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評菲利普·巴雷斯的《查爾斯·戴高樂》[76]
- 奧威爾書評全集(中)
- 喬治·奧威爾
- 973字
- 2020-01-16 16:39:10
菲利普·巴雷斯先生的書或許可以被視為戴高樂將軍的“官方”傳記,或許盡了最大努力完整而詳細地記述了自由法國運動在當時的情況——那是1941年的夏天。它在某些問題上保持沉默,譬如說敘利亞戰役和失敗的達卡爾遠征,但它講述了許多有價值的法國戰敗的細節,而且它的優點在于完整地引用了相關文獻。
現在眾所周知,戴高樂將軍對于機械化戰爭的見解被他的同胞所忽視,卻被德國人采納并付諸實踐。他們似乎就是按照五年前出版的戴高樂的作品里的要求創建了裝甲師團并用于入侵波蘭。在希特勒上臺和戰爭爆發那幾年里,戴高樂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進行呼吁,主要是通過保羅·雷諾[77]進行,要求法國的戰爭指導思想要比馬其諾防線和五百萬陸軍更加與時俱進。巴雷斯先生在第五章中引用了經過五個月的“虛假”戰爭之后在1940年1月他向最高司令部呈遞的備忘錄。大體上,這份文件確切地預言了接下來幾個月所發生的事情。
不消說,他的意見被置若罔聞。直到法國戰役之前,戴高樂一直很不得意。在法國戰役中,他擔任一個重要的指揮職位并贏得了幾場小勝,但他可以調遣的兵力非常有限。幸運的是,幾個星期后他聲名大振,那些希望繼續戰斗的法國人唯他馬首是瞻。但是,為什么之前除了德國人之外就沒有人聽從他的看法呢?這個問題單從技術層面就很容易理解。兩場戰爭的相隔只有21年。那些贏得1914年戰爭或以為自己贏得了戰爭的將軍們仍在指揮軍隊。他們本能地認為一切都沒有改變。就好像威靈頓公爵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仍讓英國軍隊和滑鐵盧戰役時的情況保持一致。而且還有公共輿論的和平主義,由于德國人的勝利而幻滅,以及反應遲鈍只會采取防守策略的英國政策。但巴雷斯先生幾乎沒有觸及法國戰敗的深層次的政治和經濟問題。一本像這樣的書,在創作的時候戰爭仍在進行,只能回避某些問題。情況的微妙之處在于,在法國,通敵合作的人都是右翼的政客,而自由法國運動則魚龍混雜,戴高樂將軍本人每天都被電臺斥為“猶太馬克思主義者”和“共濟會成員”。其實他是一個來自鄉村貴族階層的天主教信徒,或許還是一個?;逝伞.斎?,巴雷斯先生不想將某個政治綱領和自由法國運動捆綁在一起。但自從這本書寫完之后局勢已經朝這個方向邁進了幾步。在他的作品中戴高樂儼然成了“祖國”的人格化身,其簡單的本能是讓所有思想各異的正人君子團結起來抗擊外國侵略者。在這個層面上,這本書是很有價值的致敬,這本書的美國譯本還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