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變中醫:瞿岳云教授別具一格的中醫理論解讀
- 瞿岳云
- 5916字
- 2020-02-14 18:37:02
12 以象論臟與取象思維
藏象學說,是中醫的靈魂。所謂“藏”,匿也;深也。潛藏于內,視而不見也,一般是不可直觀的。它是指隱藏于人體內的臟腑器官。臟,古字為“臟”。臟字為左右結構,由“肉”與“藏”組成。藏,內潛也,不露也;肉,為“月”字的異體。所以中醫學所說的“臟腑”,是指由“肉”所生成的實實在在的器官。所謂“象”,其含義有二:一是指內臟的解剖形態,如我們通常所說的心臟,其解剖形象,中醫將它描述為“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就象一個苞而未放的蓮蕊;又如肺,它“虛如蜂窩,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籥”。是說它的形象,像一個蜂窩。橐籥,是古代冶煉用以鼓風吹火的裝備,猶今之風箱。橐,外面的箱子;籥,里面的送風管,以此來比喻肺吸進自然界的新鮮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運動。二是指內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反映于外的征象。故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云:“象,形象也。臟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由此可見,“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內在本質,兩者合稱為“藏象”。中醫學所說的“藏象”,實際上是人體生命本質與形象的統一,其實質是關于人體物質代謝、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等的高度概括,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心、肝、脾、肺、腎,中醫合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六者合稱“奇恒之腑”。它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體,它們的功能活動用以維持著人體有效的生命活動。
從解剖形象上看,五臟與六腑相對而言,屬于五個實體性器官,即形體充實;從功能上看,五臟主要是“藏精氣”,即生化和儲藏氣血、津液、精氣等精微物質,主持復雜的生命活動。六腑,屬于管腔性器官,多是空腔;從功能上看,六腑是主“傳化物”,即受納和腐熟水谷,傳導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送、排泄的作用。奇恒之腑,奇者,異也;恒者,常也。奇恒之腑,形多中空,與腑相近,內藏精氣,又類于臟,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故稱為“奇恒之腑”。《內經》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意即通過觀察人體外在的種種征象,就可以推知內在臟腑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這種認識方法,是建立在中醫學所說的“有諸內者,必形諸于外”的理論基礎上的。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會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而任何現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事物的本質,因而透過現象能夠看到本質。所以,中醫藏象學說,就是通過對活著人體的生理、病理表現于外的征象,來研究人體臟腑的解剖結構、物質基礎、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取象思維——中醫學認知方法論
古代中國人伴隨觀察活動發展起來的思維,對現象的特殊興趣,我們稱作為“取象”思維。所謂“取象”是指在對事物的觀察過程中,駐足于現象層面,通過對表面之“象”來把握潛在的本質,通過對已有之“象”推側未知領域。這種“取象”傳統,積淀為中華民族的科學方法。中國人的取象思維從哺乳期開始,就是在觀察的懷抱中成長起來的。從原始的采集、狩獵活動的展開到原始農耕、畜牧方式的出現,進而發展到早期物侯、天象、探礦、冶煉、治病等種種知識的產生,幾乎無一可以離開觀察。先秦的科學家很早就發現,許多事物的表里之間都存在著相應的確定性聯系。例如,在地質學方面,《管子·地數篇》云:“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這樣一種通過“象”來找礦的方法,以后一直被沿襲下來。古人在實際勘探和采掘中,把握了地上與地下的這種有規律的聯系,于是依據這種聯系,單純由地層表面的狀況即可判斷地下有沒有礦,有什么礦。這種認識可能啟迪了歷代醫家,《內經》的作者他們進一步認為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因為聯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都與周圍事物發生一定聯系。當我們不能直接認識某一事物時,可以通過研究與之有關聯的其他事物,間接地把握、推知這一事物。這一見解引導人們自覺尋找可能的中介,去探索那些由于條件限制而難以直接把握的奧秘,大大地補充了直觀的不足。然而觀察的對象,是觀察事物的現象,中國人發現許多事物或性質通常有固定的“象”相伴隨。“象”與事物或性質的這種伴隨關系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通過把握某種“象”,就可把握由該種“象”所反映的事物及其本質。事實上,對“象”的利用是人的感覺直觀得到良好發育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且,對“象”的運用愈普遍、理解愈深刻,也就意味著人的感知系統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得愈充分,愈完善。但是,往往并不是每一個人或每一個民族都能有效地啟用感知系統中的這部分潛能,都能充分地認識“象”對于把握、認識事物及其性質的深刻意義。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這種能力是被浪費了,這種意義也被忽略了。中華民族很好地鍛煉了感覺直觀中的這部分潛能,培育了取象思維能力。
古代中國人在長期的觀察活動中,注意到“象”具有各種提示作用。這既包括對于某種存在的提示,也包括對于某種性質的提示,進而既包括對將要發生什么的提示,也包括應當怎么去做的提示。這種取象思維不僅在中醫藏象學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運用,而且也是中國古代農業、冶鑄、探礦等許多學科獲取認識的重要方法。例如,冶鑄活動對于“象”的利用,《考工記》中記載: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后可鑄也。這是對冶鑄火候“象”的掌握,運用了“取象”方法。金屬加熱時,由于燃料蒸發、分解、化合、激發等作用,會生成不同顏色的火焰和煙氣。熔煉初期,燃料中含有氫、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燃燒時火焰呈黑色,也即“黑濁之氣”。接著由于氧化物、硫化物的揮發又會使煙氣變成黃色,即“黃白”之氣。而隨著爐溫升高,藍色,也即青白之氣的比重越來越多。同時,錫塊中所含的鋅在900℃以后開始揮發,并形成白色粉末狀煙霧,但在1200℃以上,鋅將徹底揮發,故白色幾無。此時,青焰占了絕對優勢。這也正所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然而,這樣一種水平或境界的實現,恰恰是在長期觀察活動中“取象”的結果。正由于古代中國人對“象”的仔細觀注,才使中國的冶鑄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取象思維也是古代醫學家獲取知識、經驗的重要方法。中醫藏象學說,就是通過對“象”的把握去認識人體生理、病理變化,進而形成概念和推測不可直觀的東西,是這一理論體系的關鍵。可見,“取象”培育了中醫一套活體狀態下發現疾病、把握疾病變化的方法。
以象論臟——藏象學說的形成
藏象學說中的臟和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要重要的是一個生理學和病理學的概念。藏象學說里某一個臟腑的功能,包括現代醫學里幾個臟器的功能;而現代醫學里一個臟器的功能,可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功能之中。所以,不能把藏象學中的臟腑與現代醫學所說的同名臟器完全等同起來。中醫藏象學說的形成及其言某某臟腑具有的功能,并非空穴來風,憑空臆造。
其一,它首先是建立在對人體解剖形態學研究基礎之上的。解剖學知識,是醫學中最基本的知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內經》的時代,歷史的中醫學家就對人體進行了解剖學的研究。例如,《內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知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內經》更具體的云:“咽門……至胃腸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五分。”我們估且不論當時的丈、尺、寸,折合為今天的長度單位為幾米幾厘米,斗、升折合為今天容量單位的多少升、毫升,其也是否與現代醫學解剖學的認識相一致,但這樣的記載充分說明它是溯源于解剖學的研究所得。更有學者考究認為,這也是“解剖”二字的最早記載。誠然,由于歷史技術條件的限制,同時受封建社會“人之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封建禮教的負面影響,人體之驅,乃父母身上掉下來肉,死了之后還去支離破解,這是大逆不道之舉,非但不孝,更為罪也,因而阻礙了中醫解剖學的進一步深入發展。故而無奈致使中醫古代解剖學的研究只是宏觀的、比較粗糙的“大寫意”。
其二,是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很多生理、病理現象也很難從單純解剖形態學的角度得到充分的解釋,如腎虛患者出現的耳鳴、耳聾,肝病患者出現的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等。因而轉向采取“取象類比”的思維方法來認識人體臟腑的功能。如在已知肺主呼吸的基礎上,發現人體體表受寒時,會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癥,從而得出“肺主皮毛”“肺開竅于鼻”的概念推理。又如觀察分析人在悲哭時出現抽泣,大喜時心胸舒暢,發怒時面紅目赤,思慮過度時食欲減退等現象,從而推理得出喜、怒、憂、思、恐的情志活動分屬于五臟的理論。
其三,臨床經驗的理論升華。中醫長期臨床經驗的大量積累,升華而形成理論概念。通過臨床療效來探索和反證臟腑的生理病理,又使藏象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充實和修正完善。例如,食用動物肝臟可治療夜盲癥,多次重復的經驗產生了“以臟補臟”的認識,并佐證了“肝開竅于目”的理論;用養血安神的方法,能治療心悸、失眠等心神不寧之癥,從而佐證了“心主神志”等。
中醫妙用——控制論黑箱方法
藏象學說雖然有一定的解剖學基礎,但主要是著重于“象”的研究。從人體生理和病理的角度來說,是“臟變”決定“象變”,從醫生對疾病的認識和診斷過程而言,則是從“象變”去推知“臟變”,這即可稱為“以象論臟”。可見,“藏象”是一個活體的動態的生理病理學概念。人死之后臟腑功能消失,在尸體上就無動態的“象”可言。這種通過觀察人體外部征象特征,借以推導內在臟腑功能活動規律“以象論臟”的研究方法,與現代新興控制論中“黑箱”理論的方法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控制論把被研究和控制的對象看作是一個“黑箱”,黑箱的內部結構和性能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因此,黑箱可定義為:內部結構和性能一時無法直接觀測,只能從外部去認識的現實系統。與此相對應是,一個系統,如果有辦法直接觀測,因而了解其結構和性能,則它就可以稱為“白箱”;如果內部結構只能部分地直接觀測,那就是“半透明”的“灰箱”。認識對象是否具有“黑箱”屬性,即它是否是黑箱,并不完全取決于客觀對象本身,也與認識主體有關。認識對象的“黑箱”屬性,只是認識過程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反映。黑箱的概念是相對,一方面,同一客體對于不同的認識主體,由于主體擁有經驗、技術以及認識任務不同,而可能是黑箱,或者不是;另一方面,某一客體在不同的歷史時間,由于人類整個認識水平、認識手段和認識能力的提高,開始是黑箱,后來可能成為灰箱或者白箱。而“白箱”也可能在更深的層次上由于“內部結構一時無法直接觀測”又成為黑箱。也就是說,黑箱和白箱可以而且必然要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正是由于這“橫”的和“縱”的兩方面含義的相對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所有的實物實際上都是黑箱。我們從小到老一輩子都在跟黑箱打交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遇到黑箱,而且每個人都會運用黑箱方法。我們看電視,并不需要了解電視機的內部結構,只要了解外部的動作旋鈕就可以了,這就是典型例子。研究黑箱有兩種方法,一是直接打開黑箱。例如,化學家提純物質,分解成各種元素;生物學家解剖動物、人體、植物;工程師把機器拆成零件等;二是不直接打開黑箱,即在不干擾和破壞研究對象內部結構的條件下,通過對黑箱建立“輸入”與“輸出”的聯系,得出關于研究對象內容的推理,來達到研究它的目的。控制論的方法論注重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中醫的藏象學說,他根據“有諸內者,必形諸于外”的理論,“以象論臟”,正是把人體看作一個“黑箱”,采用不直接打開人體黑箱的方法來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外面感受自然界風、寒、暑、燥、火“六淫”邪氣,內因喜、怒、憂、悲、思、驚、恐“七情”所傷等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可視為對“人體黑箱”的“輸入”;患病之后反映于外的種種癥狀、體征,則可認為是一種“輸出”。輸出與輸入之間,是有某種確定性關系的。如肺病就會出現咳嗽、氣喘,腎病則可出現脫發、耳鳴等。中醫辨識病證,就是尋找這種關系。所以,通過觀察外部種種征象,借以推導內在臟腑活動規律的“以象論臟”的研究方法,與現代新興控制論的“黑箱理論”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也是中醫學具有科學內核的體現之一。
以臟分系——獨特五臟系統
為了方便對人體復雜生命活動和疾病的深入研究,醫學家們常將人體劃分為多個系統。西醫按功能將人體分為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等,中醫卻是以“五臟”為中心,按臟分系統。在臟象學說理論中,中醫將:
舌—鼻—目—口—耳,中醫合稱為五竅。竅,穴也,空隙也,乃體內相通于體表的孔竅。
脈—毛—筋—肉—骨,中醫合稱為五體。體,即形體。指有形態結構的組織器官。
喜—悲—怒—思—恐,中醫合稱為五志。志,即情志,是人體對客觀外界刺激所表現的情緒反映。
汗—涕—淚—涎—唾,中醫合稱為五液。液,乃體表孔竅所分泌的正常液體。
赤—白—青—黃—黑,中醫合稱為五色。色,指不同病證可表現的不同顏色。
苦—辛—酸—黃—咸,中醫合稱為五味。味,指食物、藥物的不同味道。
夏—秋—春—長夏—冬,中醫合稱為五季。季,指一年之中寒、熱、溫、涼的不同季節。其中長夏是指農歷六月間。因一年只有春、夏、秋、冬四季,為與五臟相配屬,就將農歷六月的最后18天列為長夏與五臟之中的脾相配應。
中醫學認為,人體五臟六腑雖然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職,構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和諧“集體”,但這其中卻是以五臟為中心,再聯系六腑、五竅、五體、五志、五液、五色、五味、五季等要素,這樣就形成了藏象學說所構成的自身整體性和自然環境統一性的5個生理病理系統。
1.心系統:心(五臟)—小腸(六腑)—舌(五竅)—脈(五體)—喜(五志)—汗(五液)—赤(五色)—苦(五味)—夏季(五季)等。
2.肺系統:肺(五臟)—大腸(六腑)—鼻(五竅)—皮毛(五體)—悲(五志)—涕(五液)—白(五色)—辛(五味)—秋季(五季)等。
3.肝系統:肝(五臟)—膽(六腑)—目(五竅)—筋(五體)—怒(五志)—淚(五液)—青(五色)—酸(五味)—春季(五季)等。
4.脾系統:脾(五臟)—胃(六腑)—口(五竅)—肌肉(五體)—思(五志)—涎(五液)—黃(五色)—甜(五味)—長夏(五季)等。
5.腎系統:腎(五臟)—膀胱(六腑)—耳(五竅)—骨(五體)—恐(五志)—唾(五液)—黑(五色)—咸(五味)—冬季(五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