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深度學習
別等失敗主動找你
我在學習中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大部分的人是非常憎恨自己的失敗的。
大多數人為了逃避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可以做任何事。
我上小學的時候,班上有個男生奧數很厲害,人也很聰明,然而他下象棋卻不那么厲害。
有一次,他和班上象棋玩得最好的同學下象棋,棋子被吃到只剩下“光桿司令”之后,他惱羞成怒推翻了整個棋盤,且此后再也沒有和同學下過象棋。
我們可以知道,這個人即使奧數再好,在下象棋這件事上也幾乎沒有發展的可能性了。
求學、求知的路上,我們可能遭遇的失敗有兩種,一種是在“篩選機制”中的失敗,比如在高考、考研、注冊會計師考試和法考中的失敗。這種考試的目的,就是篩選出適合的人。大家都知道這些考試是非常殘酷的,好比“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還有一種失敗,是在“鞏固和反饋機制”中的失敗。比如在小測驗、單元自測、期中考試、市質檢、省質檢等考試中的失利。這種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反映你所掌握知識的情況、你和別人的差距,以及你的弱點和優勢在哪里。這種考試往往不是為了篩選。
懼怕第一種失敗情有可原,懼怕第二種失敗沒有必要。而那些學習很難學好的人,往往既怕第一種,也怕第二種。
大部分人為了避免自己任何程度的失敗,可以做任何事。
我曾經問過一個司考(現在更名為法考)考了好幾次還沒有考上的人:“你的學習方法是什么?真題做了幾遍?”
他說:“我大部分時間都在聽課,真題沒有做幾遍。”
“為什么?”
“因為我覺得做真題不如聽課明白。”
但是,做真題你才會知道自己的知識盲區在哪里,而光聽課的話你只會被“我已經懂了”的幻覺籠罩。你害怕在做真題時感覺自己是個笨蛋,是個努力學習、認真聽了課還不能自如運用知識的蠢材,所以你干脆不做任何真題。
事實上,你就算真題做5道錯3道,這除了打破你脆弱的自尊心,又能影響你什么呢?
越不會學習的人,越怕承認自己失敗。
越會學習的人,越明白失敗只是暫時的,要積累足夠多的失敗,才能在未來的關鍵性篩選考試中做到萬無一失——有句雞湯其實不無道理:“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主動尋求失敗的前提是,你要不懼怕被失敗證明你的弱小。雖然這可能很丟臉。
另一個案例是一名高中生。她初中時成績很好,中考考上了所在城市的重點高中。
但是到了高二時,她的英語和數學成為明顯的短板,也是因為這兩科拖后腿,她的成績直接從高一時的前幾名掉到全年級200多名。
數學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有一次月考時她忘記了背面也有題目,導致以后考試總是有強烈的答不上來題的感覺。至于英語,她告訴我,她看了好幾遍單詞還是記不住,覺得自己沒有學習英語的天賦。所以這兩門科目,每次作業都放在最后去做,或者干脆不做。
我告訴她說,你知道我高中英語單詞書翻了幾遍嗎?你知道我閱讀做了幾篇嗎?我排隊吃飯的時候在背,等公交在背,課間休息還在背,你看了幾遍記不住單詞有什么關系?看幾遍記不住單詞難道就能證明你很笨嗎?
她覺得記不住,就是失敗了;一遍記不下來,一次做不出題就是失敗了;一次月考考不好,就是失敗了。
所以她避免做任何事來證明自己是真笨,努力了還達不到要求。
我問她說,你知道你們學校考多少名才能去985、211嗎?她說她不敢了解。
我問她,你知道“學霸”們考砸之后是自暴自棄還是更加努力嗎?她說不知道。
她不敢列計劃,不敢學東西,不敢了解自己的位置,為了避免失敗能做任何事。
而我發現,那些所謂的“學霸”,自測練習做得最多。他們不害怕失敗,他們知道單元考、月考小測性質的失敗是一種自我督促和檢測。
其實他們只是比你努力,比你懂得“認識自己”而已。
所以對大部分所謂“不會學習”的人來說,只要懂得阻礙自己的最大因素是“努力不足,主動失敗不夠”,而不是“智商欠費”,便基本會和從前的自己判若兩人。
我認識很多學習不好的人,但是我知道他們智商和我一樣,可是他們不愿意正視自己,不敢觸碰可能的失敗。
我們把失敗當作一種試錯,他們把失敗當作一種對智商的否定。
所以我們在試錯中一步一步成為“學霸”。而學習很難學好的人,會在失敗中一步一步走向自責。
所謂“會學習的人”,可能只是努力嘗試比你多得多,在自測試錯的體量上比你大得多而已。在和他們比較時,不妨先問問自己,是不是每次都在“被動失敗”,而不是主動去試錯。
勇于“主動失敗”吧,別等失敗主動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