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7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新解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語,源出《素問·評熱病論》。它是中醫發病學理論中的一個常用術語,是解釋人體為什么會患病的經典理論依據。

這其中之“氣”字,是指正氣;“虛”,是指正氣虛;這是眾所周知的。問題是對“虛”的理解,絕大多數醫家皆囿于正氣虧虛的一個方面,細細品味,實未盡意。因為百病之所生,均皆有虛實兩端,“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熬珰鈯Z”,即泛指正氣奪,若謂邪之所湊,皆是因為正氣不足,這豈不是說凡生病者,皆為虛證!顯然與臨床實際不相符。因此,如何正確理解“其氣必虛”之“虛”是為關鍵所在。

“其氣必虛”之“虛”字,應包括整體之虛、局部之虛和暫時之虛3種含義。

1.整體之虛:即指人體陰陽、氣血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表現為全身性虛弱,如陰虛、陽虛、氣虛、血虛、陰陽兩虛等?!秲冉洝分小熬撜摺薄皻饷撜摺薄敖蛎撜摺薄耙好撜摺薄把撜摺薄靶尾蛔阏摺薄熬蛔阏摺薄瓣帤馓摗薄瓣枤馑ァ钡?,皆屬于整體之虛的范疇。造成整體之虛的原因,一是先天稟賦不足,二是后天調養失宜,三是疾病所傷,四是自然衰老。

2.局部之虛:是指機體某部位、某臟腑、某經脈等的虛弱。如肺氣虛、脾陽虛、心血虛、肝陰虛、上虛、下虛、經氣虛等。局部之虛,可以導致整體之虛;而整體之虛,又可影響到局部之虛。

3.暫時之虛:是由于某種原因,如勞累、飽食、情志刺激等,導致機體功能紊亂,抗病能力暫時下降。當此之時,邪氣可乘其暫時之虛而侵入人體。從《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的“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這段經文來看,《內經》并沒有把邪氣侵入人體的原因,僅歸于整體的正氣不足,而明確指出也有因為用力、飽食致汗出腠理開,邪氣乘其腠理暫時之疏松而入的情況?!端貑枴の迮K生成論》云:“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比伺P則陽氣趨歸于內,臥出之際,衛氣尚未復返膚表,肌表暫時失固,風邪乘機侵入人體而發為痹?!端貑枴に疅嵫ㄕ摗吩疲骸坝露鴦谏?,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臟腑,外不得越于肌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命曰風水。”即是說,風邪是由于勞甚汗出,致衛氣功能暫時失調而侵入機體,然而其臟腑不虛,故邪氣不得入里,從而表明“其氣必虛”確當含有機體功能紊亂的意義。所以,暫時之虛是解釋“其氣必虛”必不可缺的一個方面。從實踐來看,也確有如此,如《傷寒論》太陽病之“太陽中風證”,又常稱“太陽表虛證”,這里的“虛”是指衛氣功能暫時的虛弱,而非整體的正氣虛損,若不如是,仲景何以用辛溫發汗,治實之法的桂枝湯治療,而不用補虛扶正之人參、附子之類培補整體之虛。可見,邪雖所湊了,但非全身整體正氣虧耗。

從正氣不足和暫時功能紊亂來理解“其氣必虛”的含義,不僅符合經文旨義,而且對于指導臨床辨證及補瀉治則的運用有著重要的意義。一般地說,正氣不足者邪湊之,發病多表現為虛,治療宜補虛為主;暫時功能失調者邪湊之,發病多表現為實,治療宜祛邪為主。倘若所拘于“邪之所湊”者,皆正氣不足之論,就難以說明病有實證,治有瀉法這一客觀事實。

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另一問題是“邪之所湊”與“其氣必虛”的關系。即邪湊之導致正氣虛,還是正氣虛招致邪湊之,也即孰為因,孰為果的問題。歷代醫家多是從正氣虛招致病邪侵犯,即“邪之所湊”是由于“其氣必虛”來認識的。如張景岳的《類經》中對此注云:“邪必因虛而入,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爆F行教科書也皆宗此說,如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試用教材《內經選讀》(北京中醫學院主編)釋云:“凡是邪氣侵犯的地方,必先由于該處的精氣虧虛。”這就是說,只有人體正氣先虛,病邪方能侵犯。

其實并非如此,我們認為這里只談到了“邪之所湊”與“其氣必虛”之關系的一個方面,但是還應該看到,有因為病邪侵犯才導致正氣虛的一面。也就是說,“邪之所湊”并不都是由于“其氣必虛”或先虛,亦有正氣不虛邪湊之而病者。其理然何?在一般情況下,人體正氣充盛,邪氣就難以侵害而發,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正氣的功能或曰抗病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即使正氣不虛,而邪氣猖厥,超過了人體所能抗御的能力,也會侵犯機體而發生疾病。誠如韋協夢所云:“由正氣適逢虧欠,邪氣方能干犯。”然而亦有“真氣素足,而外感甚重”的情況。如癘氣的致病,吳又可在《溫疫論·原病》中云:“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蓖贫鴱V之,病因學中的金刃刀傷、跌撲損傷、禽獸咬傷、電火燒傷等所致疾病,難道能說此等“邪”之所湊,是由于正氣先虛嗎?說明人體并非具有一種能抗御一切疾病的“正氣”。故《內經》不但強調保持正氣旺盛以抗御病邪,同時還要時常預防“虛邪賊風”的侵害,從而提出“虛風邪,避之有時”,“外不勞于事”,“和于陰陽,調于四時”等防邪御病措施。

關于因邪先湊之而導致正氣虛的情況,《內經》中有不少論述。如《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薄端貑枴そ浢}別論》云:“飲食飽甚,汗出于胃?!奔搓U明了暴飲暴食,超過了正常的消化能力,即使脾胃功能健旺的人,也會受到損傷。《素問·疏五過論》云:“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芬嘣疲骸氨┡瓊?,暴喜傷陽?!闭f明情態太過,成為病邪而傷及正氣,并非只有正氣先虛的人才受情志所傷。《內經》還認為,人應該經常勞動,使氣血流暢,增強體力。但是,必須“形勞而不倦”,若超力勞作,或勞心過度,則耗氣傷血,故云:“生病起于過用?!保ā端貑枴そ浢}別論》)“夜行則喘出于腎”,“搖體勞苦汗也于脾”,“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素問·宣明五氣論》)等即屬此例。由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起居,大驚卒恐”,致使“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靈樞·口問篇》)。此更加明確地指出了正氣之虛,可先是由于病邪之湊而后傷,不一定都是正氣先虛,邪才方可湊。

總之,“邪之所湊”有因“其氣必虛”者,此為常,病多虛;亦有“其氣不虛”而“邪之所湊”致病者,此為變,病有虛有實;它取決于邪氣的盛衰、正氣的強弱。因此,對“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解,不可概認為都是由于正氣先虛邪方可湊而皆成虛證。


參考文獻

[1]洪夢滸.評“氣”既表物質又表機能的兩義說.中醫雜志,1983,3:4.

[2]瞿岳云.略論中醫學“氣”的實質.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10:4.

[3]李婷.試析對中醫之“氣”的理解中的思維方式.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1:1.

[4]王明輝.“氣”學理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新中醫,1980,2:1.

[5]江志剛.論氣非功能.河南中醫,1986,6:5.

[6]儲維忠.中醫“氣”的本質.中醫藥學報,1981,4:18.

[7]劉飛榮.宗元營衛四氣關系之我見.井岡山醫專學報,2001,3:65.

[8]李建國.衛氣學說研究進展.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1:61.

[9]韓希昌.辨析清濁論營衛.西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2:55.

[10]肖建峰.營衛清濁辨.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1,1:23.

[11]王天如.“清者為營,濁者為衛”辨.浙江中醫雜志,1981,6:247.

[12]張登本.論《黃帝內經》“神”的內涵及其意義[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8:1636.

[13]張登本,武長春.《內經》詞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382.

[14]王杰,唐鏡注釋.荀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305.

[15]張其成.中醫哲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541.

[16]劉昭純.“頭者,精明之府”新解[J].國醫論壇,1997,4:45.

[17]孫廣仁.《素問·脈要精微論》“精明”涵義辨析[J].中醫文獻雜志,2000,4:28.

[18]劉保和.“元神”非“神志”——“腦為元神之府”芻議[J].河北中醫藥學報,2001,1:4.

[19]劉保和.“腦主神志”論阻礙中醫發展[J].亞洲醫藥,2001,6:30.

[20]張效霞,王振國.關于“孰主神明”的爭鳴與反思[J].天津中醫藥,2006,5:360.

[21]張迎節.中醫腦神學說的發展與反思[J].山東中醫雜志,1996,3:99.

[22]白正勇.《內經》臟腑藏瀉理論辨析.浙江中醫雜志,2005,1:1.

[23]鄧沂.臟腑“藏”“瀉”辨析.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6,2:8.

[24]肖延齡.也探“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6,1:7.

[25]王惠民.五臟藏而不瀉辨析.湖北中醫雜志,1993,3:33.

[26]張效霞.奇恒之腑考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1:22.

[27]吳華強.“奇恒之腑”質疑.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3:206.

[28]任愛民.鑒古觀今論奇恒之腑.中醫藥研究,1996,4:12.

[29]瞿岳云.五臟開竅理論說異.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3:5.

[30]劉宏偉.試論五臟五官相關理論.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0,1:38.

[31]姜建國.試論肝位中焦及其意義.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5,4:712.

[32]李其忠.肝屬下焦,還是中焦?上海中醫藥雜志.1985,10:40.

[33]翟福興.略論肝屬中焦.河南中醫,1986,2:26.

[34]諶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新解.新疆中醫藥,2000,3:9.

[35]劉家義.“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別識.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5,2: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边坝县| 龙门县| 得荣县| 大名县| 眉山市| 监利县| 江阴市| 江北区| 鄂伦春自治旗| 渑池县| 留坝县| 肥城市| 溆浦县| 莫力| 三门峡市| 乌兰察布市| 凉山| 朝阳区| 抚松县| 汨罗市| 洛南县| 额敏县| 普陀区| 大竹县| 同德县| 石泉县| 紫阳县| 奉节县| 峨边| 岚皋县| 桑日县| 岑溪市| 嘉祥县| 聂荣县| 天津市| 宁陕县| 淅川县| 静安区| 阿拉善左旗| 邯郸县| 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