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情深共攜手,花信年華入梁門
離亭西去的一雙人,背影竟是如此般配,不必浮萍說客,兩人便生出了愛慕。緣分這事很難說清楚,似是煙柳重重再相見,孤燕拂云終有伴。
林徽因與梁思成一同領略了北京的春色,踏過夏日的繁花,踩過秋日的枯葉,又將歡聲笑語灑在雪白的冬日里。這樣的愛情似乎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除了一個人,而這個人在梁家的地位非常重要,她就是梁思成的母親李蕙仙。
一九二三年五月七日是國恥日,這一天梁思成與弟弟梁思永騎著摩托車去街上參加示威游行,當兩人騎著摩托車到達長安街時,卻發生了意外,被國務院權貴金永炎的汽車撞倒,梁思成與弟弟梁思永倒在了血泊之中。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打亂了梁家的壽席,當時在梁家為梁啟超二弟慶壽的還有林長民一家。
林徽因聽到梁思成出了車禍,一下子慌了神。對于她而言,梁思成已經成了自己生命中難以割舍的人。如果說當年與徐志摩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那么現在她與梁思成就是兩廂如意的愛情。
北京城的五月還是芳草清香,春意盎然,讓人心生幾分陶醉。銀杏樹上的燕巢中飛來兩只新燕,淡淡訴情,情意綿綿。三月的雨剛過,四月的梨花開,入了五月本想一同賞櫻花,怎知卻出了岔子。
林徽因擔心的似乎只是這場車禍中梁思成的安危,但是梁思成擔心的卻是車禍帶給自己的創傷。當時梁思成與梁思永一同被送進醫院,梁思永只是皮外輕傷,沒出幾日便出了院,但是梁思成的傷勢很嚴重,落下了終生殘疾,左腿比右腿短了一截。
李蕙仙看到兒子這樣很是心疼,幾乎每天都要到醫院看望兒子,但是每當她到醫院時總能看到林徽因。按理說,林徽因不過是與梁思成談戀愛,并沒有談婚論嫁,連沒過門的準媳婦都算不上,沒必要這樣做。但林徽因卻在梁思成住院期間,堅持每天前往醫院服侍,可見林徽因對待梁思成的真情真心。但是,出身大戶名門的李蕙仙卻不這樣想,因為當時正值初夏,北京的天很是悶熱,所以躺在病床上的梁思成常常汗水淋淋。這時林徽因為梁思成揩面擦身,照顧得無微不至,當著李蕙仙的面也不避諱。
這樣你儂我儂的畫面讓李蕙仙對林徽因更是不滿,畢竟是連婚都沒有訂的男女,這般親密的動作讓人看起來難以適應。況且李蕙仙知道,當年徐志摩為了追求林徽因竟做出拋棄妻子之事,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一支筷子不成器”,林徽因狼狽回國后,立即將與梁思成的戀情公之于眾,這樣的做法在李蕙仙看來簡直是心機重重。
李蕙仙本就對這看似乖巧的江南女孩有頗多不滿,而今看到她竟然在沒有名分的情況下為兒子寬衣解帶,為他擦身揩汗,這樣不矜持的舉動讓她對林徽因更加厭煩。但在梁啟超眼里,林徽因這般照顧梁思成是因為愛情的力量,這份不離不棄的感情讓他很是感動。
不管李蕙仙是如何想的,這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感情更加甜蜜了,梁思成也不再沉溺于消極之中,每天等著林徽因、盼著林徽因,待到她來之后,便一同讀書、一同聊天。頻繁而又親密的接觸,讓兩人的戀情如膠似漆,那雙眸對視時的含情脈脈,那會心一笑與莞爾間的濃情,都讓人感到了二人的情深意切。
風過雨過葉清靈,聽風聽雨聞花香,醫院里雖然充斥著濃濃的消毒水味,但是樓前綠茵蔥蔥著實惹人心醉。一絲柳條,一陣風,一拂輕搖,帶了一寸柔情。庭院中,青草上,真情互訴,西亭旁,秋千上,情愛難減,這般愜意自在妙不可言。蝶戀花,風戀荷,有當時,纖手香凝,手中書頁被風錯翻了一頁,兩人竟不知,只道是情在夢中夢相宜,愛隨風過愛如云。
一場誰也沒有想到、誰也不愿意遇到的車禍,卻成全了一對羞澀的年輕人,從手指相碰的悸動到如今的相依相偎。梁思成與林徽因經過這場車禍之后,兩人便有了同甘共苦的心思,有了攜手相伴一生的決心。
梁思成原本計劃在一九二三年赴美留學的,因為這場車禍,此計劃推后一年,而這一年的延遲卻等來了林徽因與他一同赴美。當時林徽因中學畢業后考取了半官費留學,于是,梁思成便與林徽因比翼齊飛,漂洋過海。這樣說來,倒應該感謝這場車禍。
梁思成與林徽因身處異國他鄉,親人都在遙隔萬里的家鄉,一雙朝夕相處的戀人,彼此的依戀之情,讓這份感情更加深厚。當年林徽因到英國就是因為孤獨一人倍感寂寞,才與風趣多情的徐志摩走近的,但怎知對方卻錯把情誼當情意,將感情幻化成了愛情,不僅自己落得滿身傷痕,還連累了無辜的林徽因。
如今不同,林徽因與梁思成帶著他們彌篤的愛情一同到了大洋彼岸,在越洋的航船上,兩個年輕人帶著青春的夢想,迎著撲面而來的海風,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寬闊的水面上,湛藍的天空下,一種感動油然而生,這便是一生一世一雙人吧。
然而就在兩個人動身時,梁思成的母親李蕙仙癌癥已經到了晚期,為了不阻礙兒子的學業前程,李蕙仙忍著疼痛與兒子訣別。梁思成與林徽因到美國后的第三個月,便傳來李蕙仙逝世的噩耗。當梁思成回到北京時,李蕙仙的后事已經辦完。
李蕙仙雖然對林徽因有頗多不滿,但是當梁思成與林徽因同赴美國時,她還是帶著笑意,掩著疼痛與他們揮別。每個當母親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安康幸福,或許她最后也明白,林徽因是真心實意地愛著梁思成的,所以才會不顧忌世俗的流言蜚語,在沒有名分的情況下依然悉心照顧著梁思成。
又或許,在李蕙仙的心里并不是覺得林徽因的舉動少了些矜持才對她有意見的,只是林徽因的風華容貌讓她不安,她不知道自己木訥的兒子能不能守住這美麗的女子,這份擔心讓她對林徽因有了小小的敵意。
但當林徽因與梁思成手牽著手,在所有人的祝福聲中轉身離去時,李蕙仙也被深深感動了。也許,那時她已經看到了這個絕代風華的女子也有著單純天真的性情。
李蕙仙走了,羈絆林徽因與梁思成這段感情的唯一枷鎖落了地,但是林徽因并沒有愉悅,她是個單純善良的女子,所以面對未來婆母的離世,她也被悲痛圍繞著。看著梁思成因思念母親而消極悲傷的樣子,林徽因只得壓抑心中的難過,用盡心思勸慰梁思成。
時間可以沖刷一切,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隨著課程一天天繁重,梁思成走出了痛失母親的陰影。每一處建筑所體現出的不同風情,都讓兩個人雀躍。
深深巷子,悠悠花香,梧桐片片,隨風覓花音,一同走過異域的風情,一同在別樣的天地歡笑。她的美麗,他的穩重,她的巧然一笑,他的憨憨醉意,將這里的春天裝飾。琴聲悠揚,樂曲流暢,誰能料到曾經一晌午的暢談,變成如今的攜手一生。
他們攜手一同游歷美國,從街旁的民宅,到嚴肅華麗的教堂;從牧場里的別墅,到神秘的城堡。他們用尺丈量著建筑的美麗,用歡笑充溢著孤獨的留學生涯,就這樣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只是這般美好,并沒有停留太久,一個噩耗將林徽因從驕陽下打入了三尺冰窟中:一九二五年林長民身亡。那個曾經被他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的女兒,因為他的離開備受打擊。
林徽因得知林長民身亡的噩耗時,不過是個二十一歲的女孩。雖說童年時代就已經撐起一大家子,有著堅強的性格,但是此時面對父親的逝世,林徽因悲慟欲絕。梁思成看著嬌小的林徽因獨自承受著喪父的痛苦,心中萬般的舍不得,看著她清秀的小臉上難掩的悲傷,梁思成又何嘗不難過。
木訥的梁思成用自己的方式勸慰著林徽因,用自己真誠樸實的話語,為她解心結。在北京的梁啟超也沉浸在好友身亡的悲慟之中。他在得知林長民的死訊之后,第一件事是給梁思成寫了一封信。“我和林叔的關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何況更加以你們兩個的關系。我從今以后,把她和思莊(梁啟超二女兒)一樣地看待,在無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領受我這種十二分的同情,渡過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氣,發揮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學習,將來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國藝術界有點貢獻,才不愧林叔的好孩子。”(《蓮燈微光里的夢:林徽因的一生》)
梁啟超并沒有直接將信郵寄給林徽因,而是通過兒子梁思成轉達給林徽因,他明白,遙遠的大洋彼岸,只有兩個年輕的人才能予彼此溫暖。梁啟超雖然下定決心資助林徽因完成學業,但此時梁家的經濟狀況并不好,所以他所面臨的不僅是拮據的生活。
當時,梁思成的學費也是靠借貸交納的,而梁啟超為了繼續供林徽因在美國攻讀學位,更是動用股票利息解難。在經濟困難的時候,梁啟超竟說出“只好對付一天是一天,明年再說明年”的話。梁啟超不惜一切地資助林徽因,已然將她視為梁家的一員。
在梁啟超的幫助下,林徽因最終沒有放棄學業重返回國,而是與梁思成共同待在美國一同學習。兩人的性格有差異卻互補,林徽因創造性思維活躍,她的桌子上,常常堆滿了設計稿,她一有靈感就畫出一幅草圖,但她不停地提出新想法、推翻舊想法,草圖就會一張張地增加。
最后,到了要交設計稿時,林徽因看著那一大堆草圖,就會加班加點,但她無論如何臨陣磨槍也達不到要求。這時候,梁思成就會用他深厚的繪畫功底幫林徽因把那些亂七八糟的草圖拼成一張能夠交出去的設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