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林徽因:江南煙雨中綻放的水芙蓉(3)

徐志摩深深地陷入了這段感情中,即便這份愛情是他一個人的臆想,他還是無可自拔地沉醉在其中。他們說著詩意的夢,牽著彼此的手,安靜或雀躍地走過了一段又一段的路程。

春意滿山,燦星滿空,皎月清冷,帶著幾番醉意。漸漸地,他們彼此之間,多了些濃濃的情愫,入暮色盼晨曦,語不盡思不斷,一念長長長過夜。裙裾間,見綠蘿,少女輕靈的笑聲,惹得芳草都有幾分醉意。

倫敦的雨霧讓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間的關系更曖昧了,濃濃的情愫就飄在彼此之間,無休無止。兩人坐在溫暖的室內,聽著音樂,讀著文字,點點滴滴,幸福無以言表。過了昨天,期待明天,他們似乎總有著說不完的話,總有著訴不完的情,也會偶爾沉默,而在沉默中對視時,徐志摩便心湖蕩漾。

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歡,踏野草,聞陣陣草香,欣喜不已。一笑一顰間,一舉一止間,是喜悅,是在一起難得的相融。霧氣茫茫,林葉瑟瑟,風起時分,佇立橋上,看水天茫茫。如此相濡以沫,如斯一對佳人..

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許下山盟海誓的承諾;不知道他們除了曖昧之外,有沒有一親芳澤的羞澀;不知道他們一起歡歌笑語時,有沒有想過那無辜女子獨在異鄉的悲傷。

徐志摩是不曾想過的,因為在他心中從沒有留一個位置給妻兒,他的心中裝的都是林徽因,哪怕最后娶了陸小曼,他還是給林徽因留了一個永不謝幕的位置。

他們就這樣攜手走過雨中的康橋,像是兩只美麗的蝴蝶,身上帶著斑斕的花紋,快樂地飛在花叢中。只是,蝴蝶再美,也飛不過滄海,它們注定凋落在秋末的枯葉中,這便是宿命。

很多時候,煙雨中攜手的戀人,長椅上溫情依偎的情侶,總是不如攜手提籃買菜的平凡夫婦讓人心動。戀人不知明日幾何,情侶只將情愛相訴,只有在瑣碎生活中依然攜手共進的夫婦,才能夠擁有白頭到老的浪漫。

林徽因從來沒有將徐志摩看成是會與自己攜手白頭的男子,只當他是一個知己,一個在寂寞的時候陪伴自己的知己。在對抗孤單時總要有人陪,所以林徽因選擇了徐志摩。

知己也罷,紅顏也罷,不過是有緣相逢,相伴走過一段寂寞,走過一段苦楚。徐志摩卻將這份感情看成了浪漫的愛情,還以為林徽因想的與他一樣。

林徽因希望的是兩個知己一起漫步雨中,一起相約林下,一同走過潺潺小溪上的木橋,一同在雨后輕輕地撫摸枝芽,在最后笑著說分手。但徐志摩并非此意,他不要林徽因做紅顏知己,因為他心里盼著的是一份一世的姻緣。

這份感情在林徽因心中或許與愛還有著距離,她或許只是沉浸在這樣讓人無法抗拒的愉悅之中,那一眼的含情脈脈,一眸的多情,或許也將她的心思攪亂了,但這一切不過是一場因孤獨而衍生的曖昧。可徐志摩卻不是這樣想的,所以徐志摩終于按捺不住,將心中的感情全部倒出來,這樣就嚇壞了林徽因。

林徽因孤獨的時候,渴望著能夠與自己惺惺相惜的人在一起相互傾訴,當被世俗流言纏身時,那些感動就變了味道。林徽因親近徐志摩是因為兩人是老鄉,同為江南山水滋養出來的男女,自然多了些情意。只是林徽因忘了,江南的雨是煙雨,細細的,微微的,落在地上無聲無息,但是倫敦的雨卻是大雨,帶著霧氣,易讓人迷失了方向。

康橋的美麗相約,不知有沒有熱情地相擁,甚至世人所說的康橋之戀,是不是又真的發生過,這些我們暫且不論。十六歲的林徽因和二十四歲已有家室的徐志摩,曾經相互溫暖過,但真的在一起談過情愛,論過婚姻嗎?

康橋,留給了徐志摩美好的回憶,留給了他一生難忘的愛戀,康橋留給林徽因的又是什么?倘若是轟轟烈烈的情愛,試問林徽因又如何能全身而退?

林徽因不是個無情的女子,她不會抽刀斷水地斷送自己曾經付出的愛,也不會旁若無事般不去理會徐志摩的追逐,她能夠心靜如水地嫁給梁思成,就說明當年她對徐志摩有過知己的愛,有過依賴,有過在孤獨中尋一份曖昧的心思,卻從未生出真正的情愛。

這是徐志摩一個人在愛的單戀,或許林徽因對他的感情僅僅停留在單純的喜歡、單純的依偎,徐志摩卻誤會了一個少女的心思,他心中起了求一段姻緣的想法,而這個想法讓林徽因錯愕不已。

所以,林徽因最后選擇了不辭而別,在不辭而別之前,還把自己的父親拉出來為自己“斷后”。可見,林徽因并非想與徐志摩結成一段良緣,也可見,林徽因的理智與聰明——她很清楚自己應該避開這段并不適合她的感情。

林徽因和所有女孩一樣愛做夢,但是她又不同于其他女孩,林徽因不會沉迷在夢里,她時刻保持著清醒。讀林徽因的文字,有一種不痛不癢的感覺。她的文字并不深刻,猶如她的個性,似乎一直是溫溫的。就連徐志摩那樣的一團火,都點不燃她的心,這個女孩到底有多清冷?

或許林徽因同樣忘不掉康橋的浪漫,忘不掉兩人在一起談論詩歌的愜意,忘不掉一同聽著音樂,安靜地感受對方氣息的晌午。但是,這不是愛情,這只是一份特殊的感情,流淌在她與徐志摩之間,一份流淌在寂寞與曖昧之間的感情,最終將演繹成友情,卻不會成為愛情。

但是這份感情被徐志摩演繹成了天配姻緣的前傳,他不能因為張幼儀失去追求林徽因的權利,不能因為張幼儀而失去了與林徽因一結連理的資格。所以,他逼迫身懷六甲的張幼儀與自己離婚。他所持的理由是:“林徽因已經回國,倘若再不離婚,我會失去最好的時機。”

看過了徐志摩的冷酷無情,嘗過了那份寒心苦楚,張幼儀也并不是個懦弱的女子,她挺著肚子走上了法庭,與徐志摩簽了離婚協議。走出法庭的徐志摩,第一件事就是在報紙上自費登了啟事。

“故轉夜為日,轉地獄為天堂,直指顧問事矣。..真生命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徐志摩的這則啟事,不僅遭到父母的痛斥,而且還引得林長民以及梁啟超的不滿。當時,梁啟超以師長的身份寫信給徐志摩,大意就是痛斥他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殊不知,徐志摩不愧為才子,一封書信回復了梁啟超,書信上強詞奪理的犀利言語,將梁啟超氣得無話可說。

不過,徐志摩煞費苦心的做法,并沒有使他與林徽因的關系發生轉變,因為林徽因根本沒有給他留半點余地。在林徽因的心里,徐志摩的出現解了她的孤獨,他用浪漫和熱情感動了她,像是知己一般,相談甚歡。林徽因一直用友情丈量著她與徐志摩之間的距離,而徐志摩錯將愛情做了量尺。

林徽因無心插入徐志摩的婚姻之中,但徐志摩面對璀璨如明珠的林徽因,卻起了幻想,他也因此下定決心與張幼儀離婚。付出一生愛著林徽因的徐志摩不知道,他的離婚與林徽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對于一生追求完美的林徽因來說,猶如畫卷上錯點的一筆,充滿無奈。

還好張幼儀不是孫荃,所以沒有長伴青燈念佛禪;不是朱安,所以沒有怨天尤人卑微地存活。她是張幼儀,所以在離婚之后她堅強如風雨中的玫瑰,一展自己的美麗。張幼儀的成功翻身,不知道是該感謝無情的徐志摩,還是該感謝無意摧毀她婚姻的林徽因。

徐志摩終栽種不出與林徽因喜成姻緣的花,但卻因這一場似煙如夢的感情改變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在《猛虎集》的序中寫道:“但生命的把戲是不可思議的!我們都是受支配的善良的生靈,哪件事我們作得了主?整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么奇異的月色,從此起我的思想就傾向于分行的抒寫。一份深刻的憂郁占定了我;這憂郁,我信,竟于漸漸的潛化了我的氣質。”

徐志摩的憂郁是因追求林徽因未能遂愿所致,然而一場痛徹心扉的失戀卻造就了一個詩人,好比西方諺語所說的“憤怒出詩人”。然而優秀詩人不僅需要憤怒,還需要藝術錘煉。所以,失戀之初的徐志摩筆下并沒有讓人感慨的詩作,那些作品猶如一抹淡淡的青,而他后來的作品,卻如濃郁了的青草地,每一處都讓人心碎,每一行文字,都讓人意猶未盡。

就像是他為林徽因所寫的最后一首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偶然》,1926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

回到北京的林徽因再次與梁思成相遇,很快梁思成與林徽因確立了戀愛關系。

兩人的戀愛也如所有年輕人一樣,帶著浪漫,透著青春的氣息。梁思成在旁人眼里是個瀟灑的小伙子,與美麗清純的林徽因很是相配。兩個人一同走過清華學堂,在池邊暢談,在柳樹下戲耍。

一次,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逛太廟,剛入門,就不見了梁思成的身影。在林徽因感到困惑時,卻聽到上面有人喊她的名字,抬頭一看,見梁思成爬到了樹上,大聲呼喊著“林徽因”。

燦爛的陽光照在那年輕、英俊的臉龐上,林徽因心中升起了暖暖的柔情,這才是兩廂情愿的愛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务川| 开原市| 黑龙江省| 宁阳县| 远安县| 莱州市| 容城县| 彭山县| 大悟县| 兴城市| 罗平县| 新密市| 北票市| 西昌市| 如东县| 北碚区| 民乐县| 泊头市| 搜索| 巴彦淖尔市| 昭通市| 临漳县| 莒南县| 宜章县| 瑞昌市| 渑池县| 浦县| 崇州市| 聂拉木县| 晋宁县| 江油市| 湘潭县| 宜兴市| 贡觉县| 天峨县| 贵溪市| 陵川县| 酒泉市| 武宣县| 望城县|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