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喧鬧的騾子:留學生與中國現代文化
- 李兆忠
- 1654字
- 2020-02-19 17:45:55
再版序言
在我的研究著述中,《喧鬧的騾子——留學與中國現代文化》是自己最得意的一部,盡管它不如《曖昧的日本人》影響大,卻是在《曖昧的日本人》的基礎上誕生的。
讀過《喧鬧的騾子》的朋友多認為:此書的精華,主要在留日部分,相比之下,歐美部分顯得單薄,“東風”蓋過“西風”。我完全同意這種觀點。
我曾在日本住過四年,自信與日本有某種文化上的“宿緣”,留日期間就開始相關的研究寫作。這一切,后來定格在《曖昧的日本人》一書中。有了這樣的鋪墊,再來書寫《喧鬧的騾子》(留日部分),便有舉重若輕的感覺。可惜,我沒有留學歐美的經歷,缺少活生生的感性認識,只能憑借紙上所得,做知性的分析,盡管使出渾身解數,還是感到隔一層。
《喧鬧的騾子》201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后,在學界引起反響,評論文章登載在《中華讀書報》《讀書》《文匯讀書周報》《時代閱讀》《書屋》等報紙雜志上。有意思的是,《喧鬧的騾子》中的個案研究,受到學界同行的普遍稱道,而序文中關于“騾子文化”的議論,卻受到質疑。先有趙京華的《我觀騾子文化》,后有董炳月的《多元的留學,多元的文化》。前者認為,“騾子文化”可以涵蓋西方“現代性”發源地之外的所有國家和地區,西方現代文明的普世性,造成了非西方國家和地區“騾子文化”的普遍性,因此,沒有必要為“騾子文化”擔憂,進而指出:“在一百年來吸納和迎拒西方現代性的激烈較量過程中,現代的思想觀念、現代的制度文化乃至現代的社會生活方式已然成為內在于我們自身的東西,或者說‘現代’已經成了我們的肉身?!惫P者以為,這種觀點很有道理,并且充滿樂觀主義精神,但與事實并不完全符合,至少就中國而論,現代的社會生活方式確已為多數人接受,變成“自身的東西”,然而“現代的思想觀念、現代的制度文化”,卻遠未被人們(尤其底層的民眾和上層的官員)接受,他們的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前現代”階段。唯其如此,當代中國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硬實力”與“軟實力”失衡,呈現矛盾沖突的狀態。這種中國式的“騾子文化”特征,與東亞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的“騾子文化”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列寧同志早就說過:“比喻都是跛腳的。”董炳月的《多元的留學,多元的文化》抓住“騾子”比喻的漏洞,對“騾子文化”的“生殖”問題做了機智的闡發,對筆者“騾子文化”難以傳承、雜交品種“代際退化”的看法進行了辯駁。在他看來,近代以降,中國的“騾子文化”展示了超強的生殖力,“一直在茁壯成長,在延續,在發揚光大”;進而指出:“李兆忠所謂‘遺傳焦慮’并非‘是否能夠遺傳’的焦慮,而是‘遺傳之后’的焦慮——即‘文化意義上的騾子’及其后代們在誕生之后面臨的文化認同、身份認同的焦慮”,可謂精當,與筆者“馬騾”(西體)與“驢騾”(中體)相爭不休的看法,正好不謀而合,不同在于,筆者有感于中國現代文化根緒斷裂、狂悖暴走、主體性缺失的歷史狀況,看法比較悲觀。但愿這是杞人憂天。
與學者高屋建瓴的理論闡發相比,普通讀者對《喧鬧的騾子》的視角和看法更加切合實際。在當當網上,筆者讀到這樣的評點:“此書快讀完了,很值得閱讀。這是作為去留學的參考讀本開始的?!畬W術’二字的形容對此書而言過于重了,此書更像隨筆,風趣幽默的文字讀起來趣味盎然,很容易就進入語境。作者具較深厚的人文功底和心理判斷,中肯的批評中應該較真實地還原了光環下的一系列名人留學的歷史。推薦給對百年前的歷史感興趣的人、對于人生價值和個人定位有探尋興趣的人。文中最后結尾很耐人尋味,也非常沉重。歷史和當下總是沒有縫隙,想起來讓人很糾結?!痹u判之中肯、精到、實在,令筆者驚異,欣喜之余,不禁要向這位素昧平生的評論者致以敬意!
《喧鬧的騾子》初版以來,一晃七年過去,重讀此書,新鮮感猶在,且平添一種歷史的會心,令人欣慰,十年工夫沒有白費。承蒙三聯書店厚愛,得以再版,在此深表謝忱。同時也感謝責編王海燕女士為此書付出的心血。
還有,本書所引近現代詩文,以目前通行的版本為依據。出于對原作者的尊重,在用字用詞上盡量保持原貌,特此說明。
李兆忠
2018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