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變中醫:瞿岳云教授別具一格的中醫理論解讀
- 瞿岳云
- 2149字
- 2020-02-14 18:37:02
10 “清者為衛,濁者為營”辨
衛氣與營氣,是中醫氣學理論中的基本內容,而“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是從《內經》開始,在中醫學理論中長期沿襲至今的一個基本概念。對于這一基本概念,對照《內經》原文及其他古代醫籍中有關論述的對比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卻恰恰與《內經》所言相反,其正確的概念應該是“清者為衛,濁者為營”。當今學者韓希昌、肖建峰等亦提出了與《內經》認識相反的見解,現試作如下辨析。
(一)“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的源流
“清者為營,濁者為衛”之說,源出于《靈樞·營衛生會篇》“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其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其后問世的《難經·論營衛的生成與運行》中,引用了《靈樞·營衛生會篇》“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的原文。再其后的歷代中醫學家的著作和注釋均沿襲了“清者為營,濁者為衛”這一概念。例如,清代名醫葉霖所著《難經正義》中注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的含義是“其清者為營,即谷味之精,乃陽中之陰也。血為營,行于脈中。其濁者為衛,即谷衛之氣,即谷味之氣,乃陰中之陽,即所謂陽明悍氣也,化氣為衛,以衛護于脈外。”其實葉氏的注釋也是將營衛二氣的清濁關系倒置了,就是以其所論的“谷味之精”“谷味之氣”兩個概念而論,理所當然是谷味之精者“濁”,谷味之氣“清”,這才符合精濁氣清的自然法則。
(二)從陰陽屬性辨析營衛二氣的清濁
中醫學以“陰陽為萬物之綱紀”來說明一切事物對立統一規律的屬性。就營、衛、清、濁的陰陽屬性而論,則衛為陽,營為陰;清為陽,濁為陰。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清陽”“濁陰”之名,后世有“營陰”“衛陽”之稱。根據《內經》“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出上竅,濁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的記載,結合營氣能化赤為血,“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靈樞·邪客篇》)內注五臟六腑;而衛氣則“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靈樞·本臟篇》的論述,相互參照理解,營者,營養于里;衛者,衛護于表:表為陽,里為陰,所以稱為營陰、衛陽。營陰既濁陰之屬,衛陽寓清陽之中。營衛兩氣,同源水谷,皆屬精微物質。此言清與濁者,乃相對而論的形容詞。清者,走表護外,衛氣也;濁者,注里化血,營氣也。而且,古今醫學著作繁多,也未聞有“營陽”“衛陰”與“濁陽”“清陰”之說。
(三)從生理方面辨析營衛二氣的清濁
中醫學認為,人受水谷之氣,一部分從胃吸收后,傳之于肺,與大自然的氧氣相結合,化生營氣和衛氣。衛氣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營氣則注之于脈,化赤為血。另一部分由胃吸收后,則直接歸心入脈,成為血液。此即是《素問·經脈別論》所說的“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其“濁氣歸心”與“營在脈中”系同道并行,營即是血的前身,如果不是“濁者為營”而以“清者為營”,一脈之中,豈容清濁混行?且營和血,往往相提并稱,營血之質相近,理當無清濁之分。營、血兩者,均行脈中,與“衛在脈外”相對而存。人體水谷之氣,直接歸心入血的是其稠濁部分;而傳之于肺的則是輕清部分。后者在肺再分為營氣與衛氣,營氣歸于脈而化赤為血,應是清中之“濁”,其質接近歸心之“濁氣衛氣一般不入脈中,而蒸騰于皮膚肌腠之間,當是清中之清,與歸心之濁氣質差甚遠。《難經·三十二難》云:“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肺為衛,相隨上下,謂之營衛。”如此,既明“衛清”“營濁”之道,豈有“營清”“衛濁”之理。
(四)從功能方面辨析營衛二氣的清濁
《素問·痹論》云:“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能持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這段經文進一步論證了營衛、清濁的關系。營者,水谷之精氣,衛者,水谷之悍氣。其“精氣”與“悍氣”相比較,前者體重,后者體輕,前者質稠濁,后者質清稀。而且,營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必是有形之液狀;衛則慓疾滑利,不能入脈,彌散于皮膚肌腠之間,當屬無形之氣態,即精微液體在氣化過程中,似霧露一般灌溉全身,這就是《靈樞·決氣篇》所說的“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的意思。再就運行速度而言,質愈清而行愈速,質愈稠而行愈緩。衛者質清,故曰“慓悍滑利”,其行疾速;營氣之運速,經文雖未明述,但言其在脈中,與血并行,必是常規行速,疾行與常速相較,衛清營濁迥然有別。
(五)從臨床應用辨析營衛二氣的清濁
在辨證論治方面,對衛陽不固的表虛證,溫之以氣;對營陰不足的里虛證,補之以味。“氣為陽,味為陰”,“陽化氣,陰成形。”如此治療,則能鼓清陽以衛外,實濁陰以營內。
溫病學家葉天士沿用衛、氣、營、血作為辨證論據,把溫熱的病程和演變劃分為4個階段,將表熱輕證劃分衛分、氣分證,里熱重證劃為營分、血分證。對邪在衛表者,治療以輕清宣透之品,病轉營血者,處以重濁滋潤之劑。這也示意,衛為清陽主表,營為濁陰主里。臨床診斷,不可背道而馳。
根據以上幾點的辨析,就營衛、清濁而論,應當是“清者為衛,濁者為營”,這才符合《內經》原旨和臨床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