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一億贊
  • 劉三叔
  • 4071字
  • 2020-02-21 15:36:18

透過現象,找到你自己的“本質方法論”

風墟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就是在看待問題時,能夠抓住其背后根本性的運作邏輯,能夠理解它真正的前因后果,而不是被事物的表象、無關要素、感性偏見等影響了判斷。

擁有了這種思維方式,你才不會浪費時間在網上和別人“對噴”,看問題做事情始終不在點子上,才不會總在做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毫無助益的事情。


我想從兩個維度來論述“透過現象看本質”。

一個是“本質方法論”:從與大眾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相反的、更為實用的角度對“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分析;

一個是“分清邊界”:可以看作是對“透過現象看本質”中的“本質”是什么的分析。

一、本質方法論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一種表述,暗示著我們通常認為觀察事物的過程是先看到現象,然后再去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

但現實往往是與之相反的:一個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本質方法論”,他所習慣的就是運用這套方法論來解釋所有事物。

因此在看待問題時,他是先看到“本質”,再去分析表象。

那我所謂的“本質方法論”指的是什么呢?

本質方法論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復盤、優化,而總結出的一套個人哲學體系。

這套哲學體系,在個人的生活中經歷了反復驗證和不斷改進,直至成為一種可以完美解釋他所看到的客觀世界的理論模型。

那么他的這套理論,也就是他的本質方法論。


在心理咨詢中,每個流派都有它自己的“本質方法論”。

比如精神分析法透過現象“看到的”本質就是移情、力比多、攻擊驅力、自我、超我、本我等;認知療法“看到的”就是認知模型、自動思維、不合理信念等;人本主義“看到的”就是潛能、自我意識、自我概念和經驗之間的不協調等。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在前面說:不是先看到現象,再去分析本質,而是先有了“本質方法論”,再來分析現象。

如果你去分析現象的話,你會發現這個現象有無窮無盡個分析角度,而且每一種角度你好像都能總結出它的本質。

但問題是,我們有必要把現象的所有本質都分析出來嗎?

答案當然是沒必要。

有人接著會問:那這樣的話,你看到的所謂“本質”不就有局限性了嗎?那還能稱之為本質嗎?


正是因為有局限性,所以這樣的本質才更為“實用”。

透過現象看本質,正是為了“實用”才會去“看”。

和我們核心目的無關的所謂“本質”,對我們而言,就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

在分析現象上耗費太多精力純粹就是浪費時間。


我們要知道,每個人對這個世界所關注的點、關注的領域是不同的。

商人關注的是商業的運作規律,政客關注的是權力的運作規律,心理咨詢師關注的當然是心理的運作規律。

在這里,不同的人所關注的運作規律并非全然不相干,只是他們所持的立場與角度,和洞悉了某一本質之后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

比如“人們在消費時會有一種攀比心理”,這是一條本質規律,那么商人就會利用這條規律在文案、商品擺放、銷售話術等方面激發消費者的攀比心理,令他們更愿意掏錢。所以這條規律對商人來說,就是“賺錢的策略”。

而心理學研究者則可能會把這條本質規律告訴身邊人,提醒他們不要因攀比而沖動消費。這條規律對心理學研究者來說,就只是有關人本性的一種思維方式。

所以有時候即便看透了本質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重點在于你要怎么去用這些本質規律。

支撐你把所看到的本質規律利用好的前提,是你有自己最基礎的“本質方法論”。

比方說你想經商,那你就要先懂得賺錢的基本原理,然后你才能知道“人們在消費時會有一種攀比心理”這條本質規律,進而思考要去怎樣利用,怎樣設計,怎樣引導。

那怎樣才能夠擁有自己的“本質方法論”呢?

其實我在一開始就已經說過了,它包含四個步驟:


學習→實踐→復盤→優化


你要先學習前人的經驗,不管有沒有真正理解,都要先搭起你對這個領域認識的一個基本框架;然后再拿你所學到的這些東西去實踐應用,在實際的成功和失敗中獲取更深的體驗和更透徹的理解。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只有自己主動復盤,才能徹底將你的實踐價值發揮到最大化,也只有復盤,才是你從實踐中獲得經驗和新知的最佳途徑。

有了新經驗、新知識之后,你就要將它們與你的舊理論進行整合優化,然后再不斷學習,不斷實踐,重復進行這些步驟,直至你的個人哲學體系越來越趨于成熟。

我知道看到這里,肯定有不少人早就憋不住了:你這不說的都是廢話嗎?誰不知道要學習、應用、反思再優化啊?能不能說點兒新鮮的?

但問題是,你這樣做了嗎?多少年來一直有人持續不斷地想尋找“真正有用”的成功學,我覺得他們其實真正想找的是一種“不用努力就能夠成功”的成功學。

一個人能夠不斷成長,本質上依靠的就是這四個步驟而已。

二、分清邊界

上文是從實際的角度出發,論述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指的是一個人用他的本質方法論來分析現象”,現在我們來談一談“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質”是什么。

我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分清邊界”,毛主席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實事求是”,我的前總監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分類”。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命名,想要表達的含義都是一樣的:將現象的各種要素拆分歸類,剔除掉無關的因素,那么剩下的那些因素就是這一現象的本質。

舉一個例子:


我和孫雷是相識多年的好友了,我倆的感情非常好,甚至好到一起上了戰場,我們愿意為對方擋子彈的程度。

去年我倆去月球旅游,碰到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邀請我們加入基督教,我倆拒絕了。愛因斯坦就變成了一只電熱水壺,揚言要弄死我倆。

我倆就趕緊跑,我跑得比較慢,電熱水壺快追上我了,眼看著我就要被電熱水壺給燙死了,孫雷為了救我,轉身和電熱水壺搏斗起來,不幸失去了一條腿。

回來后我和孫雷關系更好了,他為我丟了一條腿,我覺得特別虧欠他。

適逢美國大選,我支持特朗普,他支持希拉里,我倆誰都說不過誰,我就把他打死了。但我心里對他很愧疚。

昨天我收到一條短信:你好,我是希拉里,我現在逃到了加拿大,我在美國的13000億美元的資產都被凍結,現在需要你給我打5000元人民幣作為解凍資金。如果你幫了我,我就帶你一起推翻特朗普,并封你為美國軍事主席,我的卡號是:×××××。


請問,我應該相信這條短信嗎?

很多人看完這個例子都會覺得這太胡扯了,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像我所舉的這個例子中的當事人一樣。想提出一個問題,卻做了很多無意義的前提介紹;想論證一個命題,卻提到了很多和命題沒有邏輯關聯的內容。

我們在看上面這個例子的時候,應該都能知道:是否要相信這條短信只取決于短信內容的真實性,而和“我”與孫雷的關系、愛因斯坦、“我”與孫雷各自支持誰,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但是現實生活中卻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些人在評價演員時,強調的不是演技而是“人品”;考慮要不要和老公離婚時,不看自己能否忍受得了他的家暴,而是顧忌老公曾借給自己父母一些錢。

很多時候并不是本質很復雜,我們需要花費時間整理才能看到它,而是問題的本質已然非常清晰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而很多人卻似乎根本看不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卻在那些根本無關緊要的細節上百般糾結。


看不到本質所在的根本原因,我認為就是沒有清晰的“邊界意識”。

沒有邊界意識的人,無法分清楚兩個事物之間的“有效邏輯關聯”“泛邏輯關聯”的區別。

比如在“要不要和老公離婚”這個問題上,“你的老公在家暴你”這一點就和問題有著直接的“有效邏輯關聯”;“你老公曾借錢給你父母”“你老公是戰斗英雄”“你老公拯救了人類”等這些就是和問題有著“泛邏輯關聯”的要素了。

“泛邏輯關聯”指的是:某一因素和主題有著寬泛的、不重要的邏輯關系。但因為這種關系的存在,會令人們在考慮問題時將這一因素考慮進來,從而形成思維干擾。

但在具體問題上,單單具有泛邏輯關聯的因素,本質上等同于沒有任何關聯的因素。

比如我們設置一個主題為:“演員××”。

我們再設置與此相關的兩個因素:“××很帥”和“××很愛裝”。

那么當我們在討論“××的顏值”這個話題時,“××很帥”就是“有效邏輯關聯”因素,而“××很愛裝”就是“泛邏輯關聯”因素。你不能因為你個人不喜歡××,就在我們討論××顏值時拿他的人品來說事;當我們在討論“××的人品”這個話題時,“××很愛裝”就是“有效邏輯關聯”因素,而“××很帥”就是“泛邏輯關聯”因素。你不能因為喜歡××,就在我們討論他的人品時,拿他的演技和顏值來助陣。

當然,現實情況往往是人們根本不顧前提條件和問題的出發點,只是看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因素,就馬上湊過來各說各話。

所以我們會看到那么多的人,在討論演技的問題下評論人品;在討論國家強大的表現的問題下諷刺國家的“軟弱”;職業選擇時不考慮自己的長遠發展,而只想著怎么討父母歡心。

到這里我可以解釋清楚我所表達的“分清邊界”的含義了:

“分清邊界”就是確定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中,哪些是和主題相關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哪些是“泛邏輯關聯”因素,哪些是“無邏輯關聯”因素。

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因素和“無邏輯關聯”因素,那么剩下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要探求的“本質”。

所以在這里,要探求本質,“確立主題”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個主題通常指的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或是我們要論述的一個“命題”。

確立主題就是確定探求本質的“角度”,有了角度,才有出發點,否則你會陷入無意義的混亂分析,看似得到了很多結論,但這些結論并沒有什么價值。

三、總結

“透過現象看本質”并不是先看到現象,再去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而是一個人先有了他自己的“本質方法論”,再用這套方法論去分析現象。

一個人的“本質方法論”是為他在生活中的實用性目的服務的,這樣的個人哲學體系必然有其局限性。但正是這種局限性,使得他在看問題時能夠更加專注,更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形成個人“本質方法論”的方式在于“學習—實踐—復盤—優化”這四個步驟的反復運用。

探求本質的前提是“確立主題”。有了主題才有了可入手的分析角度,進而才能得出具有實用性價值的結論。

確定主題之后,對問題的分析就是:將這一問題相關的各個元素進行歸類,劃入“有效邏輯關聯”因素、“泛邏輯關聯”因素、“無邏輯關聯”因素等類別。

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因素和“無邏輯關聯”因素,剩下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在探尋的“本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磐石市| 罗山县| 上犹县| 苗栗市| 沅陵县| 绥江县| 黄浦区| 绵竹市| 阳城县| 黄龙县| 邳州市| 乐清市| 龙岩市| 兴安县| 营口市| 庆安县| 永嘉县| 饶阳县| 土默特右旗| 苍山县| 北流市| 云梦县| 信宜市| 阳江市| 邵武市| 镇赉县| 任丘市| 永春县| 佛山市| 安新县| 淳化县| 甘孜县| 绩溪县| 称多县| 大荔县| 灌云县| 宣武区| 保定市| 江川县|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