舉家哀慟之際,淚眼相望身邊哀哀而泣、楚楚可憐的獨苗苗,嵇含的母親并沒有將他當心肝寶貝一樣托在手心,護在懷中,反倒毅然決然地要求他離開家,住到父親墓旁,一邊盡孝,為亡父守靈,一邊閱讀藝文,以求承繼祖志。于是,年幼的嵇含卷起鋪蓋,離開家園,住進墳地,與荒山為伴,經雨雪風霜。在年復一年的祭掃與詩文誦讀之中,他身邊的草木從“弱莖猗猗”,到“綠葉染染”,越是在陰冷的冬季,越顯得枝繁葉茂。而嵇含自己也終于在嚴格訓導中成材成人。幾年后,英姿勃勃的嵇含回歸家園,為自家門額題寫了“歸厚之門”四個大字,又將書房命名為“慎修之室”。無論是“歸厚”還是“慎修”,透露出來的,都是年輕的嵇含那一種宏遠的志向,堅守的決心。
若干年后,嵇含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奇書——《南方草木狀》。這本書以雋美的文辭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八十種植物的形態、性味、功能、產地以及相關的歷史掌故。其中有關無土栽培、生物防治害蟲等技術的記載,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近年來,人們對《南方草木狀》的評價越來越高,有人稱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區系植物志”,比西方的植物學專著還要早一千多年,這么說來,嵇含或許是世界上第一位植物學家。但仔細想想,若沒有當年母親的那一種堅持,生活的那一番淬打,嵇含又怎會有如此作為?
文獻資料: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淮水》
又東逕嵇山北,嵇氏故居。嵇康本姓奚,會稽人也。先人自會稽遷于譙之铚縣,改為嵇氏,取“稽”字之上以為姓,蓋志本也。
《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
嵇康字叔夜,譙國铚人也。其先姓奚,會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側,因而命氏。兄喜,有當世才,歷太仆、宗正。
《晉書卷八十九·列傳五十九》
嵇紹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歲而孤,事母孝謹。以父得罪,靖居私門。山濤領選,啟武帝曰:“《康誥》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紹賢侔郤缺,宜加旌命,請為秘書郎。”帝謂濤曰:“如卿所言,乃堪為丞,何但郎也。”乃發詔征之,起家為秘書丞。
《晉書卷八十九·列傳五十九》
嵇含字君道。祖喜,徐州刺史。父蕃,太子舍人。含好學能屬文……自號亳丘子,門曰“歸厚之門”,室曰“慎終之室”。
[晉]嵇含《長生樹賦》:
余嬰丁閔兇,靡所定居,老母垂圣善之訓,以為生事愛敬,沒則無改,宜居墓次,瞻奉威靈,兼覽藝文,可以不殞先軌。祗奉慈令,遂家于墳左,掃除壇封,種植松柏。松柏之下,不滋非類之草……美我親之仁孝,故征瑞之必招,降祖宗之遺德,振奇木之青條,結根擢干,載生無漸,弱莖猗猗,綠葉冉冉。處陰冬而愈茂,豈莖葉之有點。感自然以旌賢,諒有道之不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