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7 中醫學與醫學社會學

醫學社會學,是醫學與社會學相互滲透所出現的一門新的邊緣科學。它主要是研究社會因素與人體健康、疾病的關系,用以探求對于疾病從自然到社會的綜合防治辦法。因為人體既是自然的實體,也是社會的實體。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其衣食住行的來源,思想意識的產生,莫不以社會的實踐作為基礎。所以,從生態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講,正常人體即處在生態系統、社會系統所組成的平衡結構之中,也就是說,人體的生理、心理與自然、社會是相適應、相統一的。從這一角度來認識,所謂疾病的產生,就是這種平衡結構的打破,即人體的生理、心理與自然、社會的不適應、不統一。但這種平衡結構被打破的原因,既可能是自然變化的異常,例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化反常,應至而不至,不至而至,或至而太過,或至而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超越了人體正常的適應能力;又可能是人體自身生理功能的不協調,如中醫所說的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養失宜,正氣虧虛,邪之乃湊;還可能是諸如職業、勞動、政治、經濟、家庭、社交、法律、意識等社會因素的影響。例如,在舊社會,由政治、經濟所決定的職業不穩定或沒有職業;足以使身體疲倦衰弱的過度勞動量;因柴米油鹽不足而產生的家庭負擔及妻子兒女生死離別的痛苦;法律上的無辜受害和苛捐雜稅的壓力,思想意識與現實的嚴重沖突以及心理上的反抗而又無力反抗的矛盾,等等。必然會由社會外穩態的失調,導致人體內穩態的失調而諸病叢生。

概而言之,就是說,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而人既屬于自然,又屬于社會,具有雙重性。因此,對人類健康、疾病的研究,除考慮自然的因素外,還應充分考慮到社會因素的影響,這就是醫學社會學的基本觀點。基于這一基本觀點,本文試圖就中醫學中的醫學社會學思想作一探討。

從醫學社會學看中醫學的基本理論

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源于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斗爭和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但某些理論的形成,莫不受著當時社會的政治狀況、哲學思想的影響。

例如,氣學理論,它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貫穿于中醫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個方面。但氣的概念,最初是指空氣中的云氣,地面的霧氣,人呼吸的自然之氣以及天地間的大氣而言。屬于古代當時社會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范疇,而非醫學概念。春秋戰國時期,這種直觀的認識論,便形成了一種“元氣學說”。認為宇宙萬物的生長變化,都是無形之氣所由。如《管子·內業篇》云:“凡物之精,比則為生,生下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是故名氣。”《莊子·至樂篇》云:“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淮南子》也有類似說法,因而元氣學說就成了當時社會盛行的哲學理論。成書于這一時期的《內經》,也就正如恩格斯曾經所指出的那樣,“不管自然科學家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內經》的作者,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這種流行于社會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將“氣”的理論,引進醫學領域,用來解釋人體的生命現象,漸而逐步引伸發展成為諸如中醫生理學中的元氣、真氣、營氣、衛氣,五臟之氣,經絡之氣;病因學中的六淫邪氣、疫癘之氣;病理學中的氣虛氣脫,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治療學中的補氣理氣,降氣納氣等一系列的氣學理論。

又如,作為中醫闡述人體生理病理重要的說理工具——五行學說。它本來也不是屬于中醫學的范疇,而是用來說明世界的物質性、多樣性及其相互關系的哲學理論。原始哲學范疇的五行學說,它之所以被引進到中醫學領域,這也無不與社會對醫學的滲透有關。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自從有了人類的出現,就有了醫學醫療的活動。而人類的醫療活動,總是與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總是受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所支配。“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春秋左襄二十七年傳》)。“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尚書大傳》)。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也產生了先進的思想,促進了古代社會的變革。在戰國后期,奴隸主階級已經全面崩潰,新興的地主階級貫徹了一條“法后王”的路線,“他們用以奪取政權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李今庸《新醫藥通訊》1977年2期第9頁)已廣泛流傳應用。而當時的醫學家們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把醫學推進了一步,采用了當時社會已經廣泛流行的“五行學說”這一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賦予它一定的醫學概念,在《內經》中對戰國及其以前的醫療經驗和醫學理論,進行了一次全面性的總結,由此,五行學說就在中醫學里流傳至今。

這種社會因素對中醫學的影響,不但表現在對中醫某些理論的形成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具體學術內容的闡述之中。例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的“心者,君主之官”; “肺者,相傅之官”; “肝者,將軍之官”; “膻中者,臣使之官”; “脾胃者,倉廩之官”;藥物配伍的“君、臣、佐、使”;方劑學中的“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天王補心丹”;藥物中的“神曲”“太子參”;吳鞠通“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的治療原則,等等;很明顯都是受了封建王朝的政體生活的影響,非但如此,就是某些中醫書籍的命名,也受著這種影響。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素女脈訣》(《禮記·曲禮》稱此為“三世醫學”)等。

從醫學社會學看中醫學的各家學說

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各家學說眾多,它們都是中醫學偉大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學理論不斷發展和不斷豐富的反映。從醫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各家學說的創立,除他們之間的師授關系外,社會對他們的影響,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這里不妨列舉歷代幾個著名的醫家為例。

1.張仲景與傷寒論:《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系統的經典著作,而縱觀中醫學發展的歷史,首先是有疾病的客觀存在,而后才有藥物的發現和應用,然后才逐漸有了治病的理論。它是循病、藥、方、法、理的過程而產生,又是循理、法、方、藥的過程而應用的。而疾病的發生又與社會密切相關,“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東漢末年,政治極端黑暗,地主階級瘋狂鎮壓農民起義,各豪強集團之間連年混戰,兵禍綿延,此時,傷寒病猖獗流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狀況令人目不忍睹,正如張仲景在《傷寒論》序文中所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殘酷的社會現實迫切需要解決防治傷寒病的疑難問題。可是“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以救貧賤之厄”,反而“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于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結合自己診療傷寒病的實踐經驗,以“六經”立論,終于總結出了一整套治療傷寒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理論。由此可見,《傷寒論》的問世,仲景重“傷寒”而略“溫熱”的外感熱病觀,是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分不開的。

2.劉完素與火熱論:劉氏以闡發火熱病機,善治火熱病癥,名噪一時而成為河間學派的開山。《四庫全書提要》云:“完素生于北地,其人秉賦多強,兼以飲食醇釀,久而蘊熱,與南方風土原殊。”加之此期間南宋與北金對峙,戰亂頻仍,熱病流行,而當世之醫,往往以傷寒溫燥之方,用以療熱病。特別是偏于辛燥走竄的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刊行于世后,在社會上流傳極廣,“官府守之以為法,醫門傳之以為業,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習之以成俗”。用溫燥之劑療熱病,乃是抱薪救火,使不少患者“不死于病,而死于醫”。面對著這種社會現實,迫切需要有一種新的學說來糾正這些流弊,劉完素有鑒于此,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病機十九條”,提出了“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的見解,創立以火熱析病機,用寒涼療熱病的火熱論。劉氏的這一學說,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問世的。

3.李東垣與脾胃論:東垣所處時代,正值蒙古族起兵攻金,河北一帶,異族并斗,戰事連綿。人們疲于逃避兵禍,精神緊張,朝饑暮飽,寒溫失所,胃氣虧乏。因此,治療脾胃病就成了當時社會的必需。然而李東垣“在大梁,凡所親見,有發表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氣湯下之,俄而變成結胸發黃,蓋初非傷寒,以調治差誤……皆藥之罪也”。實皆醫之罪,而非藥之罪。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東垣因而首倡“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著《脾胃論》一書,以補土派的代表而頗負盛名。

4.吳又可與溫疫論:吳氏明末人也,撰《溫疫論》以研究急性傳染病而著稱。明末清初,天下大亂,疫癘流行,為害非淺。吳又可生當此時,耳所聞,目所見,身所診,知患疫之人甚多,延門闔戶,死亡者也甚眾。如其在《溫疫論》中謂“對師(一般醫生)誤以傷寒法治之,未嘗不見其殆也,或病家誤聽七日當自愈,不爾,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有不及期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劑攻補失序而死者,或遇醫家見解不到,心疑膽怯,以急病用緩藥,雖不即受其害,然遷延而致死者,比比皆是”。于是吳又可“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多,及其傳變之體”,詳加探究,并結合自己所用有效之法,加以整理,著成《溫疫論》,開創溫疫之說,成為我國歷史上研究傳染病的先驅。這就是吳氏學說產生的時代社會背景。

從上述各家學說的形成過程來看,無不受到當時社會因素的影響,正如任應秋教授所說:“凡一學說,不能與當時社會關系分裂開來。”因此,從社會的角度來認識和研究疾病,從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來探討中醫各家學說的形成,分析社會中各種因素對中醫學的影響,把中醫、健康、疾病與社會聯系起來,綜合考察,總結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客觀規律,這是當前中醫學研究之中的新課題,應予高度重視。

中醫學對疾病認識的醫學社會學觀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中,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不但已經具有樸素的醫學社會學思想的萌芽,而且把考察人的社會地位、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的變遷,提到了診斷學的重要位置。例如,《素問·疏五過論》云:“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其所以然者,張景岳云:“嘗貴后賤者,其心屈辱,神氣不伸,雖不中邪,而病生于內。營者,陰氣也。營行脈中,心之所主,心志不舒,敗血無以生,脈日以竭,故為脫營。”“嘗富后貧者,憂煎日切,奉養日廉,故其五臟之精,日加消敗,是為失精。精失則氣衰,氣衰則不運,故為留聚而病有所并矣。”《疏五過論》還云:“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所謂“診有三常”,診者,診察也;常者,常規也。即是說診病通常有3種情況必須了解,一是患者社會地位的貴賤;二是患者是否遭遇到社會地位的變遷;三是患者是否有升官發財的思想。因為“貴賤貧富,各異品理”,若不掌握這些情況,就會“診之而疑,不知病名”,是故“病不能移,醫事不行”,此“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為醫之“五過”之一。由此可見,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雖然沒有醫學社會學的名稱,但實際上卻包含著樸素的醫學社會學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犍为县| 瓮安县| 平利县| 文安县| 千阳县| 宁乡县| 陇西县| 利川市| 新平| 龙泉市| 宝坻区| 卫辉市| 开远市| 饶河县| 乌审旗| 克东县| 怀宁县| 黑河市| 开封县| 宁阳县| 漳平市| 米易县| 黄梅县| 湘潭县| 阜宁县| 永定县| 平阳县| 峨边| 公主岭市| 丹寨县| 庆云县| 乌海市| 屏边| 南漳县| 辉南县| 乐东| 九龙坡区| 舟山市| 黎平县| 辽源市|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