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 鏡面舌非獨主胃陰枯竭

舌質之上,本應有苔。《醫門捧喝》云:“觀舌質,可驗其證之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故審察舌質舌苔的變化,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其舌苔的形成,吳坤安云:“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濕上潮而生。”由于舌苔“乃胃氣之所薰蒸,五臟皆稟氣于胃,故可借以診五臟之寒熱虛實也”(《形色外診簡摩》)。

病理條件下,若舌苔驟然退去,以致舌面光滑如鏡,稱為“鏡面舌”,又稱“光剝舌”。通常認為此舌象是陰津虛損,胃陰枯竭的表現。如《辨舌指南》云:“若驟然退去,不復生新苔,若如駁去,斑斑駁駁存留……胃氣胃陰均被傷殘,故現此候。”又云:“舌色鮮紅,無苔點……陰虛火炎也。”《舌鑒辨正》亦云:“舌色絳紅,無苔無點,光亮如鏡……水涸火炎,陰虛已極也。”不少教科書,均皆宗于此說。如《中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云:“舌面光潔無苔,無論何種舌色,皆屬胃氣將絕的危候……若紅絳而光瑩,是水涸火炎,胃腎陰液枯竭。”現行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中醫診斷學》云:“鏡面舌色紅絳者,為胃陰枯竭,胃乏生氣之兆,屬陰虛重證。”此是言其常,而更有其變。變者,不但不屬“危候”,而且也不屬“陰液枯竭”所致。臨床所見,尚有屬于下列諸證者。

1.脾胃虛寒而見鏡面舌:王某,女,38歲。平素患有慢性胃炎,每遇受涼而癥狀加重,復因外感高熱而服用大劑清熱解毒之品,致胃脘痛1個月余,輾轉求診,療效不佳。現癥胃脘隱痛,倦怠乏力,面色暗滯,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體胖大,舌面光潔如鏡,脈沉弱。舌、脈、癥合參,辨證為脾胃虛寒證,治當溫中健脾。

處方:黨參、白術、茯苓各12g,焦三仙各15g,干姜、砂仁各10g,吳茱萸5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服藥5劑后,諸癥好轉,舌生薄白苔,原方加減治療半個月余而獲痊愈。

按語:由此可見,診治鏡面舌不可拘于“胃陰枯竭,胃氣大傷”之說,當詳辨舌脈及全身癥狀,識其病機,不可用滋陰而生其舌苔,誠為深悟其病因病機之諦要也。(中醫藥學報,2000,5:6)

2.肝郁氣滯而見鏡面舌:患者,女,51歲。胃脹悶,納呆半年之久。因生氣后胃脘脹滿,納呆食少,日漸加重,胸痛,左胸尤劇,經某醫院檢查未發現異常,心電圖正常。服西藥無效,又服中藥數十劑病情未見好轉。刻診,左胸部時有針刺樣作痛陣作,胃脘脹悶,欲噫氣而不能作,納呆食少,飲食不馨,咽干口燥,兩目干澀,視力銳減,舌質淡,光滑無苔,脈細。辨證為肝郁氣滯,胃失和降,陰津虧耗,脈絡失養,治以舒肝解郁,理氣和胃,養陰生津,活絡止痛。

處方:石斛、天花粉各15g,赤芍、白芍各12g,柴胡、香附、川楝子、佛手、延胡索、當歸、麥冬、枳殼、甘草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服藥5劑后,胸痛大減,胃脘脹滿減輕,咽干口燥緩解,舌面可見少量舌苔,脈細。仍以原方加百合15g,臺烏藥10g,又服10劑而愈。(中醫雜志,1996,2:84)

3.濕熱郁滯而見鏡面舌:那某,男,52歲。

兩旬前吃沾黃油黏豆包和肥豬肉后,突然胸骨后痛,飲水或進食后加重,進而出現黃疸,渾身瘙癢,上腹壓痛拒按,尿色赤。檢查肝功能:黃疸指數30 U,谷丙轉氨酶300 U(正常值100 U),麝香草本酚濁度試驗6 U。舌光剝無苔呈鏡面舌,質淡紅少津,脈沉細。中醫診斷為陽黃(膽熱腑實證)。西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膽石癥。分析病機,胸骨后疼痛,上腹壓痛拒按,得食痛增,均為里實證。全身出現黃疸,并瘙癢,尿色赤,此乃肝膽濕熱郁滯,膽液疏泄不舒暢,泛溢肌膚所致。脈沉細,沉主里,細主氣血不足,但證實脈細,顯系中焦氣機阻滯所致,不應作虛論。鏡面色多主胃氣陰虛而得飲食后痛增,又屬胃實,故本例乃由腑氣壅塞不通,阻礙脾胃氣機升降,胃氣不得熏蒸于舌,脾氣不得布津于舌而形成鏡面舌。脈癥合參,脈舌似虛而非真虛,實由膽腑濕熱郁滯,胃腸積滯壅塞,致使氣機不得宣暢升發而使然。故屬濕熱郁阻肝膽,膽熱腑實證。治以清濕熱利膽通腑,方用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加減。

處方:茵陳30g,白芍20g,大黃15g,柴胡、法半夏、玄明粉(沖服)、延胡索、甘草各12g,黃芩、香附、梔子、郁金各10g,良姜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服藥2劑后,瀉水樣便,每日4次,腹痛大減。又服2劑,腹痛緩解。原方將元明粉減為6g,連服12劑,黃疸消退,舌上漸生薄白苔而潤。共服35劑,肝功能正常,身體漸復而出院。(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3:28)

4.胃寒氣虛而見鏡面舌:

王某,女,25歲。平素食欲欠佳,食后胃脘飽悶半年多。近來加重,飲食無味,每日食150g許,喜熱飲,腹部畏寒,形體消瘦。查肝功能無異常,胃腸鋇劑造影未見器質性改變,考慮慢性胃炎。疲倦乏力,脈沉緩無力,舌質偏淡而光滑無苔,呈鏡面舌而潤澤。分析病機,脾主運化,主四肢。食后飽悶,為脾失健運;疲乏無力,為脾氣虛;喜熱胃畏寒,為胃有寒。脈緩無力為脾虛,鏡面舌質偏淡而潤,為寒象,乃由胃寒氣虛不能薰蒸于舌,脾氣虛不能濡養于舌而形成鏡面舌。治以溫補脾胃,方用附子理中湯加味。

處方:黨參15g,白術、神曲各12g,制附子(先煎)、炮姜、炙甘草各10g,吳茱萸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服藥6劑,胃納及精神疲倦等均好轉,脈緩較有力,共服24劑,諸癥消失,舌生薄白苔。原方黨參、白術加量,又進4劑以鞏固之。(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3:29)

5.脾腎陽虛而見鏡面舌:王某,女,62歲。頭暈目眩,時輕時重已5年。西醫診斷為高血壓病,2期動脈硬化。近半月來,眩暈又作,步履不正,夜臥少寐,目視不明,舌紅苔光剝,脈弦大。初用滋陰降火,平肝潛陽,投鎮肝熄風湯加減。眩暈未衰,飲食大減。改服西藥,則惡心嘔吐頻作。細審其癥,脈大無根,勞作則眩暈甚,口渴喜熱飲。素嗜飲姜湯,腰膝足冷,溲清。證屬命火不足,脾土失養。治以腎氣合理中加減,藥用干姜5g,山茱萸12g,肉桂5g,山藥15g,牡丹皮12g,黨參15g,龍骨15g,牡蠣15g,炙甘草5g。始恐過于溫熱,先擬輕劑。服后納增暈減,去龍骨、牡蠣,加制附子10g,熟地黃12g,漸加重劑量。服10余劑,諸癥若失,血壓降至正常。

翌年王某去探親,旅途勞累,眩暈又作。某醫院處以中藥服之不適,復診時出示原方,醫者以為如此舌象(舌紅苔光剝),大劑溫熱,似難合拍。患者述其病史,服后果效。(遼寧中醫雜志,1983,5:44)

上述病案說明,鏡面舌并非都屬陰津虧損。與此相反,臨床尚有證屬陰虛,而舌苔卻呈現厚膩者。例如:

史某,女,65歲。頭昏納呆,日晡發熱10余日不解。口渴不欲飲,大便秘結,尿頻量少,喜和衣被而臥,有少汗,舌淡苔白厚膩,中帶灰黃,脈弦數。初以上感治,服西藥不效。

時值仲夏,作暑濕治,服霍香正氣散、三仁湯之類,后見腹脹。以為病進,服達原飲、調胃承氣湯增損亦無功。以其神疲肢倦,更用健中運脾,升陽祛濕法又不應。近3日,又出現左腰腿酸痛,牽引左腹,甚則不得轉側,納食亦差,久思無良策。其老伴亦曉醫理,言昔有類似發作,曾服滋陰藥取效。今精神日益疲怠,試予西洋參5g調服,翌日告精神略爽,腰痛似減,自此恍然而悟,從陰虛圖治。

處方:地骨皮15g,生地黃、生白芍、枸杞子、女貞子、人參、麥冬、火麻仁各10g,山茱萸、牛膝各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調治周余,便通熱退納增,諸癥亦隨之而悉除。(遼寧中醫雜志,1983,5:44)

可見臨證舌苔望診斷病,既要守常,又要知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市| 崇阳县| 大田县| 尖扎县| 新巴尔虎右旗| 达拉特旗| 罗甸县| 固镇县| 讷河市| 丽江市| 汉阴县| 麟游县| 白河县| 湖州市| 禹城市| 太仆寺旗| 德兴市| 阳信县| 青神县| 东乡县| 波密县| 漾濞| 环江| 台前县| 和田市| 延安市| 墨竹工卡县| 怀来县| 库车县| 资源县| 鹿泉市| 若羌县| 紫云| 揭东县| 吴川市| 富裕县| 确山县| 华坪县| 固安县| 通辽市|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