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6 肝屬中焦而非下焦論

“肝屬下焦”之說,始見于溫病學說盛贊的明清時期。繼葉天士創溫病衛氣營血辨證理論之后,清代吳鞠通著《溫病條辨》發展葉氏理論,又創立三焦辨證綱領,以闡述溫病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其云:“溫病自口鼻而入,鼻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溫病條辨·中焦篇》)?!焙笫老嘁u其說,謂肝屬下焦,沿用至今。如《中醫學基礎》教材就云:“現常用的上、中、下三焦,主要是用于人體部位的劃分,即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內臟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內臟脾與胃;臍下為下焦,包括內臟肝、腎、大小腸、膀胱等?!?/p>

然而,從臟腑分屬上、中、下三焦而論,無論就其解剖部位,生理功能,還是病理變化及診斷來辨析,肝當屬中焦,而非下焦也?,F論證如下。

解剖部位,肝居中焦

中醫三焦學說對人體部位的劃分,《難經·三十一難》云:“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睏钚賹Υ俗⑨屧疲骸白噪跻陨?,名曰上焦;自臍以上,名曰中焦;自臍以下,名曰下焦。”肝位于右脅,在腹腔之下,根據三焦學說,從現代解剖學角度來看,肝屬中焦,醫者皆知,毋容置疑。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在中醫本身的認識中,來探求它的依據。

《內經》對肝臟的位置未有專論,但《素問·金匱真言論》云:“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敝秲冉洝纷⒓彝醣鶎Υ私忉屧疲骸澳I為陰臟,位處下焦,以陰居陰,故謂陰中之陰也。”“肝為陰臟,位處中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陽也?!边@里不但明確指出了肝“位處中焦”,而且與腎相對比,從陰陽分屬上,闡明了腎處下焦,肝位中焦的道理。實際上也就否定了肝、腎同屬下焦之說。同時,從對肝的病癥描述來分析,《內經》本身對此已有較為明確的認識?!鹅`樞·脹論篇》云:“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蹦敲?,肝臟“畔界”與病之“形狀”如何呢?如《靈樞·本臟篇》云:“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薄案纹珒A,則脅下痛也?!痹摻浳闹赋?,肝大則壓迫胃腑,牽扯食道而形成膈中證,且脅下作痛。由此可見肝臟位于脅下,與胃相鄰,同屬中焦?!鹅`樞·脹論篇》云:“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睆牟±砩嫌纸沂玖烁闻K的位置,“脅下滿”即肝臟本病,“痛引小腹”乃是經絡所屬。與“膽脹者,脅下痛脹”相參,進一步證實了肝膽同居中焦?!鹅`樞·本臟篇》又指出:“廣胸反骰者,肝高;合脅兔骰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闭f明肝位之高與低、正與傾及肝臟之堅與脆,均可從胸部、肋骨及胸脅連接處的外觀得以推測。其肝居脅里,位于上腹,更是明矣。

肝的解剖部位,在其他醫籍中亦有諸多記載。如元代滑伯仁《十四經發揮》指出:“肝之為臟……并胃著脊之第九椎。”明代李梴《醫學入門》云:“肝之系者,自膈下著右脅肋下?!鼻宕跚迦巍夺t林改錯》對肝的部位與形態有更為明確的描述:“肝四葉,膽附于肝右邊第二葉,總提長于胃上,肝又長于總提之上,大面向上,后連于脊?!边@些有關肝臟解剖部位的記載,與現代解剖學中所及的肝臟大體相似。尤其是王清任已觀察到肝大面向上,后連于脊,位于胃之上,這與肝的實際位置系上界與膈穹窿相吻合,后緣緊貼腹壁大抵一致。中焦,是指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從古代醫籍有關解剖部位的記載,不難看出肝位當在中焦。

生理功能中焦如漚,肝膽脾胃共參

關于“三焦”的生理功能,《靈樞·營衛生會篇》高度概括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彼^“中焦如漚”之“漚”,是對中焦腐熟消化食物作用的形容。然而這一功能,既有脾胃主司,又有肝膽參同。肝主疏泄,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離開了肝的疏泄功能是不能完成的。正如《血證論》所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薄端貑枴毭握摗芬嘣疲骸巴恋媚径_?!狈粗⑽富?,也輸養于肝膽,即《內經》“食氣于胃,散精于肝”之謂。肝體陰而用陽,只有體陰充足,用陽方能正常;用陽正常,方能保持肝木生脾土的協調關系。由此可見,土需木疏,木賴土榮,肝膽與脾胃,在生理上相互支持、制約,共同完成“中焦如漚”的職能。

膽屬中焦,無可爭議。然而膽與肝相連,膽汁乃肝之余氣積聚而成。膽汁的分泌與排泄,也是肝主疏泄的一個重要方面。肝之疏泄正常,則膽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運化功能。就氣機升降而論,中焦為升降之樞,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相反相成。而要維持中焦升清降濁的協調平衡,肝在生理上主升、主動、主疏泄條達的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肝的疏泄功能減退,還是肝的升發作用太過,均會影響中焦氣機的疏通暢達,從而出現臨床常見的肝脾不調與肝胃不和之證。就血液方面而言,肝脾協和,同生血氣。血之生化,主在中焦。即《靈樞·決氣篇》所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也。”過去,都把中焦生血的功能皆歸之于脾胃,這是片面的。肝與中焦血之化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首先,“泌糟粕,蒸津液”,是肝疏脾運的結果,因此,化精生血的功能,不應全歸于脾胃,應包括肝在內的整個中焦。同時,肝臟本身也能生血,《素問·六節臟象論》云:“肝者……以生血氣。”葉天士《本草經解》亦云:“肝者,敢也,以生血氣之臟也?!备紊鋪碓从卸?,一是受脾散之精而化血,即《內經》“食氣入胃,散精于肝”之謂;二是受腎泄之精而化血,即《張氏醫通》所云:“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清血?!闭f明脾既主裹血,又主生血;肝既主藏血,又主化血;肝脾同居中焦,共主血液化生。

綜上所述,凡谷物之消磨,精微之輸布,血液之生化,這一“中焦如漚”的功能,都是肝(膽)與脾(胃)所共司,既然脾胃屬中焦,肝膽亦當不例外。由此,有必要對中焦的功能含義進行重新認識,應重視肝膽在中焦的生理作用。

病理變化,肝膽脾胃互累

病理上,肝失疏泄,最易影響中焦脾胃的升清降濁功能。脾之升清失司,在上則為眩暈,在下則為飧泄。胃之降濁障礙,在上則為噯氣呃逆,在中同為脘腹脹痛,在下則為大便秘結。故肝失疏泄,侮脾犯胃,所謂“木旺乘土”,為臨床常見的中焦病癥。肝氣郁結,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而出現脅下脹痛,口苦泛惡,納食不化,甚則黃疸等癥。肝與膽、肝與脾胃在病理上的影響,即便是在吳鞠通《溫病條辨》中亦有所論述。《溫病條辨·中焦篇》第77條“加減人參瀉心湯”方后按:“肝之與膽,合而為一,膽即居于肝之內,肝動則膽亦動,膽動則肝即隨?!薄捌鋰I吐噦痞,有時上逆,升者胃氣,所以使胃氣上升者,非胃氣也,肝與膽也。故前人以嘔為肝病,今人則以為胃病已耳?!狈粗嗳唬⑽钢。@奂案文?。如脾胃濕熱,郁久不化,往往熏蒸肝膽,而發為黃疸。脾虛生血無源,或脾虛統血無權,失血過多,又均可導致肝血不足。而月經過多,崩漏不止等癥,有不少又系肝藏血脾統血之失司所致。正因為肝膽與脾胃共居中焦,所以其病理變化也就相互累及而病證常相兼并見。

脈診舌診,肝膽位應在中宮

寸口診脈,分為寸、關、尺三部。三部脈又可分別候測五臟六腑的病變。盡管在具體分屬的對應部位上,《內經》《難經》《脈經》及《景岳全書》和《醫宗金鑒》等各家意見略有不同,但在肝膽和脾胃應脈部位的認識上卻是一致的。即左手關脈俱候肝膽,右手關脈皆候脾胃。王叔和《脈經·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云“寸主射上焦”“關主射中焦”“尺主射下焦”,并云:“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薄夺t宗金鑒》遵《內經》診脈之法,及王叔和平脈論所編的“四言脈訣”云:“右關脾胃,左肝關膈膽。”并注釋云:“關候膈中,主中焦也。”關部脈診主中焦,右關應脾胃,左關應肝膽。脾胃者,中焦也,故肝膽亦屬中焦自可印證。

察舌望苔,分部診病,其方法有二:一是以臟腑分,一是以三焦分。以臟腑分者,舌尖部屬心肺,舌根部屬腎,舌中部及兩旁屬脾胃與肝膽。以三焦分者,舌尖部屬上焦,舌中部屬中焦,舌根部屬下焦。以舌之同部位分候三焦所屬臟腑來分析,肝亦非下焦,而當歸于中焦。由此可見,無論脈診,還是舌診,前賢早已把肝膽和脾胃同列于中焦了。

肝位在中與“綱領”在下,概念有別

前面我們已經辨析,肝的解剖生理位置當在中焦,那么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為何曰肝在下焦呢?吳氏所云:“肝屬下焦。”是其在創立三焦辨證綱領中提出的,細析《溫病條辨·中焦篇》提出此說的原文,他之所以把肝入在下焦立論,其根據無非是由于溫病后期,因熱邪久羈,腎水劫爍,腎陰耗損,水不涵木,而出現了手足蠕動、瘈疭等肝之虛風內動的證候。但是應該看到,三焦辨證作為一種辨證綱領,遠遠不只是臟腑位置的分部概念了。它除了病位的概念外,尚包括發病情況、病勢傳變、病證特征、病期早晚、證治規律等內容的綜合體系的疾病綱領性辨證概念。因此三焦辨證中的下焦肝病,就不應只局限于肝的病位去理解。這猶如六經與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與衛氣營血辨證一樣,不能將生理的六經、衛氣營血的概念,與辨證綱領的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的要領混為一談。正是由于三焦辨證并非單純的病位概念,所以《溫病條辨》在下焦病辨證中,不但論述了肝腎病變,尚論有胃陰虛“不思食”的“益胃”湯證及“五汁”湯證,胃不和“徹夜不寐”的半夏湯證,肺寒飲阻“倚息不得臥”的小青龍湯證,太陽三瘧“腹脹嘔水”的溫脾湯證等。顯然,不能據此而認為肺、胃、脾亦屬下焦。

由是可見,吳氏將肝病歸屬于下焦辨證中,并不是從臟器位置上立論的。肝屬下焦之說,是一個特定的辨證概念,不能因此而改變肝在解剖生理上歸屬中焦的特征,從而造成理論上的模糊、混亂。

重新認識中焦與中氣的概念

肝位中焦的辨析,其意義不僅關系到肝的部位問題,還在于由此而認識中醫的某些基本理論概念。

中焦,言部位;中氣,言功能。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將肝歸屬于下焦,因此每當一提及中焦,人們就認為單指脾胃而言;論及中氣,就是指脾胃之氣。脾胃習慣性地成了中焦的代名詞,忽視了肝膽在中焦的地位和臨床價值,這是片面的。其實,中焦包括肝膽與脾胃;中氣包括肝膽之氣與脾胃之氣。臨床上我們常把胃、腎、肝下垂和子宮下垂、脫肛等病辨為中氣下陷,且每每治以補中益氣湯。然而,細析臟器下垂之病理,不獨責之于脾,而與肝的關系甚大。肝主筋,脾主肉,肝氣虛則筋弛,脾氣虛則肉緩;肝主氣機之疏泄,脾為氣機之樞紐;肝氣虛則氣滯下重,脾氣虛則氣陷不升,故而有臟器下垂之癥,均是“中氣”的病變。補中益氣湯是治中氣下陷之主方,從組方藥物來分析,方中柴胡后世稱有“升提”的作用,這里所謂“升提”,并非是直接升提脾胃,實是疏肝以達之。脾胃肝膽同居中焦,肝氣升則脾氣亦升,正如劉渡舟教授所指出的:“所謂升發作用,并非柴胡本身具有上升的作用,而是通過其疏肝的功能使氣機上行,從而產生升發作用?!笨梢?,補中益氣者,補中焦肝脾之氣也;升提中氣者,升提中焦肝脾之氣也。

明確肝處中焦,無疑會對中焦疾病有一個新的辨證指導思想,對提高中焦病的療效大有裨益。有姜氏曾治一上腹疼痛(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診為脾胃虛寒,治自擬三白湯(白芍、白芷、白及)合小建中湯,疼痛略減,卻增腹脹,思之脈弦細,是肝虛不疏,遂加黃芪、柴胡,3劑痛止脹消,食欲亦增。后以原方作散,服之月余,鋇餐透視潰瘍消失。可見,治中焦之病,當時刻不忘肝居其位。中焦、中氣,非惟脾與胃,尚應包括肝與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康县| 石柱| 通河县| 盘山县| 固镇县| 夏邑县| 来宾市| 措美县| 旺苍县| 沐川县| 安化县| 普格县| 长沙县| 财经| 镇巴县| 那曲县| 湘阴县| 中山市| 张家港市| 五常市| 海丰县| 曲松县| 洪泽县| 历史| 荣成市| 阜新| 南京市| 博客| 永仁县| 阳信县| 勃利县| 渭南市| 元江| 枣阳市| 宁晋县| 资源县| 千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田东县| 万宁市|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