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講 心悸(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是指竇房結及其附近組織(有時也累及房室結)出現病變,造成起搏功能及(或)沖動傳導障礙,從而引起一系列與心動過緩有關的心、腦等臟器供血不足表現,如乏力、心悸、胸悶、胸痛、失眠、頭暈目眩等癥狀,嚴重者可有心源性暈厥,部分患者可發生猝死,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目前,現代醫學還缺乏對本病特異性的治療,嚴重者雖說可以安裝人工起搏器以進行電機械性起搏,但因為價格昂貴和有效期有限,難以普遍使用。中醫中藥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無論在提高心率、改善癥狀等方面都取得較好療效。于己百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對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現介紹如下。

(一)病因病機

于己百根據本病心悸氣短、心痛脈遲、頭暈暈厥、倦怠乏力等表現,認為其當屬中醫學“心悸”“胸痹”“脈遲”“頭暈”等證的范疇。

中醫文獻雖無此病的具體記載,但自《黃帝內經》起,就有相關的描述。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曰:“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傷寒論》曰:“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目前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體質虛弱,飲食勞倦,七情所傷,感受外邪及藥食不當等,以致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心主不安,致使竇房結興奮或傳導功能減退,出現了多種心律失常。

于己百認為,心屬火臟,而又上居于胸,胸為陽,火亦陽,兩陽相合,故心為“陽中之太陽”。由于陽氣主動,陰氣主靜,故心臟能不息地搏動,從生到死,莫不以陽氣為先決條件。心主血脈與神志,也無不與陽氣的主導作用有關。凡是由于各種原因損傷心之陽氣,例如:感受外邪;發汗過多;或者過服苦寒之品,而內戕陽氣;或因年老腎中陽氣虛衰,以及稟賦素弱等等,皆可損傷心陽而出現心悸。其病機多為心氣不足,心陽虛衰,氣血運行無力,心腦失于溫養而見時發心悸、心痛、頭暈、暈厥等癥。若陽氣不足,無力鼓動血行,或寒凝經脈,氣機郁滯等,皆可致心血瘀阻,心脈不暢。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瘀血阻絡是繼發于心陽虛衰的病變。由此推知,本病的病機當屬陽氣虛寒、氣血不足、升陽無力;而陽氣不足、氣血虛衰為本病之本,血瘀寒凝為本病之標。

(二)辨證論治

于己百認為本病的病機既然屬于陽氣虛寒、氣血不足、升陽無力;而其本為陽氣不足、氣血虛衰,其標為血瘀寒凝,所以治療應遵循《黃帝內經》“寒者熱之”“虛者補之”的原則,采用溫補心腎、益氣活血之法。臨證當選用仲景溫陽、散寒、通脈之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若有倦怠乏力、頭暈暈厥等升陽無力的表現,當合補中益氣湯益氣升提;若有氣短懶言、咽干口渴等氣陰兩虛的表現,當合生脈散補氣滋陰;若有心動悸、惶惶然、脈遲澀等陽氣不足、鼓脈無力的表現,當合桂枝甘草湯益氣助陽,同時加用補血、和血、散瘀的丹參,組成臨床習用的健心合劑。

基本處方:麻黃10g,附子 10g,細辛10g,黃芪 30g,紅參10g(或黨參 20g),白術10g,炙草10g,麥冬15g,五味子10g,桂枝10g,丹參20g。 每日1劑,開水煎2次,分服。

方義:出自《傷寒論》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治療太陽少陰同病的方劑,可以溫陽散寒,助陽解表,其中麻黃發表散寒,開宣肺氣,驅邪外出;附子能夠壯元陽,補命火;細辛能夠走經竄絡,既可以助麻黃散風寒,能夠開通上焦的清竅,還有助于附子溫暖命門。桂枝入心,辛溫助陽,甘草甘溫益氣,再助心中陽氣復生;二藥合用,辛甘化陽,陽復而陰濟,使心得以安寧。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配伍黨參、炙甘草、白術,增強補氣健脾之力;麥冬、五味子陰中求陽,兼制麻附辛之燥烈;佐以丹參補血和血、活血化瘀,暢通心脈,助藥達病所,消散陰寒。全方治本為主,兼顧病標,以陽藥為主,輔以陰藥,陰能助陽,陰能制陽,共奏益氣溫陽散寒、活血化瘀通脈之功,因此臨床每獲良效。

常用加減:屬于缺血性者,加當歸12g、川芎12g;屬于炎癥引起者,加蒲公英20g、連翹20g、金銀花藤15g、板藍根15g;見胸悶者,加瓜蔞 20g、枳實10g、厚樸10g;失眠者,加炒棗仁 30g、川芎 12g。

(三)案例舉要

范某,女,55歲,1998年6月29日就診。心悸、頭暈、乏力、胸悶、氣短、形寒肢冷半年,多次查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過緩,48~52次/分,并心肌供血不全,診斷為冠心病、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近半月來上述癥狀加重,心煩失眠,暈厥發作5次。刻診:舌淡黯、苔薄白,脈遲緩,脈搏53次/分,血壓115/70mmHg。于己百認為病屬心悸,證屬心氣陽虛,升舉無力,氣滯血瘀,治擬溫陽益氣通脈、行氣活血散瘀,方用健心合劑加味。

處方:麻黃 10g,附子 10g,細辛 10g,黃芪 30g,黨參 20g,白術 10g,炙草 10g,麥冬 15g,五味子 10g,桂枝 10g,丹參 20g,川芎 12g,炒棗仁 30g,陳皮 10g。 每日1劑,開水煎,分2次服。

7月6日復診:服上藥6劑,心悸、頭暈、胸悶大減,未再發生暈厥,脈搏60次/分,但仍心煩躁擾、夜臥不安。上方又加黃精20g,繼服6劑。

7月13日三診:服上方后,患者自覺癥狀消失,脈搏70次/分,納食、睡眠均可,二便自調。本方有效,改湯為丸,再進一料。

1個月后患者因感冒就診,問及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治療情況,訴說服丸藥1個月,病情穩定。心電圖復查:竇性心律,72次/分,律齊。病告痊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巢湖市| 唐海县| 抚州市| 宿松县| 积石山| 德清县| 普洱| 林州市| 石泉县| 永康市| 临城县| 郸城县| 镇赉县| 建水县| 大城县| 大竹县| 民乐县| 肥东县| 洛扎县| 青海省| 永定县| 屯留县| 金乡县| 华宁县| 濮阳市| 临清市| 宜阳县| 安徽省| 朝阳县| 达尔| 且末县| 武安市| 罗平县| 宁远县| 宁海县| 桐庐县| 宜兴市| 建宁县| 文水县| 临武县| 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