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肺系病證
第一講 感 冒
感冒是感受風邪,邪犯衛表所致的常見外感疾病,屬外感熱病范疇,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為多。病情輕者多感受當令邪氣,稱為“傷風”;病情重者多感受非時之氣,稱為“重傷風”;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病情類似者,稱為“時行感冒”。
“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在《傷風方論》中謂參蘇飲“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黏稠”。關于感冒的辨治,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論述太陽病,以麻黃湯辨治傷寒表實證,桂枝湯辨治中風表虛證,提示感受風寒有輕重差異,為感冒的辨治奠定了基礎。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寒》中提出:“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在治法上明確了辛溫、辛涼兩大法則。及至明清,多將感冒和傷風混稱,并對虛體感冒有了一定認識,運用了扶正達邪的治療原則。
凡普通感冒(“傷風”)、流行性感冒(“時行感冒”)以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為感冒特征者,均從感冒論治。于己百治療感冒特色鮮明,療效確實可靠,自成體系。
(一)病因病機
感冒因六淫、時行邪氣侵襲人體而發病。風邪為主因,“風為百病之長”,外感為病,常以風為先導。風性輕揚,先犯上焦,在不同季節,風邪常與時令之氣相合為患,故秋冬多風寒證,春夏多風熱證,夏秋之交每多夾濕;若六氣失常,“非其時而有其氣”,傷人致病,一般較感受當令之氣為重;時行疫毒邪氣傷人,病情重而多變,相互傳染,可造成流行,且不限于季節性。感冒發病與否,關鍵在于衛氣強弱及感邪輕重。《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衛外不足,外邪乘襲,即可致病。因個體素質稟賦不同,感冒發病的證候亦各不相同,陽虛者易發風寒型(又分成傷寒型與中風型兩類),陽盛者易發風熱型,脾胃素虛者易于夾濕,夏令感冒又易于夾暑。
風邪等病邪中人,自呼吸道首先犯肺,故其病變部位在肺衛。外邪從口鼻、皮毛而入,肺衛首當其沖。《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感邪之后,即出現衛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癥狀。因邪自外來,感冒病機以衛表失和為主;肺主氣,司呼吸,開竅于鼻,受邪之后肺氣失宣,鼻竅不利,可出現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喉疼痛等癥;肺外合皮毛,職司衛外,外感風寒后,肌表緊束,玄府閉塞,則出現發熱、惡寒、頭痛、肢體酸痛等癥;衛氣奮而抗邪,則見浮脈。
(二)辨證論治
1.分型辨證
于己百在臨證時將感冒分為風寒型、風熱型、半表半里型、表寒里熱型及兼證型等5種證型,辨證用方施藥則采用“主證用主方,兼證、伴證用對藥、組藥”,易學易記,屢試屢效。
(1)風寒型:
臨床癥見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肢體酸痛、鼻塞流涕、口不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脈浮。若無汗,脈浮緊者,為風寒表實證;若汗出、惡風,脈浮緩者,為風寒表虛證。《傷寒論》17條指出:“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即有汗、無汗是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的鑒別要點。傷寒表實證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方用麻黃湯;兼項背強痛者,用葛根湯;若肢體重痛、胸脘痞悶、咳嗽咯痰而夾濕者,用荊防敗毒散。風寒表虛證治宜調和營衛、解肌發表,方用桂枝湯;兼項背強痛者,用桂枝加葛根湯;兼咳喘者,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1)麻黃湯:
麻黃9g,桂枝 6g,杏仁 9g,炙草 3g。 水煎 1次,分2次溫服,出微汗。
2)葛根湯:
葛根 12g,麻黃9g,桂枝6g,芍藥6g,炙草6g,生姜9g,大棗12 枚。服法同上。
3)荊防敗毒散:
荊芥 9g,防風 9g,柴胡 9g,川芎 6g,枳殼 6g,羌活 6g,獨活6g,茯苓9g,桔梗 9g,炙草 9g,薄荷 6g(后下),前胡 9g。 水煎分 2次服,被覆出微汗。
4)桂枝湯:
桂枝9g,芍藥9g,炙草6g,生姜9g,大棗12 枚。 水煎分2 次服;服藥后,飲熱粥以助藥力,被覆令微汗出,注意不可大汗;病重者可日服兩三劑。
5)桂枝加葛根湯:
即桂枝湯加葛根12g。
6)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即桂枝湯加厚樸6g、杏仁9g。
(2)風熱型:
臨床癥見發熱不惡寒、或初起微惡寒、頭痛、肢體酸痛、鼻塞聲重、口干咽燥或咽痛、小便黃赤,舌苔微黃、脈浮數。治宜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熱甚者可用銀翹散,熱不甚而咳重者可用桑菊飲。
1)銀翹散:
金銀花 15g,連翹 15g,桔梗 10g,甘草 6g,牛蒡子 10g,薄荷 6g,竹葉6g,荊芥穗6g,淡豆豉12g。水煎分2次服,病重者可日服兩三劑。
本方可廣泛應用于外感風熱表證及咽痛諸病。常見加減:麻疹初期合并肺炎者,可與麻杏石甘湯合用;急性腎炎初期有表證者,可與越婢加術湯或五苓散等方合用;泌尿系感染有表證者,可與導赤散合用。在臨床使用時,如兼見胸脘痞悶,苔膩、脈濡的夾濕證,可加藿香10g、郁金10g以芳香化濁;兼津傷而口渴者,加天花粉12g、葛根12g以生津止渴;兼咽喉腫痛而熱已化火者,加玄參12g、板藍根12g、山豆根10g等以解毒消腫。
2)桑菊飲:
桑葉 10g,菊花 12g,杏仁 10g,連翹 15g,薄荷 6g(后下),桔梗10g,甘草6g,蘆根18g。水煎分2次服。
(3)半表半里型:
臨床癥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食欲不振、口苦咽干、頭暈目眩,舌苔白或微黃、脈弦細,治宜和解表里,方用小柴胡湯。若兼頭痛、肢體酸痛、汗出,即半表半里兼風寒表虛證,治宜和解表里、調衛解肌,方用柴胡桂枝湯;若兼口干舌燥、大便秘結,即半表半里兼里實熱證,治宜和外清里、表里雙解,方用大柴胡湯。
1)小柴胡湯:
柴胡 18g,黃芩 9g,生姜 9g,半夏 9g,黨參 9g,炙草 9g,大棗 12枚。水煎1次,去滓再煎,濃縮后分2次服。
本方應用范圍很廣,不論外感、內傷、上下、內外,凡具有少陽證的疾患,均可靈活加減使用。常見加減:陽明里實者,如大柴胡湯法;外熱不解,加葛根12g、升麻10g散邪清熱;陰虛者,加麥冬12g、秦艽10g、鱉甲15g滋陰養陰;氣虛者,加黃芪20g、白術10g健脾益氣,培土生金;血虛者,加當歸12g、芍藥10g補血和血;氣滯者,加枳殼10g、香附10g行氣散滯;痰證者,合二陳湯除濕化痰;水濕者,合五苓散滲濕利水。
2)柴胡桂枝湯:
柴胡 18g,黃芩 9g,生姜 9g,半夏 9g,黨參 9g,炙草 6g,大棗 6枚,桂枝9g,芍藥9g。水煎分2次服。
此方的主證,既有小柴胡湯證,又有桂枝湯證。在《傷寒論》中,小柴胡湯證為少陽證,桂枝湯證為太陽證,故此證稱為太少合病。因兩證共存,故在治療上兩法合用。于己百認為,在我國西北地區、尤其是甘肅省的感冒患者,十有八九屬本證型,平時多用此方治療,往往兩三劑見效,四五劑痊愈康復,療效確實可靠。常用加減:若頭痛甚者,加菊花12g、蔓荊子12g、川芎10g疏風散邪、活血止痛;若肢體痛甚,加桑枝12g、延胡索12g、白芷12g通經、活血、止痛;若項強明顯者,加葛根12g升陽、散邪、解肌;若咽痛者,去桂枝,加牛蒡子12g、玄參12g、板藍根12g疏風散邪、解毒利咽;若咳嗽者,加茯苓12g、杏仁12g化痰、宣肺、止咳。若半表半里兼風熱證,上方去半夏,加天花粉12g,用桑枝30g易桂枝,養陰清熱。
3)大柴胡湯:
柴胡18g,黃芩9g,生姜12g,半夏9g,大棗12 枚,芍藥9g,枳實12g,大黃6g。水煎分2次服。
(4)表寒里熱(肺熱)型:
臨床癥見發熱惡寒、頭痛、肢體酸痛、口渴咽干、汗出或無汗、咳嗽氣喘、煩躁不安、小便短赤,舌苔黃、脈浮數,治宜解表宣肺、清熱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湯。若發熱惡寒、肢體疼痛、無汗、咳嗽、煩躁不安、脈浮緊者,即表寒里熱煩躁證,用大青龍湯。若素有痰飲,又因新感而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咳喘不得臥、痰多且稀、舌苔潤滑、脈浮緊者,即外寒內飲證,用小青龍湯;兼煩躁不寧、口渴不飲者,即外寒內飲有熱煩躁證,用小青龍加石膏湯。
1)麻杏石甘湯:
麻黃9g,杏仁9g,生石膏30g,炙甘草6g。水煎分2次服。本方為外有表證、肺有邪熱的肺炎常用治療方劑。
2)大青龍湯:
麻黃 12g,杏仁 9g,生石膏 30g,炙草 6g,桂枝 6g,生姜 9g,大棗10枚。水煎分2次服。此方為發汗重劑,治外感表實、內有邪熱的重證,尤以壯人感冒發熱、身痛用之最佳。
3)小青龍湯:
麻黃 9g,桂枝 9g,干姜 9g,芍藥 9g,細辛 6g,半夏 9g,五味子6g,炙草9g。水煎分2次服。本方治外寒客表、水飲內停所致之咳嗽痰多而稀、脈浮緊者,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病,且多因新感而發作的常用方。
4)小青龍加石膏湯:
小青龍湯加生石膏30g。
(5)兼證型:
感冒在夏秋之交,易于夾濕,在長夏之際則易夾暑濕為患。感冒夾濕又名“胃腸型感冒”,癥見發熱惡寒、關節酸痛、頭痛如裹、身重困倦、胸脘滿悶、腹痛、嘔吐泄瀉、無汗、口不渴,苔白膩、脈濡滑,治宜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方用藿香正氣散;感冒夾暑癥見發熱惡寒、頭重頭痛、面赤口渴、不出汗、或有吐瀉,舌紅苔白、脈數,治宜辛涼解表、清暑化濕,方用新加香薷飲。
1)藿香正氣散:
藿香 9g,蘇葉 6g,白芷 6g,大腹皮 6g,白術 9g,茯苓 9g,半夏6g,陳皮6g,厚樸 6g,桔梗 6g,炙草 6g,生姜 3片,大棗 3枚。 水煎 1次,分 2次服。
2)新加香薷飲:
金銀花15g,連翹15g,香薷9g,鮮扁豆花15g,厚樸9g。 水煎1次,分2次服,得汗止服;不汗再服。
2.專方應用
(1)麻黃湯:
麻黃湯是醫圣張仲景汗法的代表方劑。《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方中麻黃善開腠理,兼具宣肺平喘之功;桂枝解肌發表,溫經散寒;杏仁降肺利氣;甘草調和諸藥。四藥聯用環環相扣,共奏發汗解表之功。于己百辨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證屬風寒表實者,皆善用本方化裁進退。
(2)桂枝湯:
仲景辨治太陽病,無汗用麻黃(湯),有汗用桂枝(湯)。桂枝湯證屬太陽中風,衛強營弱,功擅調和營衛。《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方中桂枝通達營衛,解肌發表,芍藥益陰斂營,二藥合用調和營衛;生姜解表,兼以和胃止嘔,大棗益氣補中,姜棗又為調和營衛藥對;炙甘草補中,調和藥性,與桂枝則辛甘化陽,與芍藥則酸甘化陰。本方具有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并調之特點。
(3)銀翹散:
銀翹散出自清代溫病名家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吳鞠通云:“本方謹遵《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方中重用金銀花、連翹,辛涼透表,清熱解毒,薄荷、牛蒡味辛性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毒利咽;芥穗、豆豉透邪外出,有反佐之妙;竹葉清利上焦,蘆根清熱生津,桔梗宣肺止咳,甘草清熱利咽。本方常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麻疹初起等。
(4)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湯方出《傷寒論》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本方清宣肺熱,治療外邪未解,肺熱咳喘。麻黃辛溫,宣肺解表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瀉肺胃之熱,與麻黃相輔相成。杏仁降利肺氣而止咳,甘草益氣和中,與石膏配伍生津止渴,并能調和寒熱藥性。于己百強調該方應用關鍵為石膏用量倍于麻黃,方能“制性存用”,清宣并行不悖。本方常用于治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
(5)小柴胡湯:
本方是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方中柴胡透泄、清解少陽之邪,并能疏泄氣機之郁滯,黃芩苦寒,清泄少陽之熱,此君臣配伍,一疏一泄,正合少陽樞機郁滯;半夏、生姜降逆止嘔;人參、大棗益氣健脾,炙甘草扶正和中。諸藥合用,以和解少陽為主,兼和胃氣。正如《醫方考》云:“柴胡、黃芩能和解少陽經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陽經之嘔,人參、甘草能補中氣之虛,補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本方臨床應用非常廣泛,于己百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胸膜炎、中耳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潰瘍等證屬少陽證者。
(6)小青龍湯:
該方出自《傷寒論》,主治外寒內飲證。《傷寒論》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方中麻黃、桂枝解表發汗,且麻黃宣肺平喘,桂枝溫化水飲;干姜、細辛、半夏溫化水飲;五味子酸收,避免肺氣耗散太過;芍藥利水、和營,炙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于己百常囑后學,本方貴在散中有收,治飲重在溫化,開中有合,宣中有降,使營衛和,水飲去,咳喘止。其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支氣管哮喘等屬外寒內飲證者。
(7)藿香正氣散: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名方。《醫方考》云:“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此方主之。風寒客于皮毛,理宜表解。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芳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厚樸、腹皮、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術、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本方功專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對于傷濕感寒、脾胃失和者(類急性胃腸炎)最為適宜。
3.藥對精用
(1)麻黃、桂枝:
二藥相須為用,一發衛氣之郁以開腠理,一透營分之郁以和營衛,發汗解表之功卓著。《本草通玄》云:“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傷寒內科論》曰:“麻黃配桂枝,宣肺解表散寒,使玄府通,腠理達,衛氣運行而御邪,并促營氣之運行。”于己百治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慢性鼻炎、風濕性關節痛等常用。
(2)桂枝、芍藥:
桂枝辛溫發汗,解肌發表;芍藥斂陰止汗,兩藥配合,發汗不傷營陰,止汗不留邪氣。二者成對,發汗止汗,為仲景配伍妙用。于己百強調桂枝和芍藥用量必須相等,因桂枝量大可致發汗傷營,芍藥量大可致邪氣留戀,二者對等方能發揮發汗止汗作用。體虛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內分泌失調、慢性淺表性胃炎等均廣泛使用。
(3)麻黃、杏仁:
麻黃宣肺散寒,平喘止咳;杏仁溫肺降肺,平喘化痰。麻黃與杏仁均有止咳作用,但麻黃偏于宣發,杏仁偏于肅降;麻、杏一宣一降,調節肺氣。對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均可酌情應用。
(4)金銀花、連翹:
金銀花、連翹均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且可辛涼透表,芳香避穢,為治療溫病初起的關鍵藥對,為宗《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旨而設。于己百常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麻疹初起,以及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腮腺炎等初起屬衛分風熱證候者。
(三)案例舉要
案例一:
范某,女,60歲,1997年2月23日就診。患者近半年來時常感冒,氣候稍有變化、或衣著失于調護,即微惡風寒,頭痛身痛,鼻塞流涕,汗出、動則尤甚,服用各種中西藥物,終不見效。目下癥見惡風、汗出、頭痛頭暈,舌淡、苔薄白,脈浮緩。于己百診斷為感冒,證屬衛外不固,風邪傷表,肺氣失宣,治宜補肺調衛、解肌發表,方用桂枝湯加味。
處方:桂枝 10g,芍藥 10g,炙草 6g,生姜 10g,大棗 6 枚,黃芪 20g,白術 10g,防風6g,菊花12g,蔓荊子12g。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上方連服4劑,表證解、自汗止,感冒痊愈。又以上方為主,合補中益氣湯,配成10g重蜜丸,每日服1丸,一日3次,連服1個月。隨訪3個月未再發生外感。
案例二:
王某,女,48歲,1997年5月13日初診。患者訴說發熱、體溫38.2℃,頭痛、肢體酸痛,口干口渴、咽喉腫痛,伴尿頻、尿急、尿痛、尿道灼熱3天,自服“感冒通”“氟哌酸”治療,療效欠佳,故來就診。于己百診之,舌紅、苔薄黃,脈浮數,辨證為外感風熱、熱邪化火、火毒結聚,并濕熱蘊結、下注膀胱,治宜辛涼解表利咽、清熱利水通淋,方用銀翹散合導赤散加減。
處方:金銀花 15g,連翹 15g,桔梗 10g,甘草 10g,牛蒡子 12g,薄荷 6g,竹葉10g,荊芥穗12g,木通10g,生地 15g,蒲公英20g,赤小豆 15g,瞿麥 20g,萹蓄20g,滑石15g。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服上方4劑,發熱消退、體溫降至正常,頭痛、身痛緩解,咽痛、尿頻、尿急、尿痛明顯減輕。效不更方,上方加炒麥芽15g,再進3劑諸證全消,病告痊愈。
案例三:
王某,女,23歲,1998年1月16日就診。患者訴說寒熱往來、頭痛頭暈、惡心、納差、口苦鼻干1周,平素即常有頭痛、經期尤甚。于己百診之舌淡黯、苔薄白,脈弦細,診為少陽病,證屬外感風寒,邪入少陽,經氣不利,肝胃失和,治宜和解少陽、疏肝和胃,方用小柴胡湯加味。
處方:柴胡 18g,黃芩 10g,生姜 10g,半夏10g,黨參 12g,炙草 10g,大棗 6 枚,菊花12g,蔓荊子12g,川芎10g,陳皮10g,砂仁6g。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服上方3劑,寒熱消退,頭痛緩解,已有食欲,病告痊愈。
案例四:
劉某,女,56歲,1998年12月14日初診。患者頭痛、肢體酸痛、項強、寒熱往來、口干口苦、咳嗽1周,自服“感冒通”“化痰止咳沖劑”治療,未見轉機。
刻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惡心、納差、噴嚏、流涕、咳嗽咯痰、口苦、頭痛、身痛、項強、微有汗出,舌紅苔薄白、脈浮弦。于己百診為感冒,證屬太少合病的半表半里證,治宜和解表里、調衛解肌、化痰止咳,方用柴胡桂枝湯加味。
處方:柴胡 18g,黃芩 10g,生姜 10g,半夏10g,黨參 12g,炙草 10g,大棗 6 枚,桂枝 10g,芍藥 10g,葛根 12g,菊花 12g,蔓荊子 12g,延胡索 12g,白芷 12g,茯苓12g,杏仁12g。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服上方4劑,上述癥狀均已明顯減輕,唯咯痰仍然較多,原方減去菊花、蔓荊子,又加用紫菀12g、款冬花12g,再進3劑,諸證悉除,病已痊愈。
案例五:
劉某,男,26歲,1997年 4月 7日就診。患者感冒發熱(體溫39.4℃)2日,服用“感冒通”“強力銀翹散”治療不效,故來于己百處診治。刻診:發熱惡寒、寒熱俱重,頭痛身痛、項強,無汗,心煩躁擾,大便較干,舌紅苔薄黃、脈浮緊稍數。于己百辨證為壯人感寒,風寒外束,里熱又盛,治宜發汗解表、清熱除煩,方用大青龍湯加減。
處方:麻黃10g,杏仁 10g,生石膏 30g,炙草 10g,桂枝 10g,生姜 10g,大棗 6枚,菊花 12g,蔓荊子12g,葛根 12g,白芷 12g,連翹 20g,枳實 10g。 每日 1劑,水煎2次分服。
4月15日因胃脘痛就診,問及上次感冒治療情況,患者訴說服藥1劑寒熱即退,又服1劑余證皆消,共服2劑,感冒告愈。