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目標設遠,步步拆解
大家在描述自己的工作經歷時,總無法回避“職業生涯”這個詞。作為普普通通的上班族,“職業發展”這件事會從我們踏入社會開始,一直伴隨著我們直到退休。
有心理學家說過:“職業的發展直接影響了個人心理、婚姻、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問題。”從事適合自己的職業可以讓我們賺錢養家,也可以讓我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以說,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然而在我們身邊,有許多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漠不關心,像無頭蒼蠅般隨波逐流,會去向哪里只能聽天由命。兜兜轉轉幾年后,回望自己的職業生涯,只有一團亂麻,慘不忍睹。于是乎,“35歲失業”“中年危機”這樣的字眼也無法避免地在腦海里盤旋,好像自己的各種狼狽與不堪都是因為年紀這個原因,恨不得時間總是停留在25歲,靠著青春來保住飯碗。
同時,在我們身邊,也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著長遠可行的規劃,努力讓它沿著自己預先鋪好的軌道發展。他們中既有從一線互聯網公司走出的成功創業者,也有看準方向,從傳統行業轉型到互聯網行業的達人,更有穩扎穩打,從底層走到高層的總監。
對這些人來說,既沒有35歲失業,也沒有中年危機,有的只是對自己職業生涯的牢牢把控,以及從一個目標邁向下一個目標的努力和堅持。
這兩群人,他們之中可能很多人有著相似的背景:來自不分伯仲的高校,有著拿得出手的成績單,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卻因為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沒有規劃,在畢業后慢慢被人拉開了差距。
由此可見,詳細、可行以及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做好每一步的規劃,是職業生涯順利發展的前提。
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呢?
一、認清自己,確認方向
每個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擅長的領域和方向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確定職業規劃時,首先第一步就是認清自己的特點與長處,選擇自己擅長的職業領域,在此基礎上再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并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
以我自己為例,我天生就對數字敏感,所以在高考后,雖然按照家人的意愿考取了大學商科專業,但還是輔修了統計學并拿到了雙學士學位。因此我在規劃自己的職業時,便明確希望從事數據統計分析相關的行業(當時市場上還沒有數據分析師這個崗位)。
數據分析師,主要是與數據打交道,如果本身對數據不敏感,或者一看到復雜龐大的數據就頭疼,就說明你可能不太適合這個行業。這也是很多同學想要從事數據分析師這個行業時,我首先會強調的一點。(當然,現在數據分析已經不再是一種專職技能,而是一個職場通用技能了,建議大家都學習,它對你未來是有很大幫助的。至于要不要從事數據分析行業,還是要看你的數據敏感度。)
做自己擅長或喜歡的事情,你會從中獲得幸福感和認同感,學習和工作的時候也會充滿動力,事半功倍。所以在做職業規劃時,首先要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大家可以按照這個職業規劃探尋模型(圖1-2)來進行思考。

圖1-2
二、收集信息,心中有數
我的一位學姐,她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很明確:進入投行,或做咨詢,保底也是進入互聯網行業。并且她把能去的“上限”公司及“保底”公司都整理好,預估自己最差會去哪家,如果運氣極好又會去哪家。她在大二的時候就已經對各大名企的招聘渠道、招聘職位、招聘要求了然于胸。她把那些信息整理成了一個Excel表格,并且提前大半年甚至一年就開始申請這些職位的暑期實習。當時我很驚訝為什么她這么有想法,畢竟很多人上到大四才想著找實習,而且往往都是“海投”,甚至根本沒有明確想法要去哪家公司。
她和我這么說:“即便你很優秀,有一份傲人的成績單,斬獲了無數獎項,也不代表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為沒有早早準備而錯過好機會的學霸大有人在。一般來說,好的公司、好的職位都有很多人競爭,當你回過神想找的時候,名額早就被‘瓜分’得所剩無幾了。
“如果我失敗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因為‘我錯過了’,那我會比因為能力不足而被刷掉更加不甘心。所以我一定要提前想好想進哪些公司,這些公司的要求是什么,我還差什么能力需要補足。”
雖然這位學姐本科畢業沒有選擇進入企業,而是去了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碩士,但她后來還是沿用了這樣的方法進入了頂級投行。后來跟她聊起,談感受時,她覺得每周花個一小時想想未來做什么,哪些公司能要她,是一個無比正確的習慣。
下面我從校招和社招兩大塊,告訴大家應該怎么有針對性地進行信息的收集。
1.校招/實習
總聽到應屆生說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不知道”:不知道專業領域的就業情況,不知道自己學的專業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對口工作,不知道自己要在哪座城市就業,不知道有哪些公司可以要自己,不知道自己選擇的第一份工作是否合適……
而這些“不知道”,是可以解決的,解決的方法就是收集信息來抹去這個信息差。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步:
第一步,把市面上跟你預想的未來職業發展相關的企業搜索出來。
但是中國有那么多企業,如何搜索呢?
● 參考你學長學姐進入的公司;
● 了解與你專業相關的Top10或Top20企業;
● 列出你想進的公司(比如你學的是市場營銷,但是卻想進入谷歌),想出20個左右。
表1-1是一個明年即將畢業的統計系專業的小伙伴所列的清單,特殊顏色字代表目前該公司有專門的企業招聘微信公眾號。
有了這樣一個清單,他就清楚投遞的方向有哪些公司、大概有多少選擇。先不要考慮這些公司會不會要你,你先看看人家的具體要求。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心儀的公司,真的只是因為存在信息差。
表1-1

我的一位朋友,蘇州大學畢業,進入谷歌上海分部做客戶經理。大家都很羨慕她,問她怎么進的,是不是很難進。
她的回答很簡單:看谷歌官網發布的招聘信息,投簡歷、面試進的。
很多時候大家都有點自卑,覺得這種公司高高在上,不敢想象自己能進去,甚至連去看一眼官網招聘信息的勇氣都沒有。實際上就花幾分鐘瀏覽下,真不需要那么恐懼。
這時候小伙伴會說,我只是很普通的二本學校畢業,清單上的什么谷歌、麥肯錫對我來說是天方夜譚了。
我想鼓勵下學校背景并不是那么強的小伙伴,進入一些頂級公司可能有困難,但是不妨礙你們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呀。我在前面寫了,參看你的學長學姐進入的公司,參看你專業相關的Top10公司,參看你覺得你努一把力就可以進的公司。
比如,有個小伙伴是武漢某普通高校化學專業出身,但是她后來成功進入了國內某Top5互聯網公司做數據分析師。她說她同事有很多都是985、211的科班碩士,但學歷并沒有妨礙她和名校生一起工作。
學歷確實是敲門磚,但是工作更多地是看你的綜合能力。你學歷不突出,但是業務能力或技術能力很強,那么國內的一線互聯網公司都是有希望進入的。
P.S.只要崗位要求上沒有注明條件須為985、211院校畢業生,你基本上就都可以試試看。
第二步,關注招聘期。
你未來想去的企業大致選好20~30家,就可以開始列一個表:他們的校招期是什么時候,是否有暑期實習生,是否有符合你專業或者興趣的職位。
招聘網站、企業官網、企業招聘的微信公眾號都可以搜索到這些信息,特別是校招時間點。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公眾號幾乎已經成為各大企業的第一時間發布渠道。比如今日頭條的招聘微信公眾號“字節跳動招聘”,里面就包含了社招和校招的信息。
一般來說,企業都會發布實習或者校招的招聘流程,請把這些關鍵信息記錄到表格中,特別是時間、要求、城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做到心中有數。
這些事情一定要早早做好準備,因為你不早準備,好的職位就被人搶占了,即使你是名校出身,技術能力很強,學習成績很好,那又如何呢?你終究是錯過了那個契機。
2.社會招聘
在關注畢業生的同時,我也輔導過很多有多年工作經歷的小伙伴,他們離職大多是由于以下兩點原因:
其一,覺得自己不適合現在的工作,想要轉型;
其二,想尋求更好的薪資及職位。
(工作不開心、薪資太少、工作發展受限等統統包含在這兩點中。)
在這里我要和大家重點強調,就算你近3年沒有任何想要跳槽的想法,你也需要每3個月主動關注行業市場,看看與你相關的職位、薪資水平,還有整體發展狀況。每半年你都需要去面試幾家公司,來思考你自己在市場中的實際價值以及你的能力是否能適應現在的就業市場。
之前的甲骨文裁員鬧得沸沸揚揚,有人早早就“跳坑”,找到新東家,并且薪資還增長了不少,而有人離職后找了許久都找不到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的員工只會安安靜靜地做著分內的工作,以為現在的工作如果舒服就可以一直做到退休,不知道其他公司相同的崗位需要哪些技能,自己有沒有在某些方面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了。
有些人未雨綢繆,所以順利渡過中年危機。
有些人臨渴掘井,被通知裁員了只能措手不及。
這就是差距。
有一個小伙伴很焦急地來找我,說她投了500份簡歷,沒有收到一個面試通知。
我不用想都知道她是海投。如果她是以這樣的態度對待求職,上天會回報她一份好工作嗎?很顯然不會。
我把一份表格轉給了她,讓她找出自己想進的公司和相關職位的JD(job description,職位描述,以下簡稱JD),整理大概20家。把這20家公司的信息整理成表格,然后對這些任職要求進行剖析,看自己有哪些不足,如果能在短期內彌補的就盡量補足。比如JD要求你要精通SQL,那你就去刷一刷這段時間數據社區的SQL題,大概兩周就能熟練掌握了。
針對每一個JD設計對應簡歷,因為招聘部門往往十分看重簡歷與JD的匹配性。
下面是網易的數據分析師JD(圖1-3)。

圖1-3
根據這份JD,你的簡歷需要體現出:
(1)你與數據分析相關的過往經歷;
(2)你的邏輯思維能力;
(3)你的匯報及文字總結能力;
(4)對SQL/Python/Excel等工具的掌握程度;
(5)使用PPT撰寫報告的能力。
一份好的簡歷不是內容越多越好,而是與投遞崗位的JD越匹配越好。
篩選簡歷的HR,往往并不太懂你會不會SQL,會不會數據分析,他只能根據JD上的幾項內容,看你的簡歷匹配比例是否能達到80%。
三、目標設遠,步步拆解
在一家公司里,職級越高的人,制訂的計劃越長遠。一線員工在做計劃時基本上會做月度計劃,而總監級別的會需要做年度計劃,到了首席××官級別的則會做3~5年的計劃。
那些能把計劃做得長遠的人,往往就是公司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人。畢竟能提前計劃好未來并做好應對各種情況的準備的人是很稀缺的。
這步對普通人真的很難,就連我也不行。(身為一家公司合伙人的我,也特別害怕被問到這個問題。每每開始思考,就會產生抓心撓肝之感,到了最后總是“選擇性遺忘”,因為這一思考過程太痛苦了。)
作為公司高層,在制訂計劃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管理、業務、人力,還要顧及市場、落地、客戶等方面,需要多維度通盤籌劃。
個人相比公司而言就好控制多了,你只要負責給自己做計劃,接下來完成自我管理、執行、復盤就可以了。所以為了我們的長遠發展,我們需要好好給自己做一份計劃。
這個計劃的目標最好設到3到5年后。(是不是一想就難受了,我懂!別急!)
下表是我采訪了一位知乎用戶后制作的。這是一份非常通俗易懂的計劃,簡單粗暴,可行性相對比較強,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表1-2

這里面的數字大家不用太過介意,應重點關注計劃的框架。
大家可以試著在自己的電腦上輸入這樣一個框架,目標可以往大了設,就算最后沒有完全達到預期,只要能達到預期的70%~80%,那也很OK了。
這時候你就會問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內容,誰都會寫,但寫出來有什么用,還不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其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今年要存多少錢,甚至每個月要花費多少都不了解。這只是一個大的方向,你最好還要能把目標設定時間從“年”拆解到“月”,再拆解到“周”。
這份計劃對你的心理暗示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你如果設想好未來要做什么,要存多少錢,什么時間買房,只要制訂了一份切實可行的計劃并付諸行動,目標基本上都會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范圍內完成。在做計劃時,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把職業規劃和收入掛鉤,檢驗一份職業規劃虛不虛,收入是最好的一把尺子。即使當下你的薪資一個月只有5000塊,你也要規劃好,你的收入大概會在哪幾個階段有變化。
設立目標,很大程度是暗示自己時刻在正確的道路前進。
至于最后結果與目標是否達成100%的一致,其實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付出努力的過程。好比一家公司給銷售部門定下了極高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銷售總監覺得不可能完成,但拼一把也能完成80%,再努力一下,甚至真的能完成100%。如果不設目標,就缺少了那股拼勁兒,也就不會考慮如何去做目標拆解。
四、盤點能力,補足短板
一個人若想職業生涯順利,就不能在自己工作的領域有明顯的短板。體現在職業規劃上,就是需要明確自己當前的技能相對這個領域還有哪些不足,然后羅列這些不足點,一項一項地克服。你在這個領域的盲點和短板越少,在未來發展中面對競爭對手的優勢就越大。
比如我作為一個數據部門的負責人,長處是對數據很敏感而且很有想法,但我發現自己寫匯報PPT以及演講的能力還非常不足,這勢必會制約我將數據分析結論落地。于是,我在工作之余,自學了如何撰寫出既精練又吸引人的PPT,以及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演講者,每天持之以恒地練習。最終,當我能夠自如地編寫項目總結PPT,并游刃有余地向高層領導匯報的時候,我就從一眾工程師中脫穎而出了。
在此我給大家準備了這張表格(表1-3),大家可以試著評估下自己目前的“軟能力”。
表1-3

把你認為的短板,再次進行分類:
表1-4

我們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這不是一句雞湯,而是無數前人總結出的人生信條。對認真分析自身不足并一步步踏實補足短板的人而言,收獲不錯的結果只會是時間上的問題。
五、學會展望,調整方向
前面我寫到要把目標設得遠一點,但在具體的某個時刻,人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隨著見識的拓寬、能力的提升,我們總能看到更遠的未來。這個時候,就需要及時微調自己設置的職業規劃,讓自己不會被時代和大趨勢拋棄。
我在剛剛畢業時,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做咨詢顧問。然而,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我漸漸發現咨詢顧問這個職業能夠幫助自己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于是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而沒有被數據專家這個頭銜束縛住。要知道,為了獲得咨詢顧問這個職位,我在工作之余苦練了英文并學習了咨詢的方法論,最終把握機會爭取到了當前的工作,讓自己走上一個全新的、更廣闊的平臺。
改變總是艱難的,但作出改變是必須的。每當我們向前邁出一步,就會發現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風景,就會意識到以前沒有考慮到的問題,這個時候對職業規劃的調整就成為必須。這個過程是艱難的,但鳳凰只有不斷涅槃重生,才能蛻變得更強大,才能長出更鮮艷豐滿的羽翼,才能獲得永生。我們也一樣,只有不斷發現自身的問題,并且不斷調整自己,才能順應職場的需求,及時作出正確的選擇,做到不被淘汰。
我想成為數據科學家,這一條路不管多苦多累,就想“一條路走到黑”。
2016年6月24日
我會永遠記得自己在朋友圈發的這條狀態。自從我給自己設定了這個目標,在那一年里,無論是面對技術層面還是業務層面的難關,我都一直保持著“滿血沖刺”的狀態。
如愿以償之后,我也沒有因此而懈怠,而是繼續給自己設定了下一個目標——成為一名咨詢顧問。當我成功轉型成為一名咨詢顧問后,我又給自己設定了新的目標——重返校園。此刻我在倫敦的學習生涯已經開始。
在工作不如意時滿腹牢騷,而不反思自己在之前為何沒有防患未然,沒有提前準備好切實可行的長遠規劃以及面對各種情況的應對方法,那么你只會在當前的崗位上裹足不前,難有大的發展,甚或遭遇職業危機。當職業生涯出現危機時,牢騷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浪費寶貴的時間和機會。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的時間,充實自己,讓職場生活盡量過得精彩一點,畢竟我們只能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