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講 哮 證

哮證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期特點為喉中痰鳴,呼吸急促、困難,甚至不能平臥。

《素問·陰陽別論》指出:“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所論“喘鳴”之證與哮證發病特征類似。《金匱要略》中“咳嗽上氣”病的特點與哮證類似。《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云:“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喉中水雞聲”即非常形象地形容了哮證發作期寒飲伏肺,痰氣相擊的特點。《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從發病學特點上,提出“伏飲”概念,謂水飲停伏胸膈,隨外寒引動而起,發為喘咳之證:“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傷寒論》40條即指出,小青龍湯證的病機為“心下有水氣”,與“伏飲”相同。至金元朱丹溪首倡“哮喘”之名,而有明代虞摶哮證與喘證之辨。因哮證必兼喘證,故后世醫家統稱哮喘,簡名哮證。

本篇所論哮證,同現代醫學支氣管哮喘,是發作性的以痰鳴氣喘為特征的疾患,從診斷角度,應名為“哮病”更為確切。如《臨證指南醫案·哮》論曰:“若夫哮證……邪伏于里,留于肺腧,故頻發頻止,淹纏歲月。”符合本特征的可逆性的氣道阻塞性疾患均從哮證論治。于己百治療哮證善用經方,療效確切,故此總結,以饗讀者。

(一)病因病機

于己百認為,哮證病機根本在于伏飲夙根。究其根源,源于體虛肺氣本有不足,腎氣亦弱,形成特殊體質。在感寒、飲食不當、情志失調等誘發因素作用下,痰隨氣升,搏結為患,阻于氣道,喘鳴如吼。正如《景岳全書·喘促》所云:“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癥因脈治·哮病》亦明確指出:“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于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癥作矣。”

1.誘因

(1)外邪引動:

外感六淫、時令邪氣或吸入花粉、煙塵等,可引動痰飲夙根,發為哮證。正如《證治匯補·哮病》所言:“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

(2)飲食不當:

飲食因素是導致哮證發作的重要和常見因素。因個體差異,不當飲食如進食海膻發物致使脾運失健,釀生痰濕,壅塞于肺,致成哮喘。所以哮證古有“食哮”“魚腥哮”“鹵哮”等名。

(3)情志因素:

七情擾動,可影響臟腑氣機,其中怒志尤為突出。“怒則氣上”,暴怒等因素致使肝氣過升,致使氣機升降失調,肺氣不能斂降,引發痰氣上逆,發為哮證。

2.病機

 哮證其病機,關鍵在于寒飲伏肺。其發作時的關鍵環節為痰阻氣閉,但以呼出為快。若受風寒引動,則致寒飲迫郁于肺,痰鳴難平,表現為寒哮;若受風熱邪氣引動或病久化熱,則表現為熱哮。哮證日久,則可傷及肺、脾、腎之氣,致使病程纏綿。

(二)辨證論治

于己百指出,哮證之治必須注意寒熱的相兼、轉化,將發作期哮證分為寒哮和熱哮兩端,緩解期重視培土生金、培本固元。在遣方用藥時亦當注意和前述咳喘證互參。

1.分型辨證

(1)發作期

1)寒哮:

癥見喉中痰鳴有聲,胸膈滿悶,呼吸急促,口不渴,形寒,舌淡,苔白滑,脈弦。《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云:“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證屬寒飲郁肺,以射干麻黃湯溫肺化飲,降逆平喘;若癥見惡寒發熱,身痛無汗,證屬外寒內飲,則以小青龍湯治療。《傷寒論》第41條曰:“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記載:“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病久略有煩躁,提示飲邪夾熱,則加石膏,溫化寒飲為主,兼清郁熱。若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屬營衛失和,衛強營弱者,當以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治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18條曰:“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A.射干麻黃湯:射干 12g,麻黃 9g,桂枝 6g,紫菀 10g,款冬 10g,生姜 15g,半夏12g,細辛10g,五味子10g。水煎1次,分2次溫服。痰涎壅盛,可合以三子養親湯(制蘇子15g,萊菔子10g,白芥子10g)。

B.小青龍湯加味:麻黃 10g,桂枝 10g,干姜 10g,芍藥 10g,炙草 10g,細辛10g,半夏10g,五味子10g。水煎分2次服。心煩,夜臥不寧,加石膏30g;咽喉不利、咯痰不爽,加地龍12g、射干12g;痰壅氣滯,加葶藶子30g,大棗15g。

C.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9g,芍藥9g,炙草6g,生姜9g,大棗12枚,厚樸6g,杏仁9g。水煎分服。

2)熱哮:

癥見氣促,痰鳴如鋸,胸脅滿脹,咳喘并作,痰黃黏,咳吐不利,口渴,不惡寒,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寒飲夾熱,上迫于肺,方用厚樸麻黃湯清宣飲熱,降逆平喘。如《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咳而火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厚樸麻黃湯方。”痰濁壅盛者,可合以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記載:“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此處“肺癰”病機為寒飲夾熱壅滯于肺,氣道壅塞不通,與哮證一致。若痰濁稠厚,喘促難平,可予服皂莢丸。皂莢滌痰除垢,為祛除黏痰老痰要藥。飲熱迫肺,肺氣壅滯不降,可用越婢加半夏湯蠲飲清熱,宣肺平喘。若熱盛傷陰,氣息急迫,壅滯氣道,可以麥門冬湯加減。

A.厚樸麻黃湯加減:麻黃12g,石膏30g,杏仁10g,厚樸15g,干姜6g,半夏12g,細辛6g,五味子12g,地龍15g,淮小麥30g。水煎2次,分3次口服。痰色黃稠,加魚腥草30g、瓜蔞皮15g。

B.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子30g,大棗15g。水煎1次,頓服。

C.越婢加半夏湯:麻黃 18g,石膏 30g,半夏 15g,生姜 15g,大棗 15g,甘草10g。水煎2次,分3次口服。痰黏稠難以咳出,可予海浮石12g、海蛤粉12g;口干,加天花粉15g、蘆根30g。

D.麥門冬湯加減:麥冬30~60g,半夏10g,黨參15g,粳米30g,炙甘草10g,大棗20g,沙參15g,五味子15g。先煮粳米,待米熟后去滓,入其他藥物,濃煎,分3~4次口服。

(2)緩解期

1)肺脾氣虛:

咳喘日久,傷及肺氣,子盜母氣,則肺脾兩虛。癥見氣短,氣息不足,痰多清稀,自汗,惡風,易于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脈濡細。治以“培土生金”為法,扶正祛邪兼顧。以健脾益氣為法,方以加味二陳湯加減。痰多者,合以理中湯,或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溫化寒飲。

A.加味二陳湯加減方:黨參15g,蒼術10g,白術15g,茯苓15g,炒山藥30g,薏苡仁30g,陳皮12g,半夏12g,五味子10g,砂仁3g,神曲6g,炙甘草10g。 水煎2次,分3次溫服。自汗易感冒者,加炙黃芪15~30g、浮小麥30g、大棗15g;惡風甚者惡寒,加桂枝10g、白芍10g、附片6~10g;痰多清稀者,加干姜10g。

B.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茯苓12g,桂枝10g,白術10g,炙草10g,五味子10g,干姜 10g,細辛 10g,陳皮 10g,半夏 10g,杏仁 12g。 水煎 2 次分服。

2)肺腎兩虛:

久病及腎。哮證日久,耗傷肺氣,亦損及腎氣。癥見動則吸促,咳痰清稀,腦轉耳鳴,不耐勞作,或見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淡胖或黯,苔水滑,脈沉細的腎陽虛證;或見入夜煩熱,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的腎陰虛證。腎陽不足者,以金匱腎氣丸加減。腎陰不足者,以七味都氣丸加減。若氣短明顯者,可合以參蛤散。

A.金匱腎氣丸加減方: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藥12g,牡丹皮 10g,茯苓15g,澤瀉10g,制附片10g,肉桂12g。水煎2次,分2次口服。陽虛明顯者,加補骨脂10g、淫羊藿10g、鹿角霜15g;可常服紫河車粉,或紫河車膠囊。

B.七味都氣丸加減方: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藥12g,牡丹皮 10g,茯苓15g,澤瀉 10g,五味子 15g,麥冬 15g,當歸 10g,龜甲膠 15g(烊化)。 水煎 2 次,分溫服。

2.方藥特色

(1)專方應用

1)射干麻黃湯: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云:“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方中射干消痰利咽,“主咳逆上氣……散結氣”(《神農本草經》);以麻黃宣肺平喘,生姜、細辛、半夏溫化寒飲,五味子酸收肺氣,散中有收;款冬花、紫菀溫肺化痰。本方散中有收,消中有補,為治療寒飲郁肺咳喘的基本方。

2)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

該方出自《傷寒論》,主治外寒內飲證。《傷寒論》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方中麻黃、桂枝解表,且麻黃宣肺平喘,桂枝溫化水飲;干姜、細辛、半夏溫化水飲;五味子酸收,避免肺氣耗散太過;芍藥利水、和營,炙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于己百常囑咐后學,本方貴在散中有收,治飲重在溫化,開中有合,宣中有降,使營衛和,水飲去,咳喘止。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支氣管哮喘等屬外寒內飲證者。

3)越婢加半夏湯:

仲景云:“咳而上氣……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方中麻黃宣肺平喘,石膏清宣飲熱,半夏降氣化痰,最為關鍵。于己百指出本方要領,在于重用麻黃與石膏。方中麻黃用量是仲景各方之冠,石膏用量必須大于麻黃,方能既宣肺氣,又清飲熱。

4)皂莢丸: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曰:“咳而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該方主治痰濁壅肺之證,重在滌痰逐飲、豁通氣道。皂莢性燥烈,易于傷胃,應用須注意:酥制研末成粉,以蜜和丸,棗膏和湯調服,以痰涎咳出為度。先賢曹穎甫言:“甘遂之破水飲,葶藶之瀉癰脹,與皂莢之消膠痰,可為鼎足而三。”徐彬《金匱要略論注》中言:“既開之后,另酌保肺之藥。”值得重視。

(2)藥對精用

1)射干、麻黃:

射干散結利咽,麻黃宣肺平喘,二者聯用,長于治療寒飲郁肺所致喉中痰鳴有聲之哮證。喉中痰鳴之證,為肺氣失宣,氣機不利,阻于咽部,與稀薄痰液相擊而聲如拽鋸。于己百擅長應用射干麻黃湯治療寒哮之證。

2)麻黃、石膏:

麻黃功專宣肺,肺氣宣而喘平;石膏甘寒清熱,生津止渴,且貴在味辛能散,與麻黃相伍,清宣飲熱而無涼遏冰伏之弊。《經方藥物藥理臨證指南》謂石膏“清熱瀉肺,止咳平喘;與麻黃相用,宣肺瀉肺而不助熱,清瀉肺熱而不寒凝氣機,相須為用,功效卓著”。二者合用,長于治療肺熱壅盛之咳喘證,且可在清瀉邪熱之余,發散水氣,故能并主風水夾熱證。本藥對見于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湯及加減方、厚樸麻黃湯等經方。于己百指出,麻黃、石膏相伍,比例保持在1∶2為宜。

3)紫菀、款冬:

紫菀“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神農本草經》),性質溫潤苦泄,化痰止咳作用突出。款冬辛溫,潤肺下氣,止咳化痰,“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寒熱邪氣”(《神農本草經》)。二者相伍,溫肺化痰,止逆下氣之功卓著,常用治寒飲伏肺之咳喘證。

4)葶藶子、大棗:

葶藶子配伍大棗,來自張仲景《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子行水祛痰、平喘瀉肺,痰飲去則咳喘平、胸悶止,即“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之義。大棗益氣和中,可使邪去而不傷正,以免葶藶子瀉利太過損傷陰液肺氣。兩藥合用,瀉肺行水祛痰、下氣止咳平喘,專治痰涎壅盛所致咳嗽氣喘、胸悶短氣而大便干結的病證。

(三)案例舉要

案例一:

滿某,女,70歲。1998年3月17日初診。患者素有痰喘之疾,時有發作。1周前因受涼感冒,漸至咽癢咳嗽、喉中痰鳴、痰多泡沫,喘促不能平臥、咳甚則自汗出,痰咯出后、始覺輕松,伴見煩躁、口渴等癥。于己百診之,舌苔色白,脈浮弦滑。診斷為哮喘,辨證為素有痰飲,又感風寒,肺絡受阻,宣降失職。治宜溫肺散寒除飲、降氣止咳平喘,處方以小青龍加石膏湯加味。

處方:桂枝 10g,麻黃 10g,干姜 10g,半夏 10g,細辛 10g,芍藥 10g,五味子10g,炙草10g,生石膏30g,地龍 12g,射干12g,海螵蛸18g,百部 12g,僵蠶 12g,茯苓15g,杏仁12g。水煎2次分服。

3月21日復診:服上方4劑,咳喘減輕,咯痰量減,亦能平臥。又以原方化裁,再服6劑。1周后隨訪,咳喘俱平,諸癥悉除。

案例二:

張某,女,40歲。1991年3月18日就診。患者素病咳喘,痰量較多、色白、呈泡沫狀。近日因感冒而咳喘加重,面部腫脹、周身困倦、納呆納差,舌淡紅、苔白,脈沉弦。中醫診斷:哮喘;證屬脾虛失運、痰飲漬肺。治法為健脾化痰、溫散寒飲,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合止嗽散加減。

處方:茯苓 12g,炙草 10g,生姜 3 片,細辛 10g,陳皮 10g,半夏 10g,杏仁12g,紫菀10g,款冬花10g,荊芥10g,白前10g,炒麥芽15g。 水煎分2次服。

3月22日二診:服前方4劑,咳喘明顯好轉,面部仍腫,身倦乏力,舌偏紅、中苔白,脈沉弦稍數。遵前法,加桑白皮12g、黨參12g、麥冬12g。繼服10余劑,病瘥。

案例三:

李某,男,60歲,1998年4月3日就診。患者咳嗽20余年,加重并氣喘氣短半年。半年來咳喘久發不愈,氣候寒冷或勞累后加重。目下氣短而咳喘、咳聲低微,痰白清稀、咳吐不利,兼見畏寒肢冷,汗出,腰酸腿軟,大便較干、排解困難等癥。于己百診之,舌淡苔白,脈沉弦細弱。診斷為哮喘,證屬肺腎陽虛,腎不納氣,下虛上盛。治宜用溫陽納氣、止咳平喘之法,方用金匱腎氣丸(湯)合三子養親湯、參蛤散加減。

處方:熟地 15g,山萸肉 10g,山藥 12g,茯苓 12g,附子 10g,桂枝 10g,蘇子10g,萊菔子 12g,白芥子 6g,白術 10g,干姜 10g,五味子 10g,麥冬 15g,杏仁 12g,肉蓯蓉20g。水煎分2次服;參蛤散3g沖服。

4月10日復診:服上藥1周,咳喘明顯減輕,痰液排出爽利,汗出減少,大便自解,唯氣短仍著。原方去肉蓯蓉,加生龍牡各20g,再進7劑而病情基本緩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邳州市| 浙江省| 舒城县| 武陟县| 黔西县| 洛浦县| 巴马| 新巴尔虎左旗| 花莲县| 庆安县| 邢台市| 定州市| 广昌县| 宁都县| 建湖县| 清徐县| 辽源市| 育儿| 孟州市| 淳化县| 洪泽县| 马山县| 视频| 腾冲县| 错那县| 简阳市| 法库县| 洛阳市| 新宁县| 石阡县| 平顶山市| 句容市| 湖口县| 邵东县| 友谊县| 静海县| 个旧市| 金寨县| 察隅县| 梅河口市| 子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