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臟藏亦瀉,腑瀉亦藏

臟腑學說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石,對臨床各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因此,歷代醫家對之高度重視,如清代名醫王清任在其《醫林改錯》中云:“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于盲子夜行。”

五臟六腑各自具有自己的功能特點,兩者的區別,《素問·五臟別論》概括為“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所謂五臟藏而不瀉,后世多數醫家解釋為主藏精氣而不瀉;六腑瀉而不藏,釋為主傳化物而不藏精氣。這種說法似已成為定論,乃至今天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學基礎》,也多宗此說。白正勇等認為,其實持此說者多為望文生義,未知《內經》之深意。雖然也有一些醫家提出臟與腑均有藏有瀉,但似乎多數也只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而綜觀《內經》前后文,細而推敲五臟六腑各自的功能,對臟腑藏瀉理論有必要做進一步深入反思辨析。

藏瀉的概念及其對象

關于臟腑藏瀉,首先要正確理解“臟、腑、藏、瀉”幾個關鍵字詞的含義。臟是指五臟;腑是指六腑、奇恒之腑而言。那么什么是藏,什么是瀉,藏的是什么,瀉的又是什么呢?所謂“藏”,固然是有保存、儲藏之意;所謂“瀉”,有通暢排泄之意,但不能單純理解為只是從體內向外排瀉,尚包括向體內輸布、發散和疏泄之意。就藏瀉的對象來說,概而言之可分為兩類,一是能量性的東西,即臟腑之精氣,精氣泛指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精微物質,又可分為有形和無形,有形的偏于臟腑之精,即營養物質,無形的偏于臟腑之氣,代表臟腑的活力。二是代謝的產物,即指糟粕、濁氣而言,后者一般僅相對瀉而論。這樣,明白了臟、腑、藏、瀉的含義,則就不難理解臟腑的藏與瀉了。

臟腑均有藏有瀉

1.五臟的藏與瀉:五臟之藏,業中醫者皆比較熟悉,《靈樞·本神》篇中指出“肺藏氣”“肝藏血”“脾藏營”“心藏脈”“腎藏精”。《素問·六節臟象論》也云“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脾……倉廩之本,營之居也”。肺主藏氣,“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八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肝主藏血。“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婦人良方》)?!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云:“人臥血歸于肝?!蓖醣鶎Υ俗⒔庠疲骸案尾匮?,心行血,人動則血運行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肝的藏血充盈,才能正常地發揮“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的生理作用。腎主藏精?!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啊凶佣耍I氣盛,精氣溢瀉?!闭f明男子到了16歲左右,由于腎氣盛,天癸至,精液充,即標志著性功能基本成熟,具有生育能力。脾主藏營,營氣,為水谷精微所化。《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廩之官。”《旬子·富國篇》楊倞注云:“谷藏曰倉,米藏曰廩。”故中醫學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以受其氣。說明人的氣血營養物質主要是由五臟所藏,它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

五臟不僅主藏,五臟也有瀉。藏是為了保障有瀉,瀉是為了更好地藏,說明藏與瀉是一動態的變化,這也符合中醫學的恒動觀。否則,若只藏不瀉,那就會是“一潭死水”。五臟之瀉又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表現為向全身輸布精微物質,如肺雖主藏氣,但其生理效應,不但要通過肺的宣發作用,呼出體內代謝后之濁氣,司氣體清濁之交運,而且又“若霧露之溉”,“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靈樞·決氣篇》)向體內輸布精氣和膚表布散衛氣。正如《醫宗必讀》所云:“肺葉百瑩,謂之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窩,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籥。”橐籥,系古代冶煉用以鼓風吹火的設備,猶似今日之風箱。橐,外面的箱子:籥(yuè),里面的送風管??梢姺巍皻狻奔炔匾残?,若只藏不泄,壅滯不行,則會出現胸滿、咳嗽、氣喘等病態。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全身;肝主藏血,淫氣于筋,人動則血運行于諸經,說明肝能向筋膜輸瀉精微物質;脾氣散精,水谷之精微必須靠脾之轉輸布瀉運達全身。腎雖主封藏,主藏精,但也有瀉之功,五臟六腑之精氣均稟受于腎中先天之精,再者腎精儲藏充盈至一定程度,精滿則溢,女子經滿而潮,這是新陳代謝之所必需,也說明在生理上,腎精既藏也有瀉。二是表現為瀉臟之濁,即五臟本身的代謝產物,通過六腑或自身排泄,如肺吸清氣的同時,也將濁氣直接排出體外;脾在輸布水谷精微的同時,也助胃腸運送水谷之代謝產物排出體外;腎司膀胱之開合,以排瀉尿液等??梢娢迮K均有藏有瀉,不應單一理解為只藏不瀉。

此外,五臟精氣所化之液,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云:“五臟化液……肺為涕,心為汗,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焙?、涕、淚、涎、唾五液,通過其所主之竅排泄于外,故有“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之說。這也顯示了五臟有瀉的一面,而非單純的藏。

2.六腑(奇恒之腑)的藏與瀉:五臟有藏有瀉,六腑也有藏有瀉,不應只認為六腑僅傳化物而不藏。“腑而曰藏”,在《內經》中就更是不乏其例。例如,《素問·五臟別論》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小腸者,受盛之官”,小腸居胃之下,盛藏胃中水谷而分清別濁。膽為六腑之一,功主儲藏精汗(膽汁),賴肝木之氣,滲泄于腸道,以資助脾胃消化,也并非只瀉不藏。“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均說明六腑瀉而有藏。尚若六腑果真只“瀉”而不“藏”,那其所瀉之物從何而來?沒有物之所藏,它們拿什么去瀉呢?

再看“奇恒之腑”的女子胞。所謂“奇恒之腑”,一般認為是形態似腑,管腔中空;功能似臟,“藏而不瀉”;而實際上,當胞宮懷孕(胚胎為精氣所化)和月經(月經為水谷所成)間隙期是為“藏”,當足月順產和月經來潮,則又是為“瀉”。如此“藏”與“瀉”交替,直至“天癸竭,地道不通”為止。說明胞宮功能似臟,藏而有瀉。

臟腑藏與瀉各有偏重

臟腑均有藏有瀉,但臟腑的藏與瀉又是各有所偏重的。一般而言,臟主要偏于藏,腑則主要偏于瀉。臟為藏中有瀉,但以藏為主導,腑為瀉中有藏,以瀉為主導。臟藏之精氣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只有先藏才能有瀉,沒有藏就談不上瀉,故臟以藏為主,為藏中有瀉;而腑為攝入能量物質,排出糟粕、濁氣的主要通道,故以瀉為主,腑又必須有藏,不藏則無法完成物質能量的轉化(即氣化)過程,故腑又是以瀉來帶動藏,故腑以瀉為主,瀉中有藏。

《內經》關于臟腑藏瀉的論述,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實際是對臟腑藏瀉偏重的一種強調,旨在揭示臟與腑各自的功能特點。藏而不瀉或可解釋為宜藏不宜瀉;瀉而不藏或可解釋為宜瀉不宜藏,這樣更好理解,也就是對臨床治療臟腑病變時的一種提示,根據臟腑的不同功能特點,應分別有所偏重。

臟腑藏瀉與陰陽氣化的關系

1.臟腑的陰陽屬性決定著臟腑的藏與瀉:

陰陽作為中醫學的重要說理工具之一,老早就賦予臟為陰,腑為陽的屬性,故而古人在臟腑功能配屬上,臟以陰性的功能為主,腑以陽性的功能為主。腑多具有運動的、向外的也即瀉的功能,臟則多具有靜止的、向內的、封藏的也即藏的功能。或可以說藏屬陰,瀉屬陽,各臟腑又均有陰陽之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而又有藏有瀉。

2.臟腑藏瀉是臟腑氣化的體現:

臟腑藏瀉是臟腑氣化的充分體現,氣的運動變化及伴隨著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謂之氣化。臟腑藏與瀉的過程,就是臟腑氣化的過程。中醫學認為,人體一切生命活動都與氣化相關。氣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沒有氣化就沒有生命,氣化又與臟腑經絡息息相關,沒有脫離臟腑經絡的氣化,也沒有脫離氣化的臟腑經絡,從而形成以氣為中心,以臟腑為載體,以經絡為通道,以陰陽平衡消長,以五行生克制化,寓開化性與自控性于一體的升降出入的氣化模式。氣化的本質就是機體內部陰陽消長轉化的矛盾運動,也就是臟腑藏瀉的消長轉化運動。它反映了機體生理病理的實質,臟腑藏瀉功能正常,其氣化就正常,臟腑藏瀉受到影響,其氣化也就會受到影響。各臟腑經絡的功能,亦即各自氣化作用的表現,各自臟腑經絡的功能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們氣化不同(所藏所瀉的對象有所區別),水液的代謝,氣、血、津、液、精、神的產生和相互轉化,無不有賴于氣化,氣化有常(臟腑藏瀉有度),則津液流行,氣血充盈,五臟安和;氣化失常(臟腑藏瀉失度),則津液不行,氣血衰少,五臟動搖,變生百??;氣化終止(臟腑藏瀉終止),則精氣竭絕,陰陽離散。因此,可以說臟腑藏瀉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運動形式。

臟腑藏瀉理論的臨床意義

臟腑藏瀉理論在臨床上有著很重要的指導意義。五臟既然以貯藏精氣為主,故臨床之治當以固護精氣為要,精氣充則五臟健,才能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活動;六腑以傳化物為主,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之說,故臨床之治當以通降為法。但臟腑又有虛有實,論治也應有補有瀉,決不能因臟腑藏瀉有偏重,就臟只補不瀉,腑只瀉而不補,臨床當以辨證論治為準繩。

臟病虛損時當及時補益,以滿足其“藏精”的生理狀態,如參麥散、歸脾湯、左歸丸、六味地黃丸、加減復脈湯等,皆為臟病虛證常用之劑;臟病實證又當及時疏通,以恢復其“疏精、瀉濁”的生理功能,如麻杏石甘湯、血府逐瘀湯、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皆為臟病實證常用之劑。另外,補益虛損又多補中有疏,以滿足五臟“藏中有瀉”的生理狀態,虛損可補,而補中有疏,就可防壅實之弊。如補中益氣湯中用陳皮,以防補而壅滯;四物湯中用當歸、川芎,補血同時兼有活血之功;歸脾湯中用木香,益氣補血又防滋膩滯氣;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更是補瀉兼施的典范,方中以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以牡丹皮、茯苓、澤瀉疏利,以防滋補之品滯膩之弊。消除“實態”也多于泄中佐補,以防邪去而傷正,臟病實證,雖以瀉實為主,但多數瀉臟病實證之方中常伍以少量補益之品,以防實去而增損,如瀉白散中用粳米,龍膽瀉肝湯中用生地黃、當歸,均有此意。

腑病實證時應及時瀉實,以保持“六腑以通為用”。如三承氣湯治療胃腸腑實證,蒿芩清膽湯治療膽熱犯胃證,八正散治療濕熱下結膀胱證等;腑病虛證時也應及時補虛,如益胃湯、增液湯等都是補腑虛之方。另外,中醫學認為臟腑表里相關,又以臟為核心,治療上也常常以臟代腑,所以補腑又常有以補臟代之之方用,如補中益氣湯通過補益脾胃之氣可治療脫肛、久瀉、久痢,腎氣丸通過溫補腎陽可治療膀胱虛寒導致的小便不利等。

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藏之與瀉,是對立的統一,有藏必有瀉,有瀉方能藏。五臟的功能,雖然以藏精氣為主,倘若只藏不瀉,就會是“一潭死水”。六腑的功能,雖然以傳化物為主,倘若不藏,哪有什么瀉而可言。中醫學所論的臟腑生理功能,本身就是一些“動態”的概念。故實際上是:五臟者,藏精氣亦瀉;六腑者,傳化物亦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谷县| 温州市| 兰溪市| 常山县| 石棉县| 盘锦市| 防城港市| 图片| 屏东县| 连云港市| 南溪县| 达日县| 紫阳县| 南乐县| 旬邑县| 乐陵市| 益阳市| 武汉市| 班戈县| 金堂县| 雷波县| 丹江口市| 平远县| 长寿区| 高唐县| 霸州市| 曲麻莱县| 奎屯市| 嘉善县| 招远市| 蒙山县| 安福县| 伽师县| 福贡县| 枞阳县| 新建县| 许昌县| 随州市| 丹寨县| 兴仁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