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變中醫:瞿岳云教授別具一格的中醫理論解讀
- 瞿岳云
- 3980字
- 2020-02-14 18:37:01
6 五臟系象論
應用一門或幾門科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另一門學科,使得不同學科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當代自然科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科學方法的這種運用,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方法的移植與滲透。所謂“移植”,一般是指平行學科間一門學科的個別科學方法,向另一門學科的轉移;所謂“滲透”,一般是指橫斷學科(如數學、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的科學方法,向所有科學結構層次的橫向伸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知識、技術和方法,研究、探討中醫學理論,揭示其科學的內核,對促進中醫學的現代化,是一項十分有價值的工作。本文試圖運用現代系統方法的基本觀點,對中醫按臟分系統的理論體系作一討論。
系統及系統方法的基本概念
所謂“系統”,即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兩個以上)要素所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的整體。因而可以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皆為系統,一切均有系統性,任何研究對象都可作為專門的系統來考察和研究。所謂“系統方法”,即是基于這種思想,把被研究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始終運用聯系變化的觀點和整體與部分辯證統一的思想,從系統的整體規律性和各組成部分(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中,來揭示被研究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從系統方法的這一觀點來看中醫的臟象學說與臟腑辨證,即是由心、肝、脾、肺、腎所組成的五大生理病理系統。
心的生理病理系統
臟象學說認為:心主神明,主血脈,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華在面,開竅于舌,在體主脈,外應虛里,與小腸相表里。五行屬火,通于夏氣。在聲為笑,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味為苦,在色為赤,在變動為憂。手少陰心經,起于心中,出屬“心系”,通過橫膈,聯絡小腸,上行肺部,轉向腋窩,沿上臂內側后緣,直到肘窩,進入掌內,終于小指內側末端。因而凡上述方面功能失調,或發病明顯由于喜樂興奮過度,或汗出太多所致病癥,例如,心悸怔忡,胸痹心痛,失眠多夢,心慌健忘,神志昏迷,譫言妄語,哭笑無常,或登高而歌,狂躁妄動等精神錯亂;面色無華,或者晦暗,舌質淺淡,舌強語蹇,青紫瘀斑,舌爛生瘡,尿赤澀痛,口中發苦,大汗淋漓,脈虛弱或結、代、促、澀等;以及患者癥狀、體征主要表現在面部、顴部、左胸、脈管、手心等部位,如兩顴發赤,色如涂朱,心前區疼痛,虛里部其動應衣,手臂內側麻木,手足心潮熱多汗,無脈癥等,在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皆屬心病系統。
肝的生理病理系統
臟象學說認為:肝藏血,主疏泄,其華在爪,開竅于目,在體主筋,外應兩脅,與膽相表里。肝氣升發,性喜條達,五行屬木,通于春氣。在聲為呼,在志為怒,在液為淚,在味為酸,在色為青,在變動為握。足厥陰肝經,起子足大拇趾,沿足跗部,經過內踝,上行膝內,沿股內側,進入陰毛,繞過陰器,上達少腹,挾循胃彎,聯絡膽腑,穿過橫膈,布于脅肋,經循喉嚨,上入鼻咽,連接“目系”,出于前額,與督脈會合于巔頂。因而凡上述方面功能失調,或發病之因明顯由于抑郁、忿怒,或明顯由于風邪所致病癥,例如,情志失常,或抑郁消沉,或急躁易怒,膽怯易驚,頭暈目眩,月經不調,血少經閉,吐血崩漏,肢體麻木,屈伸不利,手足拘攣,震顫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眼花干澀,運動呆滯,視物模糊,目赤腫痛,畏光流淚,直視斜視,爪甲變形,枯脆開裂,皮色發青,喜食酸味,典型弦脈,以及患者癥狀、體征主要表現在頭頂部,頭部兩側,胸部兩脅,小腹兩側,會陰外陰部等足厥陰肝經循行部位上,如頭頂痛,偏頭痛,耳熱暴聾,脅肋疼痛,脹滿痞塊,陰部瘙癢,少腹癥瘕,行經腹痛,陰囊攣縮,睪丸腫痛等,皆屬肝病系統。
脾的生理病理系統
臟象學說認為:脾主運化,主統血,“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華在唇,開竅于口,在體主肌肉四肢,外應于腹,與胃相表里。脾氣主升,喜燥惡濕。五行屬土,通于長夏。在聲為歌,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味為甘,在色為黃,在變動為嘔吐呃噫。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末端,經半圓骨,上至內踝,再行腿肚,循下肢內側前緣,進入腹部,聯絡胃腑,穿過橫膈,挾食管兩旁,連系舌根,分散舌下。因而凡上述方面功能失調,或在夏季潮濕氣候中發病,或發病明顯由于思慮過度,或明顯由于飲食原因所致病癥,例如,食欲不振,脘腹滿悶,腹脹便溏,身體困重,頭重如裹,月經過多,或淋漓不盡,崩漏便血,尿血肌衄,水腫腹水,白帶白濁,四肢痿軟,肌肉消瘦,久瀉脫肛,內臟下垂,氣短下墜,面色萎黃,唇色蒼白,口角流涎,嘔吐呃逆,口腔潰瘍,口淡無味,或口中發甜,典型濡脈,以及患者癥狀、體征主要表現在前頂部、額部、眼瞼,胃脘部,四肢及全身肌肉等部位,如脘腹脹痛,肢麻肉,眼瞼下垂,四肢肌肉痿縮等,皆屬脾病系統。
肺的生理病理系統
臟象學說認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其華在毛,開竅于鼻,在體主皮毛,外應胸膺,與大腸相表里。其性肅降,五行屬金,通于秋氣。在聲為哭,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味為辛,在色為白,在變動為咳、喘、哮。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回繞胃口,通過橫膈,從屬“肺系”,橫行而出,沿上臂內側,下到肘窩,經前臂內側橈骨,進入寸口,從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因而凡上述方面功能失調,或患者發病主在感受秋令燥邪,或發病明顯由于大悲大哭之后等所致病癥。例如,胸悶胸痛,咳嗽氣逆,氣道不通,呼吸不利,張口抬肩,甚而喘哮,氣短聲微,聲音嘶啞,面部浮腫,大便不調,小便不暢,皮毛憔悴,容易感冒,自汗盜汗,鼻塞流涕,鼻翼扇動,嗅覺不靈,咽喉癢痛,喉中痰鳴,口有辛味,典型毛脈等,以及患者癥狀、體征主要表現在鼻、咽、喉部,胸部,缺盆,肛門等處,如咽喉病,肛門病,胸痛等,皆屬肺病系統。
腎的生理病理系統
臟象學說認為: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生髓主骨,而“腦為髓海”,“腎者,水臟,主津液”,主命火,主納氣,“腎合膀胱”,“腰為腎之府”,“其華在發”,“齒為骨之余”,腎上開竅于耳,下開竅于二陰。位居下焦,性宜潛藏。五行屬水,通于冬氣。在聲為呻,在志為恐,在色為黑,在味為咸,在液為唾,在變動為栗。足少陰腎經,起于是小趾,斜向足心,出舟骨粗隆,沿內踝后,進入足跟,上行腿肚,出腘窩內側,經股部后緣,通向脊柱,聯絡膀胱。因而凡上述方面功能失調,或在冬天嚴寒季節發病,或者發病明顯由于房勞過度,或恐懼驚嚇等原因所引起的病癥,例如,男性陽痿,遺精滑泄,精冷稀少;女性無月經,宮寒不孕,滑胎小產,白帶崩漏;小兒發育遲緩,五遲五軟,囟門閉遲;肢體痿軟,足不任身,舉止遲鈍,遺尿夜尿,小便失禁,淋漓不盡,尿閉水腫,消渴多尿,呼多吸少,動則氣喘,咳則小便出,發脫花白,稀疏斑禿,耳鳴耳聾,五更泄瀉,喜伸戰栗,面色黧黑,牙齒松動,容易脫落,骨病、髓病、腦病等,以及患者癥狀、體征主要表現在枕后,頸部,背部,腰部,腘窩,足跟,足心,外陰部等處,如頸項強痛,腰脊酸痛,不能轉側,屈伸艱難,足跟疼痛,或內、外翻,縮陰癥等,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皆屬腎病系統。
這樣,五臟聯系主傳化物的六腑,感覺器官的五官,維持形體的四肢毛發筋骨,實際上就包括了全身各個臟器組織。也就是說,心肝脾肺腎雖然自成系統,但又互成系統,從而形成了以臟象學說為主體的中醫五大生理病理系統。這種“以臟統功能,按臟分系統”的系統歸類,其特點是著重從整體的、聯系的、動態的觀點來論述人體生理病理規律的統一性。
五臟相關論
“一切客觀事物本來是互相聯系的和具有內部規律的。”臟象系統中,不但五臟與五官、五體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而且臟與臟、臟與腑也莫不密切相關。例如,心主血,肺主氣,而氣之與血如影相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否則,“氣有一息之不通,則血有一息之不行”而導致“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由生。”脾主運化而統血,心主血脈而藏神,脾氣健運則血之化源無窮,心血充盈則脾能健運。肝藏血,貯藏和調節血液,心主血,為一身血液循環的樞紐,血液充盈,則肝有所藏,而心有所主,“血主濡之”,以營周身;肝主疏泄情志,心主精神意識,二者密切相關。腎藏精,心藏神,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精的外在表現,故我們對于人體的健康狀況,常用“精神”二字來高度概括形容。肝藏血主疏泄,脾生血主運化,肝之疏泄能助脾運化,為脾散精,脾之運化正常,血源充足,肝血旺盛;反之,脾病及肝,可致肝血不足,疏泄失常,則“肝病傳脾”。腎藏精,肝藏血,而精之與血,同源互化;肝主疏泄,腎主封藏,疏與封,泄與藏相互調節、制約則女子經水來潮有時,男子排精有度。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為用,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脾運水濕,腎主水液,共同協調人體水液代謝。肺司呼吸為氣之主,腎主納氣為氣之根,上下交運,氣行不息;“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源”,水液上升下達,循環有序,代與謝恒其正常。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消磨食物,納與運密切配合,食物方能正常消化吸收,等等。
從氣機升降角度來看,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為升降之樞紐。然而,矛盾中包含著矛盾,升降中包含著升降,臟與臟,臟與腑同樣相互關聯。在上的心與肺,心屬五行之火,火性上炎,肺屬五行之金,金性肅降;在下的肝與腎,肝屬五行之木,木性升發,腎屬五行之水,水性下流;脾胃位居中焦,脾氣主升,胃氣主降。在上者主降,在下者主升,肺氣肅降,肝氣升發,肝肺之間的升降正常,氣機調暢,氣血上下貫通;心居上焦屬陽藏神主血,腎居下焦屬陰藏精主水,心腎間的升降正常,可使陰與陽、精與神、血與水之間維持協調平衡;脾胃間的升降正常,可使飲食物消化、吸收、輸布、排泄得以正常進行。由此可見,每一臟器雖然各自具有自己的升降運動,或以升為主,或以降為主,但都只是整體氣機升降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只有臟與臟、臟與腑、上與下之間升與降的相關配合,相互聯系,才能維持整體氣機升降的相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